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网站首页
加入收藏
使用帮助
联系我们
论坛
排行榜
最新帖子
管理团队
应用
风格
搜索
美华文学论坛
 >> 
个人主页
 >> 
返回Aihua的个人主页
 >> 浏览文章
浏览文章
本文章已被阅读 338 次
查看原贴
文章作者:Aihua
所属分类:
打印文章
加入收藏
文章标题:
[读书札记]《从高行健到思“索”》
文章内容:
读书札记━从高行健到思“索”
━艾华━
〖...索、高两人都是风风雨雨的“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来人,各自都有过一段段
刻骨铭心的经历,而两者的文学创作又大多都是基于本身的经历...〗
本周日(12月10日),高行健将会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接受瑞典皇家学院颁发的
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成为获得此项奖项以中文写作的第一位华裔作家。
高行健获奖的消息传出之后,在世界范围内的华人文学圈子里,或多或少引起了一
阵骚动。有人认为这是中国人打破诺贝尔文学奖零的开始的一项殊荣,有人对评选
委员会在众多中文作家中对高行健情有独钟表示不理解,而高先生已经放弃了的祖
国则传来了不少微言,声称高的这次获奖是诺贝尔奖评委会的一次政治运作。说得
上是众说纷纭,见仁见智。
从一些对高先生的文字介绍,知道他在八七年离开中国大陆以前就是一位标新立异
、在剧作、诗歌和小说方面很有建树的作家,负笈法国以后,更是勤于笔耕。
本人是文学外行,谨从一位普通读者的角度,谈谈读了高先生两篇作品之后的一些
感想和思索。
【有只鸽子叫红唇儿】是高行健出国以前的作品,【一个人的圣经】则是他出国以
后的近作。两部小说涉及的内容都很相似,说的都是一九四九年之后一群年轻人从
满怀理想和抱负到梦碎过程中的不同经历,尤其是文革中的遭遇。但在写作风格方
面,两部作品表现了极大的差异。
虽然作者开宗明义就告诉读者【红唇儿】不是一部传统章法的小说,但读者还是很
容易追随小说中不同角色的自述或者作者的叙述,虽然涉及到的话题政治上比较敏
感,作者也还是点到即止,是一部在政府规范的意识形态圈子边缘碰撞的擦边球之
作。而【一个人的圣经】在写作手法方面表现了很大的前卫性,使用的是第二人称
和第三人称的交错叙述,在各个不同的时空来回穿插,令人眼花缭乱。内容方面则
是不畏权威,不避核突,百无禁忌,畅所欲言。
读了这两部作品,印象深刻的首先是作品里面所描述的发生在故事人物周围那些惊
天动地、鬼号神泣的故事情节的真实性。凡是在大陆建国后三十年生活过的朋友,
相信你都会在故事人物里面看到自己的影子。【红唇儿】里快快的初恋、他和燕萍
的不打不相识、公鸡和肖玲的生离死别、正帆的郎当入狱,【一个人的圣经】里“
他”的心历路程、他为自保而造反又为良心的发现而急流勇退、走避乡间,既充满
着人性,又点出了人的脆弱、权力的丑陋和普罗大众的百般无奈。
如果说【红唇儿】还是属于70━80年代大陆伤痕文学范畴之内的话,那么【一个人
的圣经】似乎是一部已经跳出了这个范畴之外的警世之作。
高行健从1991年动笔到1998年完稿,花了七、八年的时间来创作【一个人的圣经】
,说得上是一部鼎“力”之作,本人读得也非常之吃“力”。首先是要有“定力”
,看开始三个章次的时候,以为是一本黄色小说,差点没逃之夭夭。费了不少的“
定”力来读,方能坐怀而不乱,一气呵成。
然后是要有“耐力”,分两个层次。首先是从写作手法来说,那种“你”中有“他
”、“他”中有“你”、“你”就是“他”、“他”就是“你”的称谓,以及“时
空”列车的自由跃进和倒退,或左或右,或东或西,千头万绪,剪不断,理还乱。
有时候非得停下来,想想,又跳出去,作壁上观。其次是内容方面,看完了故事,
着着实实地让高先生给作了一次“心灵的拉练”,扛着那沉重的历史包袱,拉回去
那“火红的年代”,那个“今是而昨非”、“猫比人活得好”的岁月,故事里发生
的一切,历历在目,仿如身历其境。走完一遭,并不觉得潇洒,也不一定有荡气回
肠之感,头脑倒是清醒了不少。
有不少朋友虽然能够对高先生的故事主题发生共呜,但对他在【一个人的圣经】中
那种对“性”肆无忌惮、赤裸裸的描述手法,感到不惑,本人也有同感。不过话得
说回来,其实,每当我在博物馆看到毕加索、梵高等艺术大师那种荒诞离奇的裸女
、杂乱无章的几何图形的“举世之作”的时候,我也不懂得该如何去欣赏,只能自
愧自己目光短浅,点金为石,谨此而矣。
自由无价,自由也是一种奢侈。幸运的高先生,如今已经可以不必为柴米油盐、为
自己个人最基本的生存权利而牵肠挂肚,所以“只为自己写得痛快”,能够放荡不
羁,把一些卫道士敬而远之的、人性里面最原始的、没有国界的欲念赤裸裸地呈现
在大家面前,又通过这些呈现,折射出那个动荡年代对人性的残酷扭曲和抹杀,让
人感到有一种洒脱。
由高行健到思“索”,这个“索”就是前苏联的不同政见作家,1970年的诺贝尔文
学奖得主索辛尼津。
正好是四分之一个世纪前,笔者作为“洋插队”的先锋,刚来美国一年不到,正在
高中卧薪尝胆。是年夏天,本人在纽约布鲁克林区一间公立图书馆做暑期工,工作
无非是将每天图书馆回笼的书分门别类,放回书架上去。
工作是乏味的,收获是巨大的。这个暑假,凭着字典和一股牛劲,啃了【赫鲁晓夫
回忆录】、斯诺的【红星下的中国】、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文革中在大陆
广为批判的贩卖“叛徒哲学”的“苏修大毒草”)、和索辛尼津的【伊凡丹尼索维
奇的一天】(One Day in the Life of Ivan Denisovich)。暑假完了回到学
校,脸上多挂了一副近视眼镜。
对索辛尼津的认识始于半年前。1974年底,索氏的长篇巨著【劳改岛】(The
Gulag Archipelago又译为【古来格群岛】)在瑞士出版,苏联当局马上将他逮捕,
冠以叛国罪,审判下来罪名成立。消息传出,西方媒体哗然,与当时美苏关系缓和
的气氛很不协调。在西方国家的压力之下,苏联仍维持原判,然后以人道主义为由
,把索氏一家放逐出境,落籍美国。
【伊凡的一天】说的是在斯大林时期西伯利亚一所劳改场里一位叫伊凡的劳改犯在
深冬的一天里的经历。故事平凡,情节简单,平铺直叙,没有意识形态,没有渲染
。有的是那冰天雪地的氛围和伊凡与劳改场管理人员之间发生的过从,有的是思想
的压制和身体躯壳的折磨。却写得非常地人性化,非常地感人。至今我还记得出自
伊凡囗中的一句话∶“生活在温暖之中的你(指狱警),是永远不能体察在寒冷中
苟延残喘的劳改犯的辛酸的”。
原来是一位物理和数学家的索辛尼津,二次大战中的红军炮兵指战员,大战结束后
,却踏上了劳改场之途,从劳改场出来又继续流放在西伯利亚。【伊凡的一天】完
成后十年才在斯大林的鞭尸声中在1962年侥幸获得出版。索氏锐利的笔锋,却不见
容于当局,渐渐地,他失去了在祖国出版作品的自由,只好另劈蹊径,透过国外渠
道出版,终于“触法”,被祖国放逐出境。
索辛尼津与高行健两者在文学方面成就的比较,自有专家和广大读者去研判,不在
本文讨论范围之内。有趣的是,两人的背景和文风,既有相似之处,也有很多不同
的地方。
索、高两人都是风风雨雨的“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来人,各自都有过一段段刻骨铭
心的经历,而两者的文学创作又大多都是基于本身的经历,他们的共同点就止于此
处。
索辛尼津被他的祖国抛弃,高行健选择了离开他的祖国。
索辛尼津自从离开祖国,一直保持低调,蛰居美国东北的崇山峻岭里,追寻大自然
的纯朴简洁和超自然的灵性清真,除了发表过几篇批判现代文明和弘扬俄罗斯东正
教的文章之外,再未见有文学大作面世。
高行健离开中国这些年,却是他本人在小说、话剧、诗歌和画作多方面创作的丰收
期。至于获得诺贝尔奖以后是否仍然能够保持如此旺盛的创作力,我们就只能拭目
以待了。
身为作家,索辛尼津对俄罗斯有一种很强烈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要用他锋利无
情的笔杆来鞭挞社会罪恶,宣扬人性和正义。
一方面,高行健通过他的作品来宣示赤裸裸的人性的真善恶,另一方面,他又憎恨
“被政治权力强奸”,坚信文学不为政治服务、不受政治摆布,“写得充分自由,
也不把笔作为武器”,并决意在条件不成熟以前,做一位“没国籍”的自由人,割
断一切乡愁,“一了百了”。
索辛尼津说过“完全的权威来自拥有。一旦你夺去我所拥有的一切,我只会庆幸自
己重获永恒的自由。”
高行健似乎也已经达到了永恒自由的境界,却仍然可以庆幸自己拥有的很多。
1991年,俄罗斯政府撤销了对索辛尼津的叛国控罪,彻底平反。在离开了自己祖国
十七年后,索辛尼津终于重新踏上了生他养他的国土。
而今,高行健离开中国已经有十三年……
(2000年12月4日初稿,12月10日修改 于美国新泽西州)
 
本文最后发表或修改时间:2006/2/21 22:35:26
发表评论
对
[读书札记]《从高行健到思“索”》
的评论 共 0 篇
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错误信息
产生错误的可能原因是:
你尚未注册或登录,无法发表评论。
请
注册
或
登录
≡ 『浦江乡音』免费个人文集(主页)系统 Ver1.0            程序美化:Lime ≡
Copyright
©
2003-2024 美华文学论坛 -
清空COOKIE
-
手机版
-
RSS
Powered by
LeadBBS 9.2
.
Page created in 0.0781 seconds with 0 queries.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