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会》九 《芳华》:人为什么要善良,这是我听过最好的答案

0楼
再說: 電影版是經了大手術改動的. 如果你耐心看完嚴歌苓的原著, 你也許就不會如此說了.

電影中的劉峰是經過淨化了的 (昨天看了電影版)

在原著中, 嚴歌苓對人性有更深入的剖析, 在她筆下, 沒有完美的善, 也沒有完美的惡. 林丁丁覺得被"污辱", 有比電影中更深層次的原因. 而劉峰的善, 也不是無私的. 書裡說: 他對每一個人都好, 是明著好, 卻暗裡對一個人是加倍的好. 林丁丁的入黨, 背後是他出了力的, 用的理由冠冕堂皇, 可是包含著私心. 他放棄上大學, 不是全因為其他人比他更需要, 而是他不願意離開林丁丁, 一個他要等候入了黨才正式表白的人.

追求一個人沒錯, 可是如果作出善行時, 主要目的不是為了那"善", 而是希望得到其他的, 而又不是光明正大的去追求, 那他的善, 也很接近"偽善".了.

馮小剛導演鏡頭下的劉峰, 是經精心設計去贏取觀眾認同的"雷又峰", 而不是原作者筆下的那個人.  當然, 劉峰是善良的, 最少, 比在故事中大部份其他人來說都善良(沈小曼---即電影中的小萍, 可能更善良). 不過他的善良是建在一個幻影上的.

我覺得, 真正善良的人,不能自私, 卻必須自愛; 連自己都不懂得去愛的人, 越博愛, 對自己, 甚至對他人所做成的傷害就越大.. 劉峰的"善", 的"好人", 不但毀了他自己, 亦毀了所有和他有接觸的人的人生(王少一部份). 因為他不明白人在至"善"之前如果不能對這善作出某一些回報, 就會對善產生敵意,

嚴歌苓這小說不是宣揚劉峰式的善, 而是揭發她成長社會及人性的涼薄與殘酷.她們的芳華就是在無聲無色中被這涼薄與殘酷消磨殆盡.
1楼
几位版主的分析比前两文更进了一步。文章、电影都还没看,有机会一定去看,因为,一本小说、一个电影,能引起强烈的两极评价;这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探究的事情。
2楼
电影《芳华》写意,小说《芳华》写人。我更好原著。
小说《芳华》神彩飞扬,电影《芳华》悠然自得。
前编自《陆犯焉识》的《归来》仍历历在目,我觉得《归来》深刻。
3楼
须知,善有不同层次。

有的人出于不忍之心而助人,这是同情之善。

有的人并不太同情受难者,却仍然伸出了援手。你问他们为何要助人,他们会回答你说:“是人都该这么干”或“上帝诫命使然”抑或“是X主席教导我这么干的”。这同样也是善,宜称之为责任之善或义务之善。

这两个层次的善虽然都以“善”为名,有时却会互相抑制。

同情心爆棚者易流于滥情,缺乏原则,对待同志固然能“如春天般温暖”,但对待敌人却不太可能有如“秋风扫落叶”。

而一个如X锋或十字军战士一般的善人,他必定更多是凭借义务感而非同情心行事。这种行事风格及其背后的人格特质足以让行事者赢得群体内一般成员(“同志”)的尊敬和爱戴,却极难让他获得亲密的友情和爱情。

设想一下,如果你的丈夫或妻子根本就不怎么喜欢你,从来都不会想你所想,急你所急,对你毫无体贴温存可言,他(她)之所以和你同处一室,在经济和生活上给予你大力支持,全然是因为他(她)严格遵守《婚姻法》,尊重婚约的神圣性,抑或纯粹是为了执行X主席的关于社会主义家庭建设的“最高指示”……想想看,这样的伴侣有多可怕?!

楼上各位所谈的大抵不出于责任和义务,貌似都忽略了比义务更重要、更基本的——人情。或许,这恰恰才是“学X锋”时代对国人造成的最大伤害。
在一个僵死封闭的社会当中,要想玩得转,单单遵守固有的道德规范即足矣。而社会一旦开放之后,随着经济发展,僵化的旧规范迅速瓦解,亟待建立新的道德规范。责任、义务尽管高于同情,但又全都来源于同情。要想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新道德,就必须以众人的同情心为始基。非常不幸的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许多年轻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同情心缺损症状,其根源自然要追溯到他们的童年时代——那个疯狂鼓吹“革命道德”,大力贬低压制人之常情的变态年代。八十年代的世风确实是“冷酷”而“浇薄”的,但它终究只是六、七十年代世风的自然延续而已。先前之所以显得不那么“冷酷”,不太“浇薄”,主要是因为有闭关锁国这层塑料膜罩着。所谓的“学X锋运动”,充其量不过是一种温室里的道德实验而已。无疑,X锋是另一种弗兰肯斯坦。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0938 seconds width 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