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油然想起晋宋间人物

12楼
[QUOTE][b]下面引用由[u]Huangtian[/u]发表的内容:[/b]

[/QUOTE]
谢谢荒田。
13楼
[QUOTE][b]下面引用由[u]Huangtian[/u]发表的内容:[/b]
 发表: 2011-03-12 09:37:55 第7楼

翎翅评论精彩,我也认为这一节是古今罕有的奇文,典范性的新世说。
 
[/QUOTE]
谢谢荒田。不过兄言之太过。
14楼
[QUOTE][b]下面引用由[u]李國參[/u]发表的内容:[/b]
陳善壎先生在《油然想起晉宋間人物》抒發他的文友們,其中說到潘漢年這個新文學運動大名人,用了——「相信人民」加「活得年輕」,加一聲「謝謝」合成十個字,就是跨民國到共和國兩朝的大知識分子化名「蕭淑安」的潘漢年後半生的外在和內在的人生景觀。
《油然想起晉宋間人物》陳善壎前輩,畢竟也是兩朝人物,他用了『我心中更敬仰高舉愛的旗幟的人』作了他懷念的兩朝文化人,做了『愛』的評價。這群跨代文化人,在小陳心眼裡的潘漢年、鍾叔河們,活到共和國仍然是幅幅滄桑,太叫我輩同陳善壎先生一樣感慨。
由陳先生的「本命年」到今日的帖子想起他的心目中文化人,他回應老友朱正出對聯:『‘莫为儿孙做牛马,不求闻达于诸侯’。” …我一边咀嚼“诸侯”借音“猪猴”对“牛马”的文人伎俩,同时目送他,看他背影许久,那坦荡纵横、去来无碍的样子,竹林诸贤不过如此罢?』我細嚼體味作者這段體悟個人生存環境,對他本命年經驗的種種,然後他又怎樣豁達地回到存活過來的環境,我彷彿也隨作者的體驗沉思起來。
讀陳善壎先生的散文,我歡喜的不止他的宏觀思想點化出來的作者精神,重要的是這些人物走過的時代。而陳先生這篇《油然想起晉宋間人物》,很容易讓我記起香港散文家董橋先生寫的文化性人物和他們的存活現象。就倆個大散文家的文字風格(或詞藻華彩) 言,各居道場的陳善壎和董橋,都可謂仙風道骨的派頭。董以骨董性的鋪敘他的文化氣性,讓讀者回顧他敘述的文化人在共和國朝的冷暖人生。而陳善壎不是這樣駕馭他的文字。以其說,董是讀書人的名士風流,他的飽學是學院派流風,摻入作為散文家的現代認知感情;毋庸說陳善壎的飽學是他本命的修煉,他的風流則是生命的泊泊流泉,會讓讀者油然生出別樣的情感,這情感可能讀者也是共和國一代人,分外親切感,感覺他散文是根植這片土地,處處冒騰土壤的血和水,因此聞到了鄉土香。這不止人各有志,是人的生活環境使然,做學問也是。我是這樣想的。
[/QUOTE]
国参先生对自己的创作抱严肃态度,对朋友的作品同样抱严肃态度。谢谢先生!但我是后学,与董桥先生不可并提。
15楼
[QUOTE][b]下面引用由[u]  蕭振[/u]发表的内容:[/b]

“宁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 与“莫为儿孙做牛马,不求闻达于诸侯”有异曲同工之妙。
管宁现象不好说,大抵如陈老师言,“他们要是过的朱正、钟叔河的日子,那片金子管宁也会看得出来与瓦石有异的。”[/QUOTE]
萧振兄安好!谢谢你花时间读我的习作。
16楼
[QUOTE][b]下面引用由[u]青花梅瓶[/u]发表的内容:[/b]

李老师说出了梅瓶想说的话,而且,梅瓶嘴拙见识浅,哪能说得如此透彻?谢谢李老师!谢谢陈老师!握手![/QUOTE]
梅瓶好。李老师是个对文学有使命感的人,要向他学习。
17楼
读善壎先生的文章,最大感受还是他笔下自然而然散发的文字味道。或者许多作家自有乡土味,文人味,却难有陈善壎独特的个性味,我觉得这是别人无法效仿的善壎味。
“朱正满面笑容,就是不笑也是笑的样子,两只眼睛在酒瓶子蒂一样的镜片后眯成一条缝。他才藻卓绝,爽迈不群,难容苟且。看到他们两位,有时我想起在园子里锄菜的管宁和华歆。如果说叔河并不是华歆,却可以说朱正肯定是管宁。朱正说得多的是五四以来新文化运动诸典故;至于民国人物,两位都是下饭菜。”这样的文字,说简约,说深沉,说厚重,都不完整,总之就是我心中感觉的特别“味”,让我喜欢。
读书,可以读到历史,读到人文,读到乡土,读到情感,这都可以轻易读到,或者不难读到,要读到“善壎味”,绝难!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1406 seconds width 5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