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的幽默和上海人的滑稽(京海杂谈4)

楼主
北京人的幽默和上海人的滑稽(京海杂谈4)
                北京人的幽默和上海人的滑稽(京海杂谈4)

    上海滩上有句谚语:宁愿和苏州人吵相骂,勿愿和宁波人讲闲话。为啥?苏州人吴侬软语,即使吵架也跟唱歌儿似的,那苏州评弹闻名天下,一曲《蝶恋花》成为华夏经典。难怪陈云他老人家一生痴迷苏州评弹。而宁波人张嘴就是“娘西匹”,也成为蒋中正的口头禅。
    漂流了全国各地,接触了各地的方言,我最喜欢带儿化音的北京话(北京话跟普通话还是有明显的区别),杭州话虽然也带儿化音,但比较生硬,语音语调不像北京话那样抑扬顿挫。其次我喜欢上海话,不像苏州话那么软,也不像苏北话那么侉,独具特色。
    上海话虽然和北京话属两个地方语系,但在表达上有着同样的机智。
    北京人说:那是小菜儿一碟。
    上海人说:格是毛毛雨啦。
    北京人说:你这是脑子进水。
    上海人说:侬格是神经搭错。
    北京人说:真棒!
    上海人说:瞎嗲!
    北京人说:多得去了。
    上海人说:莫姥姥。
    北京人说:绝了。
    上海人说:乓乓响!
    北京人说:我靠!
    上海人说:插哪!
    北京人吵架时两手叉腰:怎么的,想练练?!
    上海人吵架时双臂抱胸:哪能啦,白相白相?!
    你看,是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一方水土一方人,北京人的机智造就了幽默的相声,造就了侯宝林、郭全宝等一代相声大师。流传的许多段子成为经典。而上海人的机智孕育了独具特色的滑稽戏,造就了范哈哈、笑嘻嘻等一代滑稽大师。文革以前,搬上银幕的滑稽戏就有《三毛学生意》、《大李老李和小李》、《满园春色》,更多的幽默则体现在《女理发师》、《今天我休息》、《李双双》、《护士日记》等影片之中。
    相声和滑稽戏是六十年代的南北大餐,两道风景,给千家万户送去了欢乐和笑声。使人感到不可理喻的是它们之间还不能互换,北京的相声如果用上海话表达则抖不出包袱,而上海的滑稽戏用北京话表现则难出精彩。究其原因,语系的不同,发音也不同。北京人说西红柿炒鸡子儿,上海人说番茄炒鸡蛋,互换着说,你听听,啥味儿?
    令人不无遗憾的是相声和滑稽戏在文革动乱中遭到严重的摧残,但是文革之后,相声得以恢复,重新崛起,又涌现出马季、李文华、姜昆、侯耀文等一批笑星,如今从低谷中又冒出一个郭德纲,业内人士说他挽救了相声。而上海的滑稽戏却是一蹶不振,至今未能出现叫响全国的大腕。倒是让从黑土地上走来的赵本山、潘长江,以幽默并且不无滑稽的风格吸引了上海观众的眼球。


        [em32][em32][em32][em32][em32][em32][em32][em32][em32][em32]
1楼
江南的《京海杂谈》系列,妙趣百出,又站得高,俗气全无,值得细读。
2楼
楼主是京沪专家啊~~~很有趣儿的续集~~
3楼
问好冰花,专家可不敢当,只是在那两个地方住的时间长些,有点感受而已。
4楼
无处不着眼,细微见文化!
5楼
学习了江南的好几篇文章,获益匪浅。
今天给我们上课的丁老师是上海人,教我们要经常说两句话:蓝衫;局共。大概意思是很好很棒,但不知为何如是说?请教江南。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0781 seconds width 4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