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籁俱静,虚空宁寂。与天地存乎?与神明游乎?如大梦方醒,庄老先生杳无踪迹。电脑屏幕上还在闪烁变幻,工作台上反放着一本《庄子集释》,已经翻到了最后的《天下篇》。该篇似乎非庄子所言,倒像是门人作的后记。摘其要者,附会如下: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著书立说,“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各有所长,时有所用,“皆以其有为不可加矣”。观其大略,无不是期望“配神明,醇天地,育万物,和天下,泽及百姓”,流惠万世,此实乃中国古代文化之基、民族进步之本、传统精神之渊源也。其发韧于世界文明的轴心时代,历经两千多年之未泯,使中华文明自立于世界之林而放射着灿烂的光华!
当其时也,诸子百家各执己见,相互驳难,虽以道术裂天下,其中也不乏可观之处。惜岁月流转,朝代更替,朝风夕雨,人祸兵燹,毁失惨重,“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是为先贤事业痛哉!
墨家为了“不侈于后世,不靡于万物”,以缩小社会的等级差别,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给自己制定了严格的行为规范,提出了“泛爱兼利而非斗”主张,提倡“非乐”和“节用”。墨子本人也博学多闻,身体力行,摩顶放踵以利天下。墨家的言行得到了大众的赞扬,但它的主张实行起来却很难,使天下之人不能够效仿。尽管如此,墨子毕竟为天下人树立了一个舍己为公的榜样!墨子之后,墨家开始分裂,相里勤的弟子五侯、南方的若获、已齿、邓陵子等虽然口诵《墨经》,却背叛了墨家的宗旨,且互争正统,而陷入“坚白”和“同异”之类的辩难之中。
倡导“不累于俗,不饰于物,不苟于人,不忮于众,愿天下之安宁以活民命”的有宋、尹学派,他们头戴“华山之冠”,“见侮不辱,救民之斗,禁攻寝兵,救世之战”。并周游天下,劝谏诸侯,教化百姓,克己奉公,积极参与当时的社会活动,在当时也造成了一定的社会影响。
在倡导公平、公正,不假智巧,一视同仁,以顺应时代潮流方面,有彭蒙、田骈、慎到等人。慎到主张漠视情感、弃置智巧,抛弃自我以顺应事物发展,因此受到了很多人的嘲笑,被认为是“非生人之行,而至死人之理。”田骈师承彭蒙,并深得彭蒙的真传。但是他们的学说总是不符合人们的意愿,因而也没有太大的影响。
惠施懂得很多方面的道理,他的著述多达五车。但是他的学说矛盾百出,言论偏颇不当。其实,现在来看,惠施的学说主要侧重于逻辑学,特别是“悖论”方面的研究,其中的“小同异”和“大同异”,就是讨论事物的个别与一般的问题。其它辩题,如“卵有毛”、“丁子有尾”、“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等,现在看来也仍然闪烁着思辨的光彩。其它还有辩者桓团、公孙龙等人,他们的学说被认为“能胜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
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先秦道家。道家的主张“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澹然独与神明居”。道家的鼻祖是老子。他最早提出了形而上的“道”的概念,倡导“无为”,其《道德经》全面表述了老子的思想体系。关尹也是道家的重要人物。从《天下篇》所引“在己无居,形物自著”来看,关尹确是体道之人。庄子是道家的集大成者。他继承并发扬了老子的学说,“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对道家的思想作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他的著述虽然雄奇伟异却婉转连缀不失宏旨,他的言辞虽然变幻莫测却妙趣横生引人入胜。其“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他对于道的阐释,纵横捭阖,深远而通达;他对道的探讨,汪洋恣肆,周尽而无碍。他建立的学说尽管情理条达,却也玄妙窈冥,不可能全部洞悉其中的奥秘。
《庄子》一书问世后,汉以前鲜有影响。据《汉书·艺文志》说有五十二篇。晋郭象注本整理为三十三篇。魏晋时,玄学盛行,注家蜂起,恕不一一述及。本文以清郭庆藩的《庄子集释》为底本,参以张耿光的《庄子全译》和杨柳桥的《庄子译诂》,于其中掠美之处甚多——行文至此,想这文字传为乃仓颉所创,本文思想源自《庄子》。书中难解之处,参阅了历代名家校点、诠释、注疏、翻译,纵言“剽窃”亦不为过。此不亦是“圣智为大盗积乎”?然本非我有,现一并还归先贤与世人。并藉此祝愿中华民族繁荣昌盛,人类文明与天地同在,与日月同辉。
人生如梦浑难觉, 庄周化蝶蝶亦我。 推窗正见花含笑, 做个痴汉为汝说。 老鞋书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