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牌坊

楼主
[原创]牌坊
原本, 這小說只有英文版的. 得網友代為翻成中文, 在此再謝:

【牌坊】(本文得XuFuren先生義務從英文原著翻成中文, 特在此鳴謝)


惨白!入目皆是一片惨白!

两天前,这儿还是满院喜庆的大红色。

仅仅两天!

于我,这已是一辈子。

我披着凤冠盖头来到这里。

现在,新婚的第二天,我成了寡妇。

我知道这不容我置喙。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才是一切。

我也知道我的夫君重病缠身。这场婚姻只是为了冲喜。成亲的喜气能带来奇迹,赶走让他长年咳血的病魔,很多人如此坚信着。

一切都是徒劳。

恐怕唯一的影响,是洞房的劳累加速了他的死亡。

我被送入洞房,大红盖头遮住我的面庞。在那里,我静静等待他被抬进来。红纱被揭起,我眼前的年轻人有着哀伤的眼神和鬼魅般惨白的面容。他依照吩咐褪去我的华服,在粗重的呼吸声和咳嗽声中上了我。他尽力了,但终是力有不逮。当他最后喘息着倒在我的胴体上时,我依然是一个处女。

清晨,他死在了我的臂弯里。

我知道这意味着什么,我守寡了。

我知道我理当哭得撕心裂肺,但我不能。我如何能为一个之前素未谋面,而新婚早晨便已猝死的丈夫垂泪。我怜悯他,但并不哀伤。

我一直奇怪父亲为什么选择将我嫁入梁家。我家虽不富裕,但也小康。两个哥哥都已经成家立业。父亲膝下三女,我是最年长的。喂饱全家数口人虽非易事,但家中至少炊烟不断。父亲是位秀才,在村头的私塾教书,有着稳定而微薄的收入,因学识和名望受人尊敬。我面目姣好,健康贤惠,是任何人家理想的媳妇。抑或是被嫁入豪门作妾,丰厚的嫁妆也可以让父亲和两个妹妹衣食无忧。但是他选择了梁家,无甚家产,唯有一个重病的儿子。

我不明白。

现在我明白了。

桌上摆放的三件事物点明了他的用意:八尺白绫,剪刀一对,鸩酒一瓶。

至少,他给了我选择。

作为一位父亲,他怎可如此残忍?

他怎可以明知这悲惨的结局,依旧将女儿推向火坑。

现在我明白为什么他每次经过牌坊的时候会抬头凝视,脸上流露出一种奇特的,交织着嫉妒与愧疚的神色。牌坊,一种拱门形纪念建筑,由皇帝下令为表彰贞洁的妇女而立,用以荣耀她的家族。她可以是宁死不被玷污的黄花闺女。她可以是在赤贫中照顾死去丈夫双亲数十年的未亡人,在终年后得彰孝道。更极端的例子是,她可以是一个在夫君死后自裁以示忠贞的年轻寡妇!人们将荣耀她,她的家族将被景仰。如果这个事迹上达天听,又一座牌坊将被立起,永远铭记她的贞烈!

除了名声,朝廷这一激励妇女贞行的政策也会带来实质的好处。父亲的教职在他的余生将不可动摇!

这也意味着我的两个妹妹以后有机会找到更好的人家,因为她们的姐姐已经对贞洁作出了完美的表率!

我的父亲选择梁家,是因为他知道梁生命不久矣。

他策划,目送我,他的亲生骨肉,一步步迈进火坑。

当我终于醒悟而理清了这一切的时候,我浑身颤抖,倒不是出于不可置信。

我不是第一个因为家族利益和荣耀被牺牲的女孩了。

在我们村里,就有二十三个这样的牌坊。每座冰冷的建筑背后都有一个无助女人的冤魂在飘荡。

我甚至不能选择在照顾他双亲的贫穷生活中老去。他有两个已经成亲的兄弟,他们足以肩负赡养的义务。而我的义务就是作为一个心碎的妻子死去,为了两边家族的荣耀。

我可以听到他们的动静。

他们就坐在窄小的前厅里边喝茶边等待着,同时确保我没有任何机会逃跑,只能遂他们所愿。

他们不用担心,天地间我无处可逃。纵然逃脱成功,亦无人会收留我。如果我被追回,我只会让家族蒙羞,然后作为不忠的妻子和忤逆的女儿在村外沉塘。

我甚至知道如果我继续犹豫下去,结果会怎样。

他们会闯进来,缚我双臂,强行灌我鸩毒或把我缳首梁下。

他们有足够的人手:他的父兄,我的父兄。我的二哥被支走,因为他可能护着我。但我知道,就算在这里,他最终也只能屈服,眼睁睁看着他的三妹死去。

于我,这已是绝境。

甚至,家族的荣耀背后站着整个村子。村民可以向周遭吹嘘炫耀又一座新牌坊,而嫉妒的邻村又会寻找新的牺牲来平衡。

我玉指抚过桌上的三件不祥之物。

我不再哭泣,因为我深知,倾天下的泪水亦救不了我。

我唯一的心愿是我的两个妹妹,翠儿和敏儿不会重蹈覆辙。

敏儿年纪尚小,但是翠儿一两年间就将适龄。想到这些可能重现在她身上,我全身一个激灵。我知道这次我的死亡令他们得偿所愿,食髓知味的他们不会介意再多牺牲一个。

我从床边的衣柜里取出一只木鸡,那是翠儿在我离家时给我的纪念。这是我们唯一的玩具,我依然能想起我们一起快乐玩耍的光景。我也回想起一些只有她和我知道的事情。。。

我告诉他们我愿意饮鸩,他们都松了一口气。我唯一的要求是:把木鸡带回给我的妹妹。当她想我时,她可以把玩它,记起她的姐姐是如何光荣地死去的。得偿所愿的他们很痛快地答应了。

我微笑着跪下分别向着亲家父母和我的父亲三叩首。带着冷冷的快意我看到泪水在他两颊滑落。因为我深知如果有机会重来,他依然会毫不犹豫地将我逼进死路。科举不中,仕途无门,耀祖无望,我是他找回尊严和荣誉的唯一途径。

我原谅了他。他永远不能理解自己在做什么,他只是做了应该做的,自以为这是最好的结局。

我将木鸡递给他,自己走回洞房。坐在床沿,我轻抚我与夫君曾经共枕的锦被。我无法爱他,但我知道他也是受害者,死于被贪婪和无知蒙蔽了双眼的人们的假仁假义。

他们无疑会将我们同穴而葬。无所谓了。我活着的时候没有爱过任何一个男人,又在意什么死后墓中与谁并肩呢?

我拧开盖子一饮而尽。

我躺回床上等待着。这应该不会太久。。。

(尾声)

他们把木鸡交给翠儿,也告知她姐姐倩儿的光荣殉死。翠儿面对这消息面无表情,静静地回到她与倩儿和敏儿共度童年的小屋。在木鸡肚里她取出深爱她的姐姐留下的血书,记载着谎言背后的真相。

两个月以后,翠儿失踪了。他们知道她一定是逃跑了。但为了家族的颜面,他们编造了一个她被河水冲走,尸骨无存的传言。那天终于来了,皇帝下旨为表彰贞洁的寡妇新立一座牌坊。家族和整个村子都是一片欢腾。村里的长者们一口应承下施工的费用,为的是可以夸耀本村有着邻里最多的牌坊。但他们浮华的陶醉是短暂的。施工还未开始,革命的消息就传到了村里。皇帝已经被推翻了,圣旨下的牌坊自然也再无意义。

多年之后,翠儿一身起义军的戎装军衔出现在乡民眼前。她下令在村中长者们的面前炸掉了所有的牌坊。

(终)


後記: (簡譯)

許崇光(音譯)先生有關客家風俗的一書中指出: 明, 清兩代的封建思想追隨者因遵從宋儒「餓死事小, 失節事大.」的邪說,
對婦女殘害極大. 男人可以三妻四妾, 妻死可以續弦, 女子則一定要從一而終, 甚至要她們殉夫才顥得她們三貞九烈, 而父母亦教女有方. 朝廷亦往往表彰守寡終老或殉死者, 御賜牌坊以榮其鄉里; 於是父母迫死自己女兒以爭鄉里之羨者比比皆是. 甚至一眾坐於廳堂以待女兒殉節的「好消息」. 一面冷冰冰的無情石牌坊, 竟比骨肉親情珍貴! 單在梅州一小城, 已有136座如此的牌坊!
其實在很多的牌坊之下, 都是欲哭無淚的冤魂!
1楼
这座“牌坊”似乎是立了两次,第一次在本版的第三页。
2楼
宋代“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多是说说而已。说这话的同时,不少理学家还偷偷摸摸地把他们自家的妹妹和女儿改嫁了出去。

明清就大不一样了。在引入玉米、土豆等廉价高产作物之后,中国大陆人口暴长(翻宋元时期四倍之多),人均土地严重不足,社会矛盾空前尖锐。要抑制人口繁殖,就必须限制女性的生育率,在意识到这一点后,无论是官府还是地方组织都大力反对改嫁,鼓励守寡殉夫,造成了中国史上贞洁烈妇的最高产时期。

明清实行海禁,在北部和东部沿海成效卓著,但在东南沿海效果不佳,偷渡到南洋的青壮年男子络绎不绝,不计其数。这就导致当地青壮年女性——尤其是未婚待嫁的少女——严重过剩。在壮劳力常年流失、严重匮乏的情况下,这些女性成了当地的经济负担,构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闽粤的士大夫和宗族势力纷纷搬出了宋儒的隔夜饭理论,“知行合一”,“身体力行”。闽粤也由此成了明清时期最盛产的贞洁烈妇的地区之一。

客家是东南地区最能装的族群,一直以北方移民、正统中原人自居(虽然在人种学上得不到任何证明),与东南“土著”族群历来多有交恶(看看碉堡式的客家土楼就晓得了)。为了维护血统和礼教传统的纯洁性,客家人很少与当地的其他族群通婚,这就导致他们极难用合乎人道的手段处理族内多余的青壮年女性。于是乎,客家人充分发挥自己能装善装的传统,狂热倡行宋明理学,最终成为了明清闽粤地区最盛产贞洁烈妇的族群之一。

呜呼!后人只看到贞洁烈妇们的牺牲,却不知她们的牺牲换得了整个王朝的安定。当然,贞烈政策最终是失败了,她挽救不了一个腐烂透顶的国度。那么,所谓的“革命”又能在多大程度上于事有补?这个近代史上最光伟正的词语很多时候只不过是“战争”、“动乱”、“打砸抢”的同义词而已。对“革命”和“进步”津津乐道的人们从不会去想一想:在少死一个“贞洁烈妇”的同时,又会有多少个不那么“贞洁”的男女惨死在战乱当中?

呜呼,何其哀哉!
3楼
呵呵,以上只是有感而发,借题发挥而已,并不是讲这篇小说有何不好。土豆君对客家风俗感兴趣,不知是否知道岭南客家的曹主女神信仰?感觉这位瓦尔基里的事迹会给你不少故事灵感。她应该是你的菜。
4楼
[QUOTE][b]下面引用由[u]关令尹[/u]发表的内容:[/b]

这座“牌坊”似乎是立了两次,第一次在本版的第三页。[/QUOTE]

謝謝. 今天就是搜不到, 還以為沒有貼出. 結果重了
5楼
[QUOTE][b]下面引用由[u]关令尹[/u]发表的内容:[/b]

呵呵,以上只是有感而发,借题发挥而已,并不是讲这篇小说有何不好。土豆君对客家风俗感兴趣,不知是否知道岭南客家的曹主女神信仰?感觉这位瓦尔基里的事迹会给你不少故事灵感。她应该是你的菜。[/QUOTE]

小土豆孤陋寡聞, 是第一次聽到. 馬上去百度查了.此文雖重貼, 卻拋磚引玉, 值得.

再次深謝.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1094 seconds width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