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华文学主页
浏览文章
  • 本文章已被阅读 101 次
  • 查看原贴
  • 文章作者:muzhenang
  • 所属分类:
  • 打印文章
  • 加入收藏
  • 文章标题:感 悟 文 学——读《王鼎钧答问集锦》
    文章内容:

    感 悟 文 学


    ——读《王鼎钧答问集锦》


    山东苍山老乡  穆振昂



    最近读到王鼎钧先生特为故乡《苍山文学》发来的一篇稿件,是其好友袁慕直先生编辑的“王鼎钧答问集锦”。 先生站在当代文学发展的高度,重申了对华文文学生命力的乐观,道出了对新文学发展的真知卓见。文中一些思想观点散见于先生近年来的各种文章及访谈中,但本文以集锦的形式传给名不见经传的家乡小刊物,寄托了老人对故乡新生代走向文学创作之路的感悟之言。

    《苍山文学》是王鼎钧故乡县级作家协会自办的不定期文学刊物。今春海南王鼎钧作品国际学术研讨会时,托美国华文文艺家协会刘荒田会长捎给先生一册。先生致信苍山县作协主席王凌晓:“吾老早就打听苍山有哪些作家,未得讯息。今苍山既有作家协会,可想见文风之盛,有您这样识见过人的会长,亦可想见水准之高,所得《苍山文学》一册,可就成了我窥探宫室之美的钥匙孔了。”先生还说:“荒田兄转述尊意,要为苍山文学写稿,惟桑与梓,自当从命。可不定期不限题为之。不过拙作已进入‘胡桃期’干瘦难剖,恐怕要文友们见笑了。”

    本人爱好文学,不曾有文学创作,总觉无法遥及。读罢该文,深感先生对故乡文学事业的用心良苦,这是一篇文学创作的箴言,首先谈了对文学方式的革新和创新,肯定了适合现代人的网络文学创作,诠释了文学发展的生命力。先生没有批评当代文学创作的功利思想,认为这是相互的鼓舞和促进,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时髦语言讲就是双赢。

    “文学不会死”,是王鼎钧先生在集锦中回答首个问题的第一句话。文学不死,或供奉殿堂,或咆哮江湖。先生热爱喧哗的田野,从多学的古邑兰陵读书,在插柳如荫的村口学诗,历经七十年前中日徐州会战那段血如火的洗礼后,少小离家,战神指路,热血未流,万里长征人未还;先生追寻文学圣经的天地,在政治壁垒中关山夺路,在文学江湖里弄潮扬帆,一片丹心在玉壶。“文学不会死”是先生在文学创作上寄语年轻人的希望,是在远离华文故土的江湖风雨中发出的呼唤。

    先生一生献给了文学,在这里以宗教的虔诚评价说:“文学本身就是出路,如果文学是井,我坐在里头观天,文学如果是茧,我蹲在里头化蛾,文学如果是夕阳,我就是晚霞,文学如果行到水穷处,我就坐看云起时。”这是何等的情怀,文学是先生执着的终生信仰,无论在那里,只要有了文学的伴随,你不会寂寞,这是对文学生命力的赞美和高歌。刚刚当选中国作协名誉副主席的大侠金庸先生曾谈过希望将自己关进牢里,只要有书和写作相伴就不会寂寞。前不久离世的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说自己闭眼沉思时,总有一篇新文章的框架在构想。我想这就是大师们的创作生涯,献身文学,直到云天茫茫时。

    现代网络是世界科技进步的杰作,王鼎钧先生以李白饮酒墙壁题诗的比喻,肯定了网络文学发展的生命力。我知道先生的祖父叫王翔和,清初民初山东兰陵美酒作坊的有识商人,将家酿的兰陵美酒送出国门,参加了1915年2月美国旧金山“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为兰陵美酒夺得世界级的第一枚产品质量金牌。那时的美国评委们是否想到,大唐诗人李白早已为兰陵美酒做过广告,“不知何处是他乡”的千古绝句,通过原始的传媒进入网络,直到今天还在不断地下载传播。先生漂泊美国三十多年,又酿造了一批兰陵文学的美酒,郁金飘香,魅力四射,陶醉了一代文人雅士。谈到网络文学传播和功名利禄的关系时,先生认为现在已经不是文人煮字疗饥的时代了,并寄语投身文学创作的朋友们:“因为咱们爱的是文学,文学作品要流通要传播,今天传播这么容易,流通这么方便,李白杜甫做梦也想不到!别辜负了你跟文学的海誓山盟,写吧!”

    王鼎钧先生在答问中谈了对写作技巧。他说:“写作有技巧,任何事情都有技巧。技巧是可以归纳试验的,有点像科学,但是做出来的成品是不能控制的,这又不像是科学。归纳成10条技巧,我答不出来,我要说,所有的写作技巧都是可以打破的。文学要创新,创新有两方面,一是内容,就是闯禁区,打破条条框框,另一方面技巧也要创新,打破写作技巧的金科玉律。所有我们现在已经知道的写作技巧都不是最好的,都不是最后的,如果我们不能创新,我们就要尊重这些前贤已经创造的技巧,供人学习,学习是创作的一个过程。”先生曾对青少年教育编写了一套“作文三书”,讲的就是写作技巧,那是自己写作的体验和总结,告诉年轻人怎样写文章。我想这次答问是要告诉孩子们,写作没有什么灵丹妙药的技巧和捷径,只有不断学习博采众长,敢闯禁区,善于创新,你的文章才有生命力。

    关于宗教信仰对自己终生写作的影响,王鼎钧先生生在儒学圣地兰陵,家居故土也是后圣荀子晚年的著书栖息之地,童年受儒学浸润熏陶,随母亲皈依基督教,后学习研究佛教,对宗教教义有自己独到的诠释。先生说:“我是基督徒,多次申说宗教信仰对作家的帮助。对我来说,宗教是突然射进来的亮光,是源源不绝的热情,是变化更新的能力,也是诠释人生的新角度。我认为宗教能帮助作家正视罪恶,描述罪恶,进而升华罪恶。我对宗教的领受不在一件神迹或一句诫命,我觉得《圣经》要显示的是:创造,犯罪,替死,悔改,救赎。《圣经》藉着犹太人的历史展示人类历史的轨道,也启示文学创作的内在构成。宗教的贡献在宏观,不在微观,在象征意义,不在写实。”关于佛教思想对自己的影响,先生认为:“像我这样一个作家,只能看见佛法是对人生的诠释和批判,能增加生命的深度和高度。在理论上,作家生命的高度和深度,决定他作品的高度和深度,这就从根本上改进了、或者改变了他的作品。我强调作家近佛,不是为了成佛,不是做弘一大师,弘一大师还写小说吗,还编剧本吗,‘佛法在人间’,文学也在人间,我希望佛法成全作家,不是消灭作家。”关于两大宗教之间如何找到交集点,先生回答:“这个交集点就是文学,基督教,佛教,文学创作,都是诠释人生,批判人生。我能找到这个这个立足点是两大宗教进化的结果。”并举例说明文学的发展融合了两大宗教,也促使了宗教的进化。当我们看到今天某个地方为宗教信仰拼个你死我活时,不妨听听王鼎钧先生的观点,在森严壁垒的教堂里,打开窗户,接受从文学圣经中折射的宽容和谐之光。

    先生老年使用电脑,赶上了时代,如今相同年龄的老人学习使用电脑为数甚少,起码我周围有文化的老者未曾有人介入,他们对青少年一代的游戏网瘾深恶痛绝,本人也深受其害。但游戏和写作应是两码事。在谈到手写和电脑写作的区别,先生认为手写的稿子有几种好处:第一,从容思考,一面写一面思考;第二,书法也是艺术,一面写一面和书法对话,有一种快乐;第三,手写的稿子和你血肉相连,跟电脑打出来的标准字体感觉不一样,那东西没有什么温情,没有什么人性,就是整齐,清楚,快,方便。电脑写作的好处是分类修改都很方便,不用像过去一个一个文件找,手写稿涂涂改改,要找人重新抄,或者自己抄,大段修改时,可能要中间剪开贴一张纸,电脑稿就省事得很。先生强调,形势逼人强,现在一定得电脑写稿。

    关于对90后卫慧、九丹、木子美等美女作家的看法,王鼎钧先生谈了题材选择和商品性格两个方面。认为今天文学有商品的性格,作家写性,究竟是出于商业动机,还是艺术要求?如果两者都有,孰轻孰重?社会付出成本,回收的是什么?这个问题也是可以探讨的。王鼎钧先生的故乡兰陵,明代有作家以“兰陵笑笑生”的名字写了《金瓶梅》一书,笑笑生是男是女不知,真实姓名难以定论,该书至今仍是文学界研究以性为主题的经典作品。鼎公没有对美女怎样写作给出答案,表示“我对今天美女的‘身体写作’只有印象,并无研究。如果我能观察探讨,一定用以上两个问题检验她们的作品。”我想,90后的作家们要想写好此专题,也许应和我们兰陵的作家们共同探讨研究一下历史渊源吧。

    谈了古典诗文与白话诗文转化前后的不同表现方式,王鼎钧认为自己的创作就是在古典文学熏陶影响下自然转化的过程。“我确实喜爱杜甫甚于李白。散文方面我受苏东坡影响多,《左心房漩涡》中有《赤壁赋》的奔放开合。关于词,我少时熟读《白香词谱》。我有一篇七千字的长文,叙事兼抒情,‘谋篇’时使用了元人马致远那首《天净沙》的结构,不着痕迹,这应该就是前面说的‘转化’。”

    王鼎钧先生还谈了中美文化冲突碰撞对自己创作的感受,并告诫在美的亚裔移民说:“今天我们亚裔移民面临道德上的危机,人远远离开家乡,道德观念薄弱,容易放纵自己,何况又听说原来处世做人的信条要作废了,干脆处处反其道而行,短线操作,他占了一些小便宜,可是影响很大,拖累全部亚裔移民,他自己也逃不出去。从‘老美’的角度看,新移民的品行比较败坏,某一国某一省来的人特别败坏,一般美国人从协助新移民、庇护非法移民,演变到反对移民,并不仅仅因为新移民和非法移民吃苦耐劳夺走职业而已。”

    王鼎钧先生最后谈了作家“为谁写作”的问题。答曰:起初,我过于相信“行云流水,无心成文”,“行其所不得不行,止其所不得不止”,认为读者应该迁就作家,作家不能迁就读者。后来,我知道技巧重要,而技巧不仅为作者而设,也为读者(观众听众)而设。作家用技术塑成作品,黏合读者。再到以后,我把作品分成“胎生”和“卵生”,胎生为自己而写,卵生为读者而写。我也曾分成“传世”和“酬世”两种,传世“为自己而艺术”,酬世“为他人而技术”。但两者亦可能有天之合。诗人写诗,心中也许完全没有读者,小说和剧本应该不同。即兴小品也许无心插柳、自然成文,长篇巨制呢,多幕剧本呢,交响乐呢。有时作家在创作中陷于宗教式的热狂,废寝忘餐,在那个阶段读者是不存在的,之前的构思,之后的修改,都会和读者“对话”。

    “写作甘苦: 是苦还是乐? 是享受吗? 不写时是什么感觉?写不下去时,怎么办?” 先生年老,身体欠佳,无法正常写作,最后的问题,既是对厚爱他的读者,也是对乡里学子们的回答。这是一段发自肺腑的人生感言:“我劫后余生,该死不死,如果由我来回答这个问题,我会说留下我来写文章,写回馈社会的文章。我写文章尽心、尽力、尽性、尽意,我尽人之性、尽物之性、尽己之性。走尽天涯,洗尽铅华,拣尽寒枝,歌尽桃花。漏声有尽,我言有穷而意无尽。”
                                        
     2009-09-13

     
    本文最后发表或修改时间:2009/12/22 22:13:22
    发表评论
    感 悟 文 学——读《王鼎钧答问集锦》 的评论 共 0 篇
    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错误信息
    产生错误的可能原因是:

  • 你尚未注册或登录,无法发表评论。
  • 注册登录
  • ≡ 『浦江乡音』免费个人文集(主页)系统 Ver1.0            程序美化:Lime ≡
    Powered by LeadBBS 9.2 .
    Page created in 0.1880 seconds with 0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