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年

楼主
拜年


    儿时过年,最乐意干的事儿就是拜年。
    因为拜年可以得到红包。
    但是我们乡下拜年有很严的规矩。
    大年初一起来,首先给爷爷奶奶拜年,那得跪拜,就是跪下给爷爷奶奶磕一个头。这时爷爷奶奶会各给一个红包。
    接着给母亲拜年(那时父亲在军营),可以跪拜也可以鞠躬。母亲也会给一个红包。
    然后给伯伯叔叔拜年,为了表示尊敬,也得跪拜,当然红包马上就有。
    过了初一,母亲领着我走亲访友,每到一家,要向长辈拜年。
在我的记忆中,我的干爹干妈特别多,整个村子里几乎一多半的长辈是干爹干妈。拜完年,干爹干妈都会给红包,还会抓几块花生糖、芝麻糖或者粽子糖。但是这个红包、这糖不能随便接,尽管心里头痒痒的,这手不能往外伸,直到母亲说:孩子拿着吧。我才能伸手接红包,并且谢谢干爹干妈。否则就是坏了规矩。
    走亲访友,一般都会留在那里吃饭。我们那儿的规矩基本上四盘八碗。因为我们是客人,我又是男孩,可以坐正桌,但必须末位。吃饭也有规矩,不能自己随便夹菜,更不能挑肥拣瘦,一般是母亲给夹什么就吃什么,吃完了说声谢谢可以离桌。
    一个新年下来,我有好多红包,打开有一万元的,五千元的(50年代的票子),归拢起来得有一二十万元(相当于现在的一二十元)。那一刻我觉得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俗话说有来有往,我的母亲也准备了一摞红包,分发给亲朋好友的孩子。
那时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干爹干妈,等到我以后明白是怎么回事的时候,那是另外一个辛酸的故事了。但是直到今天,我对这些给予我关爱的父老乡亲充满了感激和感恩。
    记得最清楚最难忘、也是最后一次在家乡过年,是1970年的春节,这年我毕业分配到北京,也是我老爸被关了三年牛棚以后的复出,在我父母亲最困难的日子里,是家乡的父老乡亲保护了我的父母亲。
    那次我和父母亲回到故乡,人们夹道欢迎我的父亲——当年名扬江浙的抗日英雄。
那是我记忆中最热闹的一个春节,最快乐的一次拜年,我的干爹干妈照例给我红包,可是我再也不好意思拿了,因为我已经长大了。
    人生有许多难忘的珍贵的记忆,1970年的春节永远存留在我的记忆中。
    从那次离开故乡,整整四十个春秋。
    此时此刻我向故乡的父老乡亲拜年,祝福他们新年快乐,万事如意。

    [em79][em79][em79]
1楼
拜年,是中国新年一个重要的风俗。过年给孩子们给长辈拜拜,长辈们给孩子们红包,这样的交际和沟通,可以说是“礼”的很好体现。初一拜年,走亲访友,请客吃饭。这些都是老礼。看来江苏的民间风俗圆满周密,很有特色。江南兄写拜年,收获满满。仅从钱上看,一二十万元,也的确是阔啊。
“那次我和父母亲回到故乡,人们夹道欢迎我的父亲——当年名扬江浙的抗日英雄。
那是我记忆中最热闹的一个春节,最快乐的一次拜年,我的干爹干妈照例给我红包,可是我再也不好意思拿了,因为我已经长大了。”
我读过江南的回忆文章,他的身世,很曲折的。如果我没有记错,他的亲生母亲,是他现在的姑姑,父亲是一个烈士。他就被自己的舅舅和舅母收养。他的养母对他虽然很爱,但也很严格。做为亲生母亲的姑姑对他很疼爱,但又不能任意地表现出来。亲生母亲仅在咫尺,却不能相认,一个做母亲的,要忍受多大的痛苦,难以想象。直到很久以后,他才知道了这个事实。我为了他们最终能够了解这一切而感动宽慰。希望江南兄不会介意我提到这一段。
祝江南兄新年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2楼
要么说天地翻覆时间快。好些事听起来很遥远了。你现在还有没五十年代的一万两万?
3楼
问候当时拥有“二十万元”的阔佬!新年好!

俺们在年里得到的红包1元多,可以买好多橡皮筋了,女孩子如有好长一根橡皮筋已经能引起众多小朋友的嫉妒了。欢乐蹦蹦跳,边唱山歌边跳橡皮筋,跳到鞋坏母亲拿扫帚追着打,才罢休。
4楼
借江南兄之“拜年”也拱拱手,向美华各位朋友拜年,祝美华文友新春快乐,万事如意!
5楼
[COLOR=red]拜年的习俗[/COLOR]
[flash]../images/upload/2010/02/12/091359.swf[/flash]
                                                  点击上面开始播放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0938 seconds width 4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