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八卦江南(1)

楼主
[随笔] 八卦江南(1)
                                引子

    回国呆了两个月,与当年一起出道的老同学、老朋友,进行了多次聚会。当年书生意气、风华正茂、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我们,而今都已退休,真正是花舞秋风,荷立斜阳。席间,我常常成为人们八卦的对象。有好事者,把他整理成文,发到了我的邮箱,并要我勇敢一点放到博客里曝曝光。我一看这有啥呀,这不都是在夸我嘛。这年头人家还想方设法提升知名度,甚至重金请人包装呢。我这不花钱,人家自愿给我塑像,包装,提升知名度,有啥不好?再说了,我能在健在时听到人家对我的评说,何尝不是乐事!
    没说的,贴!


                                  一

    第一次见到江南这名字,是在1976年清明节后,报纸上有首长诗《我行进在长安街上》,是那个年代最流行的长短句式,署名江南,激情澎湃的诗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名字也就存储在我的大脑中。
    我这人有个特点,只要留心一个人,就会不断地追寻到他的踪迹。那时在《北京日报》、《北京晚报》、《中国青年报》、《北京青年报》、《北京文艺》、《河北文艺》、《东海》、《广州文艺》、《中国广播电视》、《影视评介》、《人物》、《名人传记》等几十家报刊杂志上,经常见到江南的名字,文章的体裁有诗歌、小说、散文、杂文、随笔、文艺评论、影视评论、人物传记,乃至科幻小说,整个儿一个杂家。那时已经恢复稿酬制,我敢说这老兄没少挣稿费。
    那时候我也算是个文学青年,对知名的作家诗人,如《女人也能走向战争》的作者刘亚洲、《凯旋在子夜》的作者韩静霆、《高山下的花环》作者李存葆、《红墙内外》的作者权延赤等一批军旅作家非常崇拜。对江南不会崇拜,但很佩服他能涉猎诸种文体,我最喜欢他的杂文和人物传记。不过我郁闷的是江南不乏才气,为什么尽小打小闹,不写一个大部头的小说呢。
    正捉摸着,《北京晚报》、《人物》杂志、《名人传记》相继出现了《阔别六十年的重逢》、《高尚的爱情之花》、《九万里风鹏正举》等系列文章,写的是前林彪的爱将、四野参谋长、建国后担任第一任空军司令的刘亚楼上将,前前后后有数十家报刊杂志予以转载或摘转。文章澄清了文革中误传的小道消息和纠正了一些纯属主观臆断的推测,恢复了历史的本来面目,还刘亚楼以清白。毫无疑问,他是文革后第一个站出来为刘亚楼说话的人。据刘亚楼的夫人塔玛拉说,当时她求了几个人写,都没有答应,那时候政治气候乍暖还寒,怕被扣上为林彪翻案的帽子,谁也不想惹麻烦。后来找到江南,这老兄挺痛快,一口答应,并很快拿出了文章,还真有点儿胆识。
    我没少看推理小说,从江南的文章中,我推理出三点:第一他懂俄文,要不怎么能和刘亚楼在苏联的亲属直接对话?第二从他掌握的材料看,非常人所能企及,一定处在某个重要的位置上。第三他应该和我们是一个单位。有了目标和范围,我很快破了案。原来这老兄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和我住在一个大院,几乎天天能打个照面。江南是他的笔名。不过要和他坐下来聊天喝茶还不太容易,因为那时他正担任我们大院一号首长的秘书,接触的不是中央和省市的领导,就是军界的大首长,说句玩笑话,那时的他风光无限,真是“小母牛坐在钉子上——牛B透了。”
    然而应了“高处不胜寒”这句老话,跟随数年、一向被最高当局看好的首长,却不被当时一个炙手可热、说话一锤定音的人物赏识,谪守大西北。中国向来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好在江南有外语翻译的特长,回到了当秘书前的原单位,开始了中苏之间的漂流。
从此我俩就有了一起喝茶侃大山的机会,并成了好朋友,这种友情跨越世纪的长廊,一直绵延到今天。二十多年的接触中,积累了我能八卦他的资本。



        [em36][em36][em36][em36][em36][em36][em36][em36][em36][em36]
1楼
方显英雄本色!
2楼
阁老是首长的大秘,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八卦在哪里?我没有看见   ....
快上八卦啊,像罢了那样的风流艳事,哈哈哈  .....
3楼
等着欣赏!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0938 seconds width 4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