稱 呼 的 變 遷
樹 立
同志這個稱呼......
人們在日常交往中,都會用某些不同的詞兒來稱呼對方,如孩子稱自己的父母叫爸爸媽媽;把教書的稱做老師或先生;種田的叫農民;做工的叫工人或師傅;打仗的叫戰士、士兵或當兵的。這一類的稱呼,歷史悠久,不知啓自何時,而且成了習俗,很少改變。
另一類的稱呼,有其獨特的涵義,它只出現於某些特殊的年代和特定的人群之中,但隨著時代的變遷,它的應用常常發生變動。譬如中國大陸人士以往叫慣的同志這個詞兒,就屬於這一類的稱謂。
中國人在哪個時期就用上同志這個稱謂?太遠的事我不知道,大慨在辛亥革命年代就應該有了吧,我記得讀小學的時候,學校禮堂的牆壁上,在挂著孫中山先生遺像的兩旁,就有他寫的“革命尚末成功,同志仍須努力”這副對子。每逢星期一上午,按照學校規定,全校師生會到這裏來開一個名爲“紀念周”的會,這時我就看到這個對子。不過那時因爲年齡太小,對於同志這個名詞以及整個對子的意思,並不太懂。
後來,經過查閱辭典,我才知道同志這個辭的釋義:“(指)爲共同的理想、事業而奮鬥的人,特指同一個政黨的成員。”從而明白何爲同志;知道孫中山先生所說的話,是在於勉勵與他志同道合、共同奮鬥的國民黨同志。 並不是誰都可以稱爲同志的
新中國建立以後,老百姓漸漸知道共產黨這個革命隊伍內部的人,相互之間也用了“同志”這個稱謂。隨後,在當時的社會,同志這個稱呼,還成爲解放軍和共產黨幹部的一個特定代名詞。譬如:有幾個幹部到村裏來了,大家就說:“村裏來了幾個同志。”群衆有什麽事要找幹部辦理,就說:“找同志去!”
誠如辭條的解釋,同志是指具有共同理想和事業的人,且能爲之奮鬥,又特指是同一政黨的人員。那麽,按照這個標準,沒有共同的理想和奮鬥目標,又非同在一個政黨的人,即使親如父子與夫婦,都是不能叫同志的。許多大陸人至今依然記得,在解放初期,同志這個稱謂的應用範圍是比較嚴格的。老百姓就是老百姓,同志是同志.。並不是任何一個人都可以稱爲同志的。
被濫用了的“同志”這個稱呼
可是,不知什麽緣故,幾年以後,在中國大陸,同志這個詞兒的應用範圍被擴大化了,被濫用了。人們在日常的交往中,且不說你我志同不同、道合不合,彼此能不能相互信任;也不問是否同爲一個政黨的成員,都叫同志了。甚至是素未謀面的陌生路人,在偶然的交談時,也有以同志互稱對方的。人們在街上向警察問路,叫警察同志;到店子買物,叫售貨員也是同志;張三、李四兩個人爲了爭先上公交車,吵起架來,最先演出的一幕,是彼此都提高了嗓門,瞪著眼晴,互相向著對方嚷嚷:“你這個同志是什麽態度?”如果爭吵激烈起來,就會說:“你這個同志講不講理?”兒子寫給老子的信,或是老子寫給兒子的信,信封上都千篇一律寫×××同志收;學校、工廠或單位裏有什麽事情,需要通知全校全廠所有的人,大多是通過裝在建築物上空的高音喇叭來廣播,播出的頭一句話常常是“同志們請注意!”“同志們請注意!”這個同志們就包括了你、我和他,包括了全校全廠的人,大家統通是同志了。
到了這個時候,同志這個莊嚴、神聖、貴重、專一的稱謂,在不知不覺之中,已經大大的變味和貶值了,似乎已經失去了它的真諦。變成了一個並無實際意義的廉價之物,誰都可以使用它,誰都用得起,人人都是同志。 新的稱呼的興起
歷史車輪滾滾向前,到了七十年代後期,隨著開放改革浪潮的湧起和不停的衝撞,尤其是在最先被“劃了一個圈”的深圳,以及廣州和與廣州相近的珠江三角洲的許多市縣,人們都在熱心追求新的生活,在生活中追求新的感覺。在日常的交往上,不知不覺之中,漸漸地少用同志這個稱呼了。
在這裏,人們現在無論是到商場購物,上飯店吃飯,或到單位辦事,對於那些爲你服務的人員,如果你還是和二、三十年前一樣,仍然稱 (她) 他們爲同志,對方總是滿臉不高興,愛理不理。認爲你很老土。
那麽,人們交往上不叫同志,叫什麽呢?
先說女人吧!在公開場合,以前稱各種年齡的女人爲女同志是很隨便的。但是,時移俗易,現在廣州人都喜歡把女孩子、女青年叫做靚女。而在開放改革早期,還沒有這個稱呼。那時對女士更多的是稱小姐。後來有人說,小姐這個稱呼不好,有指站街女和酒巴、髮廊的三陪女郎之嫌。因此許多人也就比較少用慎用。不過,這可能只是外地的說法吧。就我所知,在廣州這地方,時至今日,把正派的女士稱爲小姐,對方一般並不會有什麽惡感,她們還是可以接受的。
對年紀大些的女人,現在這裏都流行叫靚姨。對於那些已作人婦、主持家政的女士,人們都愛叫她“師奶”。年齡更大的女長者,就叫阿婆或婆婆了。
男人呢?在廣州,男孩子 (指少男)、男青年現在都被叫做帥哥或靚仔。當商店、市場、茶樓、K廳來了幾個男仔的時候,不管你靚不靚、帥不帥,如果你運氣好,遇著的是有好心情和比較敬業的服務員,她們總會滿面春風迎上來,說:“帥哥 (或是靚仔) 歡迎光臨幫襯!”
對不明身份的男士,人們現在常用的稱呼有先生、老闆 (廣州人叫老細)、師傅、阿叔、叔叔、大佬等等。這一類的稱呼實際上大多以前就有了,可以追溯到解放前以至更遠的年代,現在不過是杷它檢回來。不過,在社會上廣泛流行同志這一稱謂的那個年代,是很少使用的。像先生這個稱呼,因爲其時社會上凸顯的是工農兵,你稱在學校教書的老師爲先生還勉強可以,如果是在公衆交往場合,隨意稱某一個陌生人爲先生,雙方都會感到彆扭,還是彼此都叫同志好。
老闆 (老細) 這個稱呼,應該是隨著改革開放逐漸被叫響起來的。在封疆閉國、只有國家才可以做生意的年代,這個稱呼是不能有的,叫誰老闆誰都不願意。到了七十年代後期,氣候不同了,私人經商合法了,中國人經商的一年比一年多。在人們眼裏,凡是經商的老闆,都是兜裏有大把錢財的時代精英,並且由於做老闆的大多是男士,所以人們在交往中就常常稱男士爲老闆。是老闆的叫你老闆,不是老闆的也叫你老闆,大家對此並不計較。我有好多次到市場購物,售貨員就不分青紅皂白叫我老闆。起初有點莫名其妙的感覺,後來聽慣了,也就無所謂了。
官場上流行帶官銜的稱呼
官場上的稱呼,這些年來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官員們之間以同志互稱的傳統做法,已受到了某種程度的衝擊。這種變化主要是出現在官階達到“長”字輩這個官員群體中。這些人現在仍然互稱同志的,不能說沒有,但更時興的是用帶有官銜的稱呼。比如姓張的同志做到局長,姓李的同志做到處長,按照現在的流行做法,大家都不再稱他爲張同志與李同志,而叫他張局長與李處長了。即使是官階只有科級與股級的芝麻官,人家也以某科長、某股長來稱呼他。
當今的國內官场,干部之间除了流行带官銜的称呼外,還時興把人家的官銜“濃縮”起來叫。譬如把張局長稱爲張局,李處長稱李處。對馮市長叫馮市,劉科長則叫劉科,蔡股長叫他蔡股等等。我的一位姓馬同學,他家中並不養馬,只因他當上了某地一個小小文化宮的主任,他的同事就都叫他“馬主”。大陸這種把官銜濃縮的叫人辦法,不知是誰最早發明的,其好處何在,爲何今日如此盛行?這一切都無從查考。
知識界人士稱呼的變迂
衆所周知,中國大陸在過去的幾十年,在政治舞臺上受青睞和受推崇的是工農兵大衆。知識份子無足輕重,運動到來的時候,還常是整肅和批判的對像。到了文革年代,這類人被稱爲臭老九,其身價更跌到最低的谷底。但是,到了開放改革年代,情況有了很大的改變,“白貓黑貓,能抓老鼠的就是好貓。”凡是學有專長、對社會有益的人材,都受到人們的敬重。一九七八年以後,政府恢復了專業人員技術職稱的評定工作。很多經過多年寒窗煎熬的讀書人,在這個時候都獲得了各種各樣的職稱,像作家、編輯、藝術家、醫師、工程師、講師、教授、研究員、院士等等。此時,因爲職稱受到重視,人們也就常用帶有職稱的詞兒來稱呼這些人,如叫某人爲張工程師,某人爲李總會計師、某人爲黃教授,某人爲林院士等。也如同官場上使用的“濃縮官銜”叫法,把張工程師叫張工,稱李總會計師爲李總。
一個社會,在熙熙攘攘、你來我往的人群中,他們在交談的時候,用什麽詞兒稱呼對方,看來只是人類生活活動中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在這樣的小事中顯示出來的某些稱呼的失落和變遷,還有某些新的稱呼的興起,卻折射出一個時代的變化,反映出人們思想意識和價值觀念的改變,也给人带来一些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