[COLOR=red]這是今天在報章上的頭條. 真人真事, 卻比很多文學作品更傳奇, 更能觸動人心.[/COLOR]
「钱,唔带来快乐,但好多老人家需要」
咏藜园女老板王小玲捐身家
2010年12月05日
17岁嫁入咏藜园,美少女写下一个香港的担担面传奇故事。富家小姐王小玲初恋便辍学,嫁给面档少东,为报答家姑恩情,放弃自己事业,挽救两度濒结业的咏藜园,目前成为当家,并承诺一生守护。咏藜园明年将展开新一页,冲出香港,在最高峯的时候,王小玲立下平安嘱书,把身家分成两份,不动产留给子女,数以千万元的现金则尽捐献给中港老人家。她说:「钱,唔会带来快乐,但系好多老人家会需要」。记者:吕焯均
今年 50多岁女当家杨王小玲,在咏藜园 63年历史中,她接掌是近十年的事。由钻石山大磡村内的破旧小店,变成今日位于黄埔商场内的三个大型菜馆,每年营业额逾半亿元,政务司司长唐英年、前经济局局长叶澍堃等高官都在名册留言。王小玲已在北京、广州、上海、沈阳、东京和美国,觅得合作伙伴,明年陆续拓展中外市场。就在咏藜园最鼎盛之际,她独自找律师订立平安嘱书。
留 30万办快乐丧礼派对
去年在北京公干后晚饭,她突然呼吸困难,幸同枱一名北京协和医院名医即场抢救,诊断她患上心脏病。她一直有捐献内地和本港,为数百万元计,她希望死后遗产作慈善用途,毅然决定把身家分成两份,一份给家人,包括不动产给子女、数百万元留作孙儿的教育经费、 30万元给自己搞一个快乐的丧礼派对,「唔要白色,唔想带畀家人、朋友伤心」。
所有现金则拨作慈善,律师正替她成立一个以家姑命名的咏藜园陈凤英慈善基金,帮助贫困长者,以及在家姑家乡扬州筹办两间长者护理医院。这些工作未来几年便开展。她手上现金有数千万元,日后咏藜园扩展计划一旦赚钱,也会把部份利润拨入慈善基金。
王小玲自小长得娇美,不乏裙下之臣。上世纪 70年代,她初中念男女校,有男孩到她九龙塘豪宅寓所外掷书信入屋,父亲连忙把她送到女校。由于每逢周末,她会到同学家温习,又会到担担面出名的咏藜园食面。王小玲邂逅了比她年长 10年的少东,「当时佢失恋,我情窦初开」,结果弄出未婚怀孕,小玲中三辍学, 17岁嫁入杨家。
娇生惯养又刁蛮,从不做家务,不懂煮饭的王小玲,一天睡到中午醒来,见枱上摆放了家姑弄的麻婆豆腐,于是一个人吃光了,被家翁大声喝骂:「净系识食唔识做,冇家教。」
20岁学懂清朝御厨秘方
性格反叛的小玲决心跟家姑学厨艺,家姑原来尽得杨家祖传清朝御厨厨艺, 30多种菜式全都传授给她,当时她仅 20岁。
相处短短三年, 50岁的家姑患子宫下垂入院,小玲力劝家姑接受手术,但手术后感染并发症,小玲走遍基督教、天主教、佛教堂,祈求家姑康复。家姑离世前握着她的手,嘱咐「你要同我睇住间铺,睇住叔仔」,当时小叔只有几岁。「系我叫佢做手术!」怀着万千歉疚望着家姑离世,她伤心得躲在房中三天。
之后她与外家的专业人士朋友合作开设收购旧楼公司。 1998年政府首度收地清拆大磡村,她代表村民与政府交涉,又游行抗议。由家翁打理、前铺后居的咏藜园终要清拆,惟由丈夫杨天宝在附近打理的「四川担担面」档仍暂得保留。大多数居民搬走,面档仅日入 300元,连交电费也不够,丈夫于是提出结业。
灵活变通成功拯救祖业
放下收购旧楼公司的工作,她变身小贩,租货车到新蒲岗,在路旁卖饭盒,但无生意,饭盒迫于送给附近的志莲净苑。翌日她请兼职上工厂派传单,她拿着大声公在楼下叫卖,然后又在中午租红色小巴免费接载工厂工人到面档,又送豆浆,逐渐吸引顾客回流,之后她重掌自己的事业。
2000年政府清拆大磡村其余部份,面档要收回,当时已赚到第一个 500万元,丈夫不想再经营,但她想起对家姑的承诺,决定自己承担,最后找到黄埔商场的铺位,咏藜园招牌再在店前挂起,她亲任厨师。回头一看,原来十年已过。
王小玲说,守护咏藜园的日子,曾历尽风与浪;背负着牌匾,奶奶的付托像在黑夜里的明月,引领着她。
【本报讯】王小玲生意成功,爱情却是一段伤心的恋曲。在面档倾情少东然后结婚,少女以为拥有世上纯洁真爱,可是女的爱比男的多,她很快发现丈夫有第三者,情变深深刺伤一颗痴心。
为了子女,不想家庭破裂,一直忍受,但又不能让子女看到自己的软弱,泪水惟有往心里流。
丈夫搭上第三者
王小玲出身富裕家庭,父亲是厂家,受尽宠爱,俨然小公主。惟家教甚严,每天均用私家车接送上下课,外出要问准,唯一例外是星期六,她可以自己乘巴士到同学家或相约到图书馆温习。她与同学会偷偷到当时的钻石山片场看拍片,然后到附近的咏藜园吃担担面。第一次去咏藜园,便碰到明星林凤,林凤还替她签名留念。
有一次她的同学失约,她在咏藜园吃了一碗面,身上没带钱,又叫多一碗,希望拖延一下,但等了几个小时同学仍没出现,老板笑着让她离去。小玲常悄悄地望着外表冷冷的少东杨天宝,渐渐埋下情根,可惜痴情的姻缘不长久,婚后丈夫出现第三者,婚姻只剩一纸无意义的婚书。
咏藜园股权本分四份,她夫妇俩、长子及叔仔, 2005年她与儿子买下所有股权。到子女成长, 2007年她告诉丈夫要离婚,「我愿意乜嘢都唔要,啲楼、生意,都可以唔要,让晒畀佢」。但因丈夫意外跌断盆骨,要做大手术,结果搁置下来。
长女接任大当家
王小玲去年知道自己患心脏病后,长女杨莉莉答应接任大当家,「佢做事够细心,会管理得好好」。小玲共有三子女,大女的儿子出世后,便做全职妈妈;次子志强,本来负责打面,但他的兴趣是电视制作工作,现任职无线;第三子志超,在公司负责人事及行政工作。
王小玲最喜爱吕珊一首歌《星光背后》,像道出她人生历程的坎坷一面,「谷底怎么去撑,高峯怎么去攀,高低起跌亦照行」,「如今苦与乐,也在两手之间」。
聘更生者 助归正途
【本报讯】王小玲五年前已聘用五名智障人士,他们任职至今。最近她与民政事务局合作,聘用青少年更生人士,每日工作三小时,时薪 28元,然后去上课,公司花 13万元装修黄埔一个住宅单位作为宿舍,工作表现良好,可转为全职工作,「希望帮佢哋改正」。
员工年均加薪 6%
咏藜园每月发给每名员工 500至 1,000元奖金,年底有一个月花红。过去几年每年的平均加薪率都有 6%,最高是加 20%。现时新入职见习楼面月薪 7,000元, 3个月试用期满加至 7,500元。
辖下黄埔商场三店员工合共二、三百人,当中年资十年以上有 30多人。年资最长的三名已退休员工,公司一直每月按退休时的人工,继续出粮及他们至今。
另一名 40多岁资深女同事,单身,因患脑癌,要照磁力共振,需 12,000元,公司资助 10,000元,其后住院一年多,她不好意思要辞职,公司表明她是放病假,并支全薪,可惜今年清明节前病逝。
杨王小玲说,「一定要好好待员工,眼见过好凉薄嘅雇主,好反感」。
杨殿湖于 1947年由家乡浙江来港,在钻石山大磡村创办咏藜园,杨家先祖为清朝御厨,故有多款菜式属御膳及家传秘方。其招牌手制担担面则是由打面师傅谭双良,当年以祖传方法制造,但因面质较粗,经改良后变成入口软滑爽口。
担担面起源于四川自贡市一位名叫陈包包的小贩,始创于 1841年,为贩夫走卒不可或缺之面食。通常以细面制作,因用担挑沿街叫卖,不能带有太多汤汁,调味简单,上桌前习惯再淋上一勺汤汁,使面条容易拌开,也更爽滑美味,其食味辣中带麻,吃进肚里,味道由胃至喉咙直冲上头,麻辣无比,非常刺激。
[img]../images/fileType/jpg.gif[/img]此主题相关图片
[imga]../images/upload/2010/12/04/225015.jpg[/imga]
年轻时的王小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