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四娘究竟是干啥的--粥糊华年之感慨

楼主
黄四娘究竟是干啥的--粥糊华年之感慨
   今天的地铁报杂文,说杜甫诗 江畔独步寻花 里的黄四娘是一个sex worker, 起初觉得难以置信(道理后叙),仔细想来,这种解释倒颇贴切。诗是这样的:

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仔细看来,又是“寻花”,又是“戏蝶”,又是“娇莺”,而且实在想象不出“一个淳朴的劳动人民家庭”,再怎么“热爱生活”,何以能在院子里种这么多花,这么多花啊,“激发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如果解释为书寓,则非常地通。
   最后要说一下偶为啥起初觉得难以置信,虽然早就能背诵这首“其实写得也不怎么样”的诗,对如此浅显的道理要看到报纸才在数十年后醍醐灌顶的缘由了。
   这个东西,是我少年时被编入中学课本的,且对诗的解释,是“劳动人民的美好生活”,以及从美好生活反映的“美好心灵”。诗虽然不是极品,但背起来的确琅琅上口,而且因为背得早,丝毫没有这种“美好生活”实为按中国文化的道德标准应评价为最丑陋生活情态的怀疑(说老实话七八十年代青少年,根本想象不出卖淫是啥东西)。不过,我想,那编选本诗的人,以及无数能看懂此诗可以作这一情境解释的先辈,居然对这样一首“反映封建地主阶级腐朽生活方式和堕落生活情趣”的诗编入革命接班人课本不置一词(或者暗中奸笑),不由得真真愤慨之至了!
   当然,也可作这样的解释,即黄四娘是一个gardener,而杜甫是一个热爱生活的botanist....不过,无论如何,将黄四娘解释为并非在一千一百多年前搞多种经营的致富农民的看法,无疑也是能够成立的。可惜,杜甫先生说明不足,死无对证....
    杜圣人不仅是文学上的圣人,而且是道德上的圣人,这点偶年轻时是毫不怀疑的。直到瞧见工部集里一些无疑是描写寻花问柳生活的句子,并且看到一些人写老杜善于夸张,“茅屋为秋风所破”并非其一贯生活状态,而他的牢骚是一个破落官僚地主阶级因为成不了大官僚、大财主而无病呻吟的文章为止(这些郭老写得最刻薄、最生动了)。他虽然不是大官僚大财主,寻花问柳的零用钱和生活情趣,倒是确然有的。
    那个编写初中语文教材的人,如果果真是天真到看不出不好的一种解释,那无疑纯洁到极其可爱了。不过,偶心中实在怀疑....并且更倾向于认定他是一个绝顶幽默的文人,当然,在对主流意识心态不忠诚和忽悠小孩方面,也是极端可恶的!
  “黄四娘家花满蹊”,可怜的偶有口无心,背了那么多年,居然从没想到它可以有那一层意思,直到快“不惑”了才被小报上不入流杂文给shock了一下....在人小时候灌输的东西,足以引人到“不疑”的高尚境界,完成洗脑,这个偶又领教了。呜呼,要让人明白truth真是很难的一件事,而anachronism本是我们认识古文古诗的常态…..何况,有人蓄意误导……
[em34][em37][em12][em13]
1楼
杜夫子原来也可以很可爱的..哈哈
2楼
此文笔调活泼,饶具情趣。光读此诗,难以判断她的职业,除非另有旁证。劳动人民也可种花,不种,家旁有野花也不稀罕。
3楼
我在“独步寻花”时,常遇到诗里的景象。对诗意的解读只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楼主的发现挺有意思。
4楼
挺有意思的文章。很多东西,各人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更不用说诗了。哈哈,看来老杜这首诗是充分顾及了下里巴人和阳春白雪两种人的口味了。
5楼
……………………………………………………隐藏内容…
该用户发言已经被屏蔽
…………………………………………………………………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0703 seconds width 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