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公不耻下问,人告有过则喜
-艾华-
儿子就读初二。自小生活在海外的他,回到珠三角生活,中文进步不少。
一天,他拿中文功课来问老爸:“什么叫‘不耻下问’?”
我马上看了看课文,有了个梗概,便告诉儿子:
春秋战国时期的卫国,有一位孔姓文公,聪明好学,备受尊重。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文公虽然学问很高,却是一位非常谦虚的人,遇到有任何不懂的事情,就算对方地位或学问不如他,他都会大方而谦虚地请教,一点都不因此而羞耻,并鼓励别人发现和纠正自己的缺点。
后来,圣贤孔夫子在教导他的学生子贡的时候,就用“不耻下问”这四个字来形容那些谦虚好学的人。
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一些学问很高的人,总是以一种虚怀若谷的态度来为人处事,虚心接受新事务、新思想、新观点,所以他们能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取得越来越高的成就,并受到大家的尊重。
却也有那么一些人,初出道,略有成绩,就沾沾自喜,尾巴翘到天上去。查实,他们基本功并不怎样,但自我感觉特别好,对于别人善意的帮助不以为意,甚至缺乏最基本人际交往礼貌。这种人如果搞学问,最后,只会成为没朋友、没读者的孤芳自赏者。
“我也要向文公学习,不耻下问,人告有过则喜!”听完故事,儿子表达了决心。
孺子可教也。
(二零零五年五月十六日 香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