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诗评]李兆阳谈诗之四:诗歌中的生与死

楼主
[诗歌、诗评]李兆阳谈诗之四:诗歌中的生与死
李兆阳谈诗之四:诗歌中的生与死

避死就生,是人的本性。我们喜欢谈论诗歌中的生命,却不太谈论诗歌中的死亡。诗者,人称诗歌,歌也;歌者,生命之歌也。生而歌,死而歌,歌生歌死,就是诗歌。荷马诗歌《伊利亚特》中,赫克多尔战死,海伦为之歌,其歌哀而美,凄婉动人,读来婉音不绝。这是诗歌中死亡的美丽。里尔克《杜依诺的哀歌》,二十九首诗歌一气呵成,幽美曲折,遑恍悠远,死亡在生命最甜蜜最美丽的时刻突发而至。所谓人生,其生之盛者,其死也。让人震撼。

我们在诗歌中感受生命。比如情爱的诗歌,或写男女甜蜜,或写男女契合无间,或写羞涩、无措,等等男女生命中的种种感受,读来让人或神远、或交感无言,或沉醉如饮甘醇、或勃勃然如鹿沐清露。这是诗歌中生命感受的典型。道德学家类的诗评者们,对诗歌中的男欢女爱不敢多谈。其实,男欢女爱发乎真情,出乎真心,关乎生命的本能。这一类诗歌是真诗歌,也是“在者之诗”(见《李兆阳谈诗之一:在者之诗》。

再回头谈诗歌中的死。以海子诗歌为例。海子诗歌中,最感人的一部分就是其中的《死亡之卷》。读《死亡之卷》,让人看到一丛丛开在白骨堆上的野花,凄远而美丽。可以说,对死亡的向往与迷恋,是海子诗歌的核心(如《死亡之卷。凡高》等);而这点,又因海子的自杀得以强化。可以说,海子是以自己的死,成就了自己的诗歌。

诗人、文人、艺人中,以死写自己最后篇章的人数不胜数。美国的海明威,日本的川端、荷兰的凡高、中国的顾城等等。这些是自己结束自己生命的例子。英国的拜伦,则以献身的方式把自己的生命献给了希腊,这是诗人以死写诗的另一种方式。


李兆阳      2007.11.5
1楼
对于许许多多人来说,对死亡的了解一无所知,充满恐惧。其实死亡在印度古老瑜珈体系中与中国藏传佛教里有着非常丰富的体验;在现在美国一些濒临死亡的研究机构中也有很丰富的翔实记述。这些知识告诉我们,死亡是可以在世体验的。也就是说,生与死是同一体的。古圣哲说:不知死,焉知生。可有谁真正了解这句箴言的真意?
死亡是现代诗歌里的一个母题,但它只止于冥思与幻想,并未达到真实的体悟.里尔可的《杜依诺的哀歌》是其中的伟大篇章,它有好几个主题交织在一起,死亡是其中的一个。它是由十首长诗组成。(兆阳君所说的29首诗歌当是指与《杜依诺的哀歌》几乎同时完成的他的另一杰作《献给奥尔甫斯的十四行诗》第二部里的诗歌)这也是我非常喜欢的诗歌。
生与死不仅是诗歌的母题,它更是每个人人生的主题,生死为何?
最近较忙,只是偶尔上来,甚想念各位诗(师)友,问好兆阳君与各位师(诗)友!
2楼
国人大多对死亡都产生些许畏惧,能直面死亡者,必是下定决心和上帝碰面。如大诗人说的那些诗人海子、海明威、叶赛宁。。。。。。
惧怕死亡和敬畏死亡是一对孪生,直面死亡,那是一种寻求特殊心里的渴望。在生与死之间,就是那些业已走过的人,其经历大凡也几经苦难、反反复复的心灵折磨,海子走后,人们在他去的地方找到了大量的烟头,徘徊的时间也几近数小时之久。海明威之死,也是不堪重病。。。。。。
写死亡和直面死亡,应该是有区别的,这恰如川上君所说。
问候大诗人!问候川上君!
3楼
谢川上和大雪。祝两位大好
4楼
是啊。死亡的体验,让人向往,也让人恐惧
5楼
我决不会向往死亡,但也希望自己能努力做到看淡死亡,不惧怕死亡。死亡赋予我生命无所不在的忧患意识和危机感,使我如履薄冰地过着每一天平常的日子。所幸的是,我并没有因此而患得患失,或诚惶诚恐,只是更懂得,平平常常每一天日子都是生命的馈赠,除了珍惜和感恩之外,别无选择。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0469 seconds width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