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人生
返回
登录/注册
[原创]何镇邦:“对人类精神源头的一次回溯”
楼主
chenqiwen 于 2007-11-17 04:52:41
[原创]何镇邦:“对人类精神源头的一次回溯”
[B]“对人类精神源头的一次回溯”[/B]——读陈启文的长篇小说《河床》
◎何镇邦
[B]摘要[/B]:《河床》的可贵之处,正在于通过发生于长江中下游谷花洲的这些故事,对人类精神源头作一次哲理性的回溯,因此,它既不同时下的一些写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乡土小说,也不同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兴起的文化寻根小说。它的独特的主题与独特的艺术风格决定了它在当代长篇小说创作中不可或缺的认识价值与审美价值。
[B]关键词[/B]:陈启文;《河床》;长篇小说
陈启文的长篇小说《河床》(花城出版社2006年10月出版)是我近年来阅读时段最长的一部作品,从云南边陲到北京家中,整整读了一周时间。这部诗性的长篇小说,既给我以审美的愉悦,又给我以哲理的启迪。
《河床》既写长江下游谷花洲的垦殖史,又是叙述者“我”的陈氏家族的迁徙史;是一曲关于生命的诗意化的颂歌,又是一个关于人类如何超越自身局限的哲理性的追问。小说只落笔于谷花洲这个方圆不过几平方公里的水乡泽国,叙述的不过是陈氏家族中我姑姑,我大娘、我六叔、我外公的故事。自然的空间不算大,但是它可以引起读者许多联想与追问,它的艺术空间是相当恢广的。它是属于以有限写无限的那一类小说。作者以诗性的语言向我们娓娓动听地叙述林真老汉的故事,我姑姑鸳鸯的爱情悲剧故事,我大娘潘桃花在困顿的生活中收养几个孩子的故事,“我”代表家族追寻幼年被送出去的六叔的故事,还有我外公与一条船的故事,这些故事都是被诗意化和哲理化了的。当我们读着关于河床的动人的描写,关于被喻为“桃花水母”的我的大娘的博大胸襟与感人故事的描述,还有“象形瓦釜”中关于追寻我六叔的动人描述,作为艺术形象的“河床”,作为劳动人民化身的“桃花水母”我大娘,作为难以割舍的家族亲情象征的“象形瓦釜”,都深深地打动了我。
每读一部文学作品,在感情上受到强烈艺术感染之余,总是习惯性地追问,它想告诉我们什么。那么,《河床》通过谷花洲的百年垦殖史与陈氏家族的描述、究竟要告诉读者什么?陈启文在其《后记》中已经作了回答。他说:
我试图将个体生命的沉痛和自然、历史、文化的悲愤扭结一体,贯穿起来,然而这不是人可以做到的,只有河床与大河,才能承担这个使命。从一开始我就没有把河床与大河视为景,它们才是这部小说的真正主角。这也是《河床》作为长篇小说的精神依据。
……
《河床》不是寓言,它是我在这个世俗、浮躁、泥沙俱下的世界中对人类精神源头的一次回溯,让我开始重新打量人的一些基本价值。
作者的这些自白是有意义的,它准确地阐述了自己的创作意图和试图表达的意蕴。而《河床》的可贵之处,正在于通过发生于长江中下游谷花洲的这些故事,对人类精神源头作一次哲理性的回溯,因此,它既不同时下的一些写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乡土小说,也不同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兴起的文化寻根小说。它的独特的主题与独特的艺术风格决定了它在当代长篇小说创作中不可或缺的认识价值与审美价值。
《河床》中创造了不少令人过目不忘的艺术形象,诸如河床与大河这两个富于大自然的人格化的艺术形象,还有孤寡老人林真的形象,与封建婚姻抗争的我姑姑鸳鸯的形象,我大娘潘桃花的形象,我爷爷与我六叔的形象,还有不向命运低头的我外公的形象,等等。其中,最让我感动和难忘的是我大娘潘桃花的形象。她是生活于谷花洲的一个普普通通的农家妇女,在她生活得相当艰难的时候,还以博大的胸怀收养了好几个孩子,首先是那位后来当了县长的当年父母双亡的孤儿火狗,接着是过继大伯大娘的“我”春仔,后来又是来自大巴山的“贼娃子”秦大山和他的一家人,她以那博大的胸怀接纳了这么多人,抚育了他们。作者这样写我大娘:“大娘没有一句怨言,很少听到这个乡下女人的抱怨,她好像早已习惯了一天天漫长的忍受,不光是我大娘,谷花洲的女人,大河边的女人,或许所有的中国女人都是这样,从她们在寒冷腊月被逼着打赤膊挑土开始,她们就习惯了命运给自己安排的一切,接受一切无法逃避的事实,接纳一切痛苦,这也是她们能够找到的面对生活的唯一办法。”作者用的是写意笔墨而不是工笔细描来刻画我大娘的形象,且用桃花水母作为她的象征,这一切都让我大娘潘桃花的形象更加诗意化。
当下的一些小说评论者习惯于把小说分为若干类型,如若一定要分类的话,我拟把《河床》称为诗化小说。这不仅因为作者的语言与小说营造的意境是富于诗意的,它运用若干象征,如用大河与河床的总体象征来象征他笔下的乡土和人类精神;用“桃花水母”来象征我大娘潘桃花;用“象形瓦釜”的图腾来象征永不割舍的血缘;用一条永远不停航的船象征我外公的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等等,均使小说中的诗意更加浓郁。
小说采用“我”(春仔)孩提时的视角和中年人的视角这种双重视角与双重叙述的方式来叙述谷花洲的故事,采用五个部分既可以独立成篇又可以联结在一起的结构形式来安放这个故事。这种叙述形式或大结构形式也是独特的。
2007年11月5日于北京
[B]何镇邦[/B],1938年11月出生于福建省云霄县。当代著名文学评论家。1962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中国作家鲁迅文学院教授,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研究方向为当代文学,尤其着重于当代长篇小说研究,著有《长篇小说的奥秘》、《当代小说艺术演变》、《父子的潮议》、《文体的自觉与抉择》、《九十年代文坛扫描》等文学评论集。
[em62]
回复
1楼
chenqiwen 于 2007-12-06 00:30:54
感谢何镇邦先生的精彩评论!
回复
1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0938 seconds width 4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