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有關詩經的討論參考資料

楼主
[讨论]有關詩經的討論參考資料

(一)

《詩經》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原本叫《詩》,共有詩歌305首(另外還有6篇有題目無內容,即有目無辭,稱為笙詩),因此又稱「詩三百」。從漢朝起儒家將其奉為經典,因此稱為《詩經》。漢朝毛亨、毛萇曾注釋《詩經》,因此又稱《毛詩》。《詩經》中的詩的作者絕大部分已經無法考證。



《詩經》作品所涉及的地域,主要是黃河流域,西起山西和甘肅的一部分,北到河北省西南,東到山東,南到江漢流域。



成書過程

《詩經》中最早的作品大約成於西周初期,根據《尚書》上所說,《豳風•鴟鴞》為周公姬旦所作。最晚的作品成於春秋時期中葉,據鄭玄《詩譜序》,是《陳風•株林》,跨越了大約600年。



關於《詩經》的收集和編選,有「王官採詩」和「孔子刪詩」的說法:



王官採詩

《漢書•食貨志》中記載,周朝朝廷派出專門的使者在農忙時到全國各地採集民謠,由周朝史官彙集整理後給天子看,目的是了解民情。這種說法大致可以相信。

孔子刪詩

這種說法見於《史記》,據說原有古詩3000篇,孔子根據禮義的標準編選了其中300篇,整理出了《詩經》。但這種說法不太可靠。《左傳》中記載孔子不到10歲時就有了定型的《詩經》。現在通常認為《詩經》為各諸侯國協助周朝朝廷採集,之後由史官和樂師編纂整理而成。孔子也參與了這個整理的過程。



體例分類

關於《詩經》中詩的分類,有「四始六義」之說。「四始」指《風》、《大雅》、《小雅》、《頌》的四篇列首位的詩。「六義」則指「風、雅、頌,賦、比、興」。「風、雅、頌」是按音樂的不同對《詩經》的分類,「賦、比、興」是《詩經》的表現手法。



風、雅、頌

《風》又稱《國風》,一共有15組,「風」本是樂曲的統稱。15組國風並不是15個國家的樂曲,而是十幾個地區的樂曲。國風包括周南、召南、邶、鄘、衛、王、鄭、檜、齊、魏、唐、秦、豳、陳、曹的樂歌,共160篇。國風是當時當地流行的歌曲,帶有地方色彩。從內容上說,大多數是民歌。作者大多是民間歌手,但是也有個別貴族。



對於《雅》的認識有各種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是指周朝直接統治地區的音樂,「雅」有「正」的意思,把這種音樂看作「正聲」,意在表明和其他地方音樂的區別。也有人說「雅」與「夏」相通,夏是周朝直接統治地區的稱呼。還有觀點認為,《雅》是指人人能懂的典雅音樂。《雅》共105篇,分為《大雅》31篇和《小雅》74篇。《雅》多數是朝廷官吏及公卿大夫的作品,有一小部分是民歌。其內容幾乎都是關於政治方面的,有讚頌好人好政的,有諷刺弊政的。只有幾首表達個人感情的詩。但是沒有情詩。



《頌》是貴族在家廟中祭祀鬼神、讚美治者功德的樂曲,在演奏時要配以舞蹈。又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共40篇。其中《周頌》31篇,認為可能是西周時的作品、多作於周昭王、周穆王以前;《魯頌》4篇,認為可能是魯僖公時的作品;《商頌》則認為是春秋以前宋國的作品。



賦、比、興

「賦、比、興」是詩的表現手法。「賦」是直陳其事,描述一件事情的經過。「比」是打比方,用一個事物比喻另一個事物。「興」是從一個事物聯想到另外一件事物。



毛詩序

西漢初年,傳授詩經的主要有四家。一是魯國人申公,一是齊國人轅固,一是燕國人韓嬰。但是這三家著作除《韓詩外傳》,都已不存。另外一家就是毛詩。即大毛公毛亨、小毛公毛萇所傳。現存的毛詩每篇都有一個題解,叫做「小序」。其作者大部分已不可考。現在一般都認為解說文字除少數幾篇可信以外,大部分都不可信。但是毛詩序對後人的影響非常大。古人做詩、寫文章用典都愛用裡面的解釋。



評價與影響

《詩經》對中國的文學史、政治、語言、甚至思想上都起著非常深遠的影響。



孔子對《詩經》有很高的評價。對於《詩經》的思想內容,他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對於它的特點,則「溫柔敦厚,詩教也」(即以為詩經使人讀後有澄清心靈的功效,作為教化的工具實為最佳良策)。孔子甚至說「不學詩,無以言」,顯示出《詩經》對中國古代文學的深刻影響。孔子認為,研究詩經可以培養聯想力,提高觀察力,學習諷刺方法,可以運用其中的道理侍奉父母,服侍君主,從而達至齊家,治國,平天下。



在古代,《詩經》還有政治上的作用。春秋時期,各國之間的外交,經常用歌詩或奏詩的方法來表達一些不想說或難以言喻的話,類似於現在的外交辭令。



詩經開啟了中國數千年來文學的先河,亦開創了中國多年以現實主義為主的文學作品。



現在對詩經的研究更多用來考察古今音韻的不同,或者用來研究上古時期的歷史。而古今研究《詩經》的著述更是汗牛充棟。



詩經的開篇

詩經裡開宗明義的第一首詩歌是《國風•周南》中的《關雎》。這首詩係一首愛情詩,描寫了兩個青年男女互相思念的美好愛情,近代學者有此一說,然詩中根本沒有一句談及女子對君子的思念; 另有一說,單從詩文來看,不難發現,詩中著力描寫君子對窈窕淑女的日夜思服之情,處處可見,好似詩中先以睢鳩這類長情鳥關關和鳴起興,接著開門見山, 曰:「既有外在美,也有內在美的可人兒」一句點明題旨-情詩,敢問彬彬君子怎不望而悅之! 從古如斯,前人之所以把這首情詩置於開篇,當然有其自身之理,大概是由於愛情本是萬物繁衍的重要因素(根源),這麼一說,多少年來眾說紛雲,引起了學人許多大膽的假設和爭論。下面是這首詩的原文及另有註釋,俾各位能參閱之: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鍾鼓樂之。



「四始」「五際」說

今文學派緯書認為,詩經中蘊含著天道,配以天干地支五行,便可從中可窺見歷史運行的規律。 其中歷史的節點表現在「四始」「五際」:



「四始」

大明在亥,水始也。

四牡在寅,木始也。

嘉魚在巳,火始也。

鴻雁在申,金始也。

「五際」

亥為革命,一際也。大明也。

亥又為天門出入候聽,二際也。大明也。

卯為陰陽交際,三際。天保也。

午為陽謝陰興,四際也。採芑也。

酉為陰盛陽微,五際也。祈父也。

卯酉之際為革政,午亥之際為革命。戊午革運,辛酉革命,甲子革政。



以上皆為歷史、政治發生重要變革的時機。這幾首詩則暗示了發生的事件。

1楼
(二)

關於詩經的用韻:

請參考: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1025/09/26141_63772747.shtml
注意其中說到的是: 『詩經』是民歌或是模擬民歌的詩體, 民歌是隨口唱的, 隨口用韻, 隨時轉韻.
2楼



究竟由谁将这些诗歌编纂成书的呢?迄今仍存在种种不同的说法。

  一说孔子删诗。把《诗经》的编纂之功归之于孔子一人。这种说法起源于汉代。《史记•孔子世家》载:“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于;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翻武雅颂之音。”《汉书•艺文志》说:“孔子纯取周诗。上采殷,下取鲁,凡三百五篇。”都认为是由孔子选定《诗经》篇目的。但是,持异议者提出一些反驳的理由:一,《史记》言孔子删诗,在自卫国返回鲁国之后,时年近七十。在此之前,孔子均称《诗三百》,可见在孔子中青年时期,《诗经》已为三百篇。二,《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载,吴国公子季札在鲁国观赏周乐,乐工们先奏十五国风,再奏小雅、大雅,最后奏颂,次序和内容基本上与今本《诗经》相同,其时孔子虚龄只有八岁,可见当时《诗经》已定型。三,周代各诸侯国之间邦交往来,常常赋《诗》言志。如《左传•定公四年》载,吴攻楚,楚败几亡,楚将申包胥到秦国朝廷请求援兵,痛哭七日七夜,秦哀公深为感动,赋《诗经•无衣》,表示决心相救,恢复楚国。如果当时《诗经》没有统一的篇目,赋《诗》言志就无法进行。那么,究竟由谁来编纂《诗经》的呢?
  一说王者采诗。《诗经》中诗歌的创作时间,上起西周初年,下至春秋秦穆公时,绵延五个世纪。创作的地点,几乎包括了整个黄河流域,加上长江、汉水一带,纵横上千里。怎样把众多的诗歌集中起来呢?早在汉代就出现了“王者采诗”的说法。《汉书•食货志》曰:“孟春之月(阴历正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刘歆《与扬雄书》说:“诏问三代、周、秦轩车使者,迪人使者,以岁八月巡路,求代语、童谣、歌戏。”都说由天子指派官吏坐车去全国各地采集诗歌,以便“王者不出牖户,尽知天下所苦;不下堂而知四方”(何休《公羊解诂》)。
  一说周朝太师编定。今人朱自清认为,《诗经》的编审权很可能在周王朝的太师之手。他在《经典常谈》中指出,春秋时各国都养了一班乐工,像后世阔人家的戏班子,老板叫太师。各国使臣来往,宴会时都得奏乐唱歌。太师们不但要搜集本国乐歌,还要搜集别国乐歌。除了这种搜集来的歌谣外,太师们所保存的还有贵族们为了特种事情,如祭祖、宴客、房屋落成、出兵打猎等等作的诗,这些可以说是典礼的诗。又有讽诗、颂美等等的献诗,献诗是臣下作了献给君上,准备让乐工唱给君上听的,可以说是政治诗。太师们保存下这些唱本,附带乐谱、唱词共有三百多篇,当时通称作《诗三百》。各国的乐工和太师们是搜集-整理《诗经》的功臣,但是要取得编纂整体的统一,就非周王朝的太师莫属。《国语•鲁语下》有“正考父校商之名颂十二篇于周太师”的记载,正考父是宋国的大夫,献《商颂》于周王朝的太师。今本《诗经》的《商颂》只有五篇,很可能是太师在十二篇基础上删定的。由此看来,《诗经》应当是周王朝的太师编定的。
[编辑本段]
《诗经》的整理
  各个时代从各个地区搜集来的乐歌,一般认为是保存在周王室的乐官——太师那里的。他们显然对那些面貌互异的作品进行过加工整理,有所淘汰,有所修改。所以现存的《诗经》,语言形式基本上都是四言体,韵部系统和用韵规律大体一致,而且有些套句出现在异时异地的作品中(如“彼其之子”、“王事靡盬”等)。古代交通不便,语言互异,各时代、各地区的歌谣,倘非经过加工整理,不可能出现上述情况。可以认为,由官方制作乐歌,并搜集和整理民间乐歌,是周王朝的文化事业之一,在《诗经》时代是不断进行着的。
补充回答: 汉人传诗的加之毛诗本有四家,称为四家诗。后三家即鲁诗(申培公所传)、齐诗(辕固生所传)、韩诗(韩婴所传)。此三家又被称为三家诗,皆采用今文,在东汉被立于学馆,研究此一学的被称为今文经学。但是毛诗后起,逐渐取代三家地位,三家诗逐渐失传。因《毛诗》采用古文,研究此学的被称为古文经学。至唐代,《毛传》和《郑笺》成为官方承认的《诗经》注释依据,受到后世推崇。
http://wenwen.soso.com/z/q139032059.htm
3楼
很好的参考。毫无疑问,《诗经》肯定有“劳动人民”创作的诗歌,但也经过士大夫的加工和润色。
4楼
(四)

这篇也很有趣的:

据说汉人取名讲究“女诗经,男楚辞,文论语,武周易”,不知这种说法从何而来,不过现代人取名字确实很喜欢引经据典。这是好事。今人多有数典忘祖的倾向,外国语大学遍布全国,却不曾听说有一个国学学院(据说有还是有的,不过都相当低调)。取名的时候,终于想到祖宗了,于是临时抱佛脚的不在少数。
  
  笔者不才,对于开头提到的四本书也略有涉猎,通读下来,诗经和楚辞适合取名的更多一些——古人多是单名,现在人口多,单名易重复,最好取双名——特整理于此。本文写诗经,以女名为主,因为过于古典,现在看来可能土里土气的><。楚辞部分,待有空另开一篇。(已开出:http://book.douban.com/review/5362460/)
  
  1、蓁蓁(音真)。《周南•桃夭》:“桃之夭夭,其叶蓁蓁”。蓁蓁,茂盛貌。
  2、燕飞。《邶风•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
  3、淑慎。《邶风•燕燕》:“终温且惠,淑慎其身”。淑慎,和善谨慎。如台湾有艺人名萧淑慎。
  4、惠然。《邶风•终风》:“终风且霾,惠然肯来”。惠然,顺从貌。
  5、静姝。《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2010版三国里就加了个叫静姝的角色Orz。下文还有个“静娈”,都是娴静美丽的意思。
  6、炜彤。《邶风•静女》:“彤管有炜,说怿女美”。彤:红色。炜:光彩。
  7、洵美。《邶风•静女》:“自牧归荑,洵美且异”。洵美就是很美的意思。《郑风•叔于田》:“洵美且仁”、“洵美且好”。
  8、燕婉。《邶风•新台》:“燕婉之求”。燕婉:安静和顺,也指如意郎君。字面漂亮,但这一篇《新台》主旨是讽刺卫宣公的乱伦,上下文的意思不是很好,慎用。
  9、如云。《墉风•君子偕老》:“鬒发如云,不屑髢也”。如云:像云一样众多。《郑风•出其东门》:“出其东门,有女如云”。屈原《湘夫人》:“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
  10、邦媛。《墉风•君子偕老》:“展如之人兮,邦之媛也”。邦:国家。媛:美女。另有“邦彦”——《郑风•羊裘》:“彼其之子,邦之彦兮”。彦:杰出的人才。如北宋有词人名周邦彦。
  11、灵雨。《墉风•定之方中》:“灵雨既零”。灵雨:及时雨。需要指出的是,南方人分不清前后鼻音,该词极易被念成“淋雨”,再取个“落汤鸡”的外号就是顺利成章的事了><
  12、朝雨。《墉风•蝃蝀》:“朝隮于西,崇朝其雨”。指早晨的雨。唐时王维有诗曰:“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13、芃芃(音朋)。《墉风•载驰》:“我行其野,芃芃其麦”。芃芃:草木茂盛貌。值得一提的是,该篇的作者许穆夫人是我国见于记载的第一位女诗人。
  14、绿竹。《卫风•淇奥》:“瞻彼淇奥,绿竹青青”。
  15、琇莹。《卫风•淇奥》:“有匪君子,充耳琇莹”。琇:宝石。莹:光亮透明。
  16、巧倩、美盼。《卫风•硕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上文连用六个比喻,赞美卫庄公夫人的美貌,文字很美。
  17、佩玉。《卫风•竹竿》:“巧笑之瑳,佩玉之傩”。
  18、琼琚。《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后文还有(大名鼎鼎的)“琼瑶”、“琼玖”。
  19、陶陶。《王风•君子阳阳》:“君子陶陶”。陶陶:快乐貌。
  20、佩玖。《王风•丘中有麻》:“彼留之子,诒我佩玖”。佩玖:佩戴用的美玉。
  21、静好。《郑风•女曰鸡鸣》:“琴瑟在御,莫不静好”。静好:安静美好。胡兰成和张爱玲结婚时,写下:“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22、舜华、舜英。《郑风•有女同车》:“有女同车,颜如舜华•••颜如舜英”。舜华、舜英都指木槿花。
  23、德音。《郑风•有女同车》:“彼美孟姜,德音不忘”。德音:美好品德。这个词在整本诗经里多次出现,此处不一一列举。个人感觉该词的气场比较大,一般人hold不住吼吼
  24、子佩。《郑风•子衿》:“青青子佩,悠悠我思”。子佩和子衿在这里都指对方的衣饰(从而代指对方)。
  25、零露。《郑风•野有蔓草》:“野有蔓草,零露漙兮”。零露:零落的露水。然而该词溢满了感伤的气息(延伸义:容易消失的事物),偶的眼前骤然浮现出小说或影视剧中那些林黛玉式的女纸•••
  26、婉兮、婉如。《郑风•野有蔓草》:“有美一人,清扬婉兮•••婉如清扬”。婉:美丽。至于“清扬”,应该没有人想和洗发水重名= =
  27、琼华。《齐风•着》:“尚之以琼华乎而”。下文“琼莹”、“琼英”,均形容美玉。
  28、美清。《齐风•猗嗟》:“猗嗟名兮,美目清兮”,赞美眼睛美丽清亮。东晋陶渊明有诗曰:“佳人美清夜,达曙酣且歌”。
  29、如英。《魏风•汾沮洳》:“美如英”,下文还有“美如玉”。如花似玉貌。
  30、清猗。《魏风•伐檀》:“河水清且涟猗”。
  31、素衣。《唐风•扬之水》:“素衣朱襮,从子于沃”。素衣:白色的衣服。北宋晏几道词曰:“素衣染尽天香,玉酒添成国色”。BUT在《礼记》等典籍中,“素衣”也指丧服。
  32、菁菁。《唐风•杕杜》:“有杕之杜,其叶箐箐”。菁菁:草木茂盛。
  33、采苓。《唐风•采苓》:“采苓采苓,首阳之巅”。《诗经》中,“采~”形式的词语多次出现,除此之外,还有“采蘩”、“采薇”、“采菲”、“采芑”、“采菽”等。都是采摘某种植物的意思。
  34、文茵。《秦风•小戎》:“文茵畅毂,驾我骐馵”。文茵:车中的虎皮坐褥。这个词外柔内刚有木有!
  35、湄。单名一个“湄”字,取自《秦风•蒹葭》:“所谓伊人,在水之湄”。虽然没有上文中的“在水一方”有名,但它更适合取名。
  36、渥丹。《秦风•终南》:“颜如渥丹,其君也哉”。渥丹:色泽红润貌。
  37、美淑。《陈风•东门之池》:“彼美淑姬,可与晤歌”。
  38、舒窈。《陈风•月出》:“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舒:舒缓轻盈貌;窈纠(jiǎo)其实是连在一起的,体态窈窕貌。但我觉得“舒窈”是个更好听的名字。《月出》是整本《诗经》中非常有意境的一篇,在我大爱的电影——徐克的《梁祝》中也有出现,我对她爱不释手。
  39、楚楚。《曹风•蜉蝣》:“蜉蝣之羽,衣裳楚楚”。楚楚:鲜明貌。蜉蝣是一种短命的小虫,故而此篇的基调是消沉的。
  40、如雪。《曹风•蜉蝣》:“蜉蝣掘阅,麻衣如雪”。个人最喜欢刘禹锡的一句:“晚来风起花如雪,飞入宫墙不见人”。
  41、荟蔚。《曹风•候人》:“荟兮蔚兮,南山朝隮”。荟蔚:云雾弥漫貌。
  ===================小===雅===的===分===界===线===================
  1、翕(xī)。单名一个“翕”字,取自《小雅•鹿鸣之什•常棣》:“兄弟既翕,和乐且湛”。翕:和顺。以读音xī为名的人很多,但该字却不常见。《易经•系辞上•第六章》曰:“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静翕”也是一个文静内敛的名字。
  2、依依。《鹿鸣之什•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依依:柳枝随风飘摇。在其它语境中也形容不舍。
  3、霏霏。《鹿鸣之什•采薇》:“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后文还有:“雨雪雰雰”)。霏霏:雪花纷飞貌。然而该词多用以形容雨雪天气,阴森气氛= =如范仲淹《岳阳楼记》:“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没完没了的下雨必然就令人抓狂了啊!所以凡事讲个度,名中若用“霏”字,一个足矣!
  4、燕绥。《南有嘉鱼之什•南有嘉鱼》:“君子有酒,嘉宾式燕绥之”。燕:即“宴”,这里指宴请,描述席间的景象;绥:安宁。后文还有“燕笑”、“燕喜”等。
  5、令仪。《南有嘉鱼之什•湛露》:“岂弟君子,莫不令仪”。令仪:优雅的风度。取这个名字的知名人士有:包拯他爹包令仪、孔祥熙和宋霭龄的长女孔令仪等。
  6、闻天。《鸿雁之什•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个人非常喜欢的一句(总让我想起三国时的凤雏•••)。譬如Party早期的Leader张闻天同志。
  7、金玉。《鸿雁之什•白驹》:“毋金玉尔音,而有遐心”。金玉:比喻珍贵和美好。这里用作动词,指珍惜。
  8、攸宁。《鸿雁之什•斯干》:“君子攸宁”。
  9、骏德。《节南山之什•雨无正》:“浩浩昊天,不骏其德”,骏德:犹言美好的品德。
  10、翰飞。《节南山之什•小宛》:“宛彼鸣鸠,翰飞戾天”。翰飞:高飞。
  11、巧颜。该名字绝对是个大花瓶,看看《节南山之什•巧言》怎么说的:“巧言如簧,颜之厚矣”!这才叫骂人不带脏字。在《诗经》的语境下,无论“巧言”还是“巧颜”都是很不好的名字,不要被字面给骗了。
  12、溱溱(音真)。《鸿雁之什•无羊》:“旐维旟矣,室家溱溱”。和国风篇第一个词条“蓁蓁”是一样的意思,表众多。五行缺水的话可以用“溱”。此字多音,也读秦。
  13、嘉卉。《谷风之什•四月》:“山有嘉卉,侯栗侯梅”。嘉卉:美丽的草木。是个带着青草气息的名字,小清新范儿。
  14、雅南。《谷风之什•鼓钟》:“以雅以南,以龠不僭”。雅和南均指音乐,且相当于在维也纳金色大厅里演奏的那种高雅音乐。
  15、苾芬。《谷风之什•楚茨》:“苾芬孝祀,神嗜饮食”。苾芬:芬芳。又如《谷风之什•信南山》:“是烝是享,苾苾芬芬”。
  16、思柔。《甫田之什•桑扈》:“兕觥其觩,旨酒思柔”。在这里,思是助词,柔指柔和。形容美酒温和。
  17、英英。《鱼藻之什•白华》:“英英白云,露彼菅茅”。英英:轻盈明亮貌。在其它语境中,也可指杰出、有才、美好等。
  ===================大===雅===的===分===界===线===================
  1、维桢。《大雅•文王之什•文王》:“王国克生,维周之桢”,维:维系;桢:支柱,栋梁。后文《周颂•维清》中还有“维周之祯”,祯是吉祥的意思。
  2、缉熙。《文王之什•文王》:“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缉熙:光明。《文心雕龙•时序》曰:“并文明自天,缉熙景祚”。
  3、鹰扬。《文王之什•大明》:“维师尚父,时维鹰扬”。鹰扬:犹言鹰之飞扬,威武貌。《后汉书•刘陶传》:“鹰扬天下”,霸气外露有木有!但该词极易被读成“阴阳”,登时霸气侧漏了•••
  4、玉瓒。《文王之什•旱麓》:“瑟彼玉瓒,黄流在中”,玉瓒:天子祭祀时用的酒器。
  5、思齐。《文王之什•思齐》:“思齐大任,文王之母”。这里“齐”字其实读“zhāi”,通“斋”,端庄貌。《论语•里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从而衍生出成语“见贤思齐”,这里就读“qí”了。例如毛岸英的遗孀刘思齐•••
  6、徽音。《文王之什•思齐》:“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徽音:美誉。
  7、静嘉。《生民之什•既醉》:“其告维何?笾豆静嘉”。静嘉:洁净美好。
  8、清馨。《生民之什•凫鹥》:“尔酒既清,尔肴既馨”。
  9、柔嘉。《荡之什•抑》:“敬尔威仪,无不柔嘉”。柔嘉:柔和美善。《荡之什•烝民》:“仲山甫之德,柔嘉维则”。
  10、柔惠。《荡之什•崧高》:“申伯之德,柔惠且直”。柔惠:柔和仁惠。
  11、懿德。《荡之什•烝民》:“民之秉彝,好是懿德”。懿德:美德。感觉这个词儿一般都用作什么皇太后的封号•••
  12、穆清。《荡之什•烝民》:“吉甫作诵,穆如清风”。穆清指清和之气。
  13、哲成。《荡之什•瞻卬》:“哲夫成城”。
  ===================三===颂===的===分===界===线===================
  1、秉文。《周颂•清庙》:“济济多士,秉文之德”。
  2、德纯。《周颂•维天之命》:“于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德纯:品德纯正。
  3、骏惠。《周颂•维天之命》:“骏惠我文王,曾孙笃之”。骏﹑惠二字平列﹐皆为顺之意。
  4、振鹭。《周颂•振鹭》:”振鹭于飞,于彼西雍”。振鹭:振翅高飞的白鹭。
  5、和铃。《周颂•载见》:“龙旗阳阳,和铃央央”。
  6、馨宁。《周颂•载芟》:“有椒其馨,胡考之宁”。馨:馨香;宁:安宁。
  7、纯熙。《周颂•酌》:“时纯熙矣,是用大介”。纯:大。熙:光明。
  8、其琛。《鲁颂•泮水》:“憬彼淮夷,来献其琛”。琛:珍宝。如外交部原部长钱其琛。
  
http://book.douban.com/review/5093422/


5楼

(五)

又:

《诗经》共收集了311篇诗歌(又称诗三百),其中6篇为笙诗,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现存305篇(既有标题又有文辞的)。诗经分为风、大雅、小雅和颂,此处的”国风“就是诗经中的风,主要有民间乐歌,分为15个部分,共160篇。

如此说来, 纯音乐也可以算是『诗』了.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1719 seconds width 4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