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夔文化探密》人间别久不成悲---代序

楼主
《姜夔文化探密》人间别久不成悲---代序
《姜夔文化探密》人间别久不成悲---代序


枫雨

这次回大陆,见了很多旧雨新知,可是令人诧异的是,70年代后的很多所谓文化人,包括一些文学刊物和出版社的编辑等等,当我提起姜夔的时候,都一脸的茫然:谁是姜夔?好一些的会说,哦,好像中学里学过他的词吧?和柳永一起的。是什么词来着?

不要说这些年轻人,问问自己吧!我们又能说出几句《扬州慢》呢?

这实在让我有些---不能说是失望---而是叹息。中国五千年的文化都哪去了?我们一直以为骄傲的文学大国的底蕴都哪去了?

中国社会当前的浮躁,物欲横流,这是每一个无论是海外还是本土的华人都清楚的。甚至很多出版社的编辑上来不看一本书的文学价值,而是强调有没有市场。一位编辑告诉我说,市场畅销的是大众保健和儿童教育。文学,太文学的东西没人看!一位颇有名气的作家说,要是让我选择生活和文学,我当然选择前者。现在谁还会单为文学活着?

然而也不尽然。我就认识一位弃商从文的中年人,他在房地产上颇为成功,可是现在却把所有的钱都用来做文化事业,成立了文化公司。他说,中国现在的状况就是一个没有文化的民族。这话虽然有些悲观,可是绝对不是危言耸听。如果现在三十岁以下的人都不知道姜夔了,谁还能保证十几岁的孩子们长大后还记得“窗前明月光”?这些孩子的英语可以考剑桥N级,奥数可以把美国人“毙”掉,可是对自己民族的文化和文学却成了门外汉甚至白痴,这难道不是中国教育的悲哀吗?

认识此书的作者,纯属偶然。我是在网上寻找一些祖父姜伯彰的资料,搜寻到“湖畔文学”网站有一位叫姜清水的先生,他贴了很多关于姜夔的研究文章,包括姜夔的诗词研究,历史故事还有文化分析。我看了几篇之后,就有了认识作者的想法。于是抄下作者的电话,趁这次暑假回国之际,就给居住在江西波阳,也就是姜夔故居的姜清水先生打去了长途。从而了解到姜先生是姜夔的第二十四代子孙,自退休后就一直从事研究姜夔的工作,经过二十年不懈的努力,已经积累了近五十万字的成果。他甚至还义务出资帮助家乡修建姜夔墓,可见他对这位布衣词人的热爱已经到了如醉如痴的地步。

我对姜先生这种甘于寂寞二十年的研究精神钦佩不已。这在当今,即使专业作家中也是凤毛麟角。一切的研究都是自费的,没有赞助,没有商业目的,没有人给开工资。姜先生就这样专心一意,锲而不舍地,想尽一切办法去挖掘收集这位文学大家的故事。研究过程的辛苦和遇到的困难可想而知。

宋词讲究清空骚雅,姜夔一生经历坎坷,却造就他成为婉约派的代表。他的本色创作开创了宋词的新风,对于南宋词的发展有不可磨灭的历史作用。很多人只知道姜夔是词人,其实他在音乐和书法等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然而可惜的是,对于这位伟人的研究实在太少,即使在文学研究领域里,关于姜夔的诗词研究著作也是有限,更别说其实方面的资料。所以,姜先生在这方面的付出可谓填补了一项空白。

除了他的诗词,我们在这本书里,以及作者另外两本书《姜夔长短句赏析》和《姜夔传说》,可以全面看到姜夔的历史形象,他的为人处事,他的亲人朋友,他的爱情,他的奋斗和他的孤独。可以说,在这几本书里,姜先生把一代词宗姜夔描绘成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一个可以与之促膝,可以与之唱和的文人。让我们看到一个完整的历史人物。这是与其他专门研究诗词典籍的书所不同之处。对不熟悉姜夔的人,特别是年轻人,是了解中国文化的一扇门,进入民族文学世界的一扇窗。对专门从事姜夔研究的人士也颇有借鉴之处。

我同意姜先生所说,姜夔是一种文化。你看现在街上有年轻人穿的文化衫上写着:“我只吃饭不洗碗。”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觉得80后蛮可爱,这体现了他们的率真,这是一种宣言,这是一种文化。我们也可以建议商家把“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写在上面,是否会在帅气的同时让人知道他们还有些文学修养?

还是上面提到的那位弃商从文的先生,他说,中国今后的几年一定是文化年。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中国已经到了文化空洞的底端。我们已经看到一些现象,比如已经开始渐渐热起来的国学,比如“百家讲坛”。他相信中国现在非常需要用真正的文化和文学熏陶国人,特别是年轻人,让他们在穿着文化衫的同时知道更多的儒学经典,唱着“老鼠爱大米”的同时也能吟出“仗酒祓清愁,花销英气。”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将是很可怕的事情,我们不是没有,是要将之呼出,灌输并传承。这样一个民族才有自尊,才有发展,才有强大于世界之林的希望。

由于这次行程紧没有和姜先生见面,但作者的执着和一丝不苟却深深感动着我。我甚至可以体会到作者的焦急。他希望自己二十年的心血都给后人留下来,能无愧自己的先祖姜白石。所以这次三本书一起出版,我也非常为作者高兴。付梓之际,衷心祝贺的同时也想好好谢谢作者给我们带来如此丰厚的飨宴。姜白石有一句词“人间别久不成悲”,可是我们与他相别的太久了!面对民族宝贵遗产,我们不能无动于衷,不能让自己麻木。相信通过作者的努力,给读者架起的这座通往历史的桥,可以让我们与文学和民族文化再次深情相拥。

2009.8.

作者姜清水,原鄱阳县人民检察院四级高级检察官。本书《姜夔文化探秘》以及《姜夔长短句赏析》,《姜夔传说》于九月有中国国际文化出版社出版。

[img]../images/fileType/jpg.gif[/img]此主题相关图片
[imga]../images/upload/2009/10/10/232718.jpg[/imga]
1楼
……………………………………………………隐藏内容…
该用户发言已经被屏蔽
…………………………………………………………………

2楼
……………………………………………………隐藏内容…
该用户发言已经被屏蔽
…………………………………………………………………

3楼
向枫雨问好,好久不见,序言很有份量,大开眼界。
4楼
……………………………………………………隐藏内容…
该用户发言已经被屏蔽
…………………………………………………………………

5楼
祝贺《姜夔文化探秘》以及《姜夔长短句赏析》,《姜夔传说》出版。

“我同意姜先生所说,姜夔是一种文化。你看现在街上有年轻人穿的文化衫上写着:“我只吃饭不洗碗。”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觉得80后蛮可爱,这体现了他们的率真,这是一种宣言,这是一种文化。我们也可以建议商家把“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写在上面,是否会在帅气的同时让人知道他们还有些文学修养?”

我也同意。文化要传承,玩世反掌间。

顺便问下,孙中山的机要秘书姜伯彰就是令高祖?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1094 seconds width 4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