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华文学主页
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积分9760
    • 经验3219
    • 文章8
    • 注册2004-12-26
    [原创]《色,戒》毒解的解毒——对阎延文和黄纪苏的批判

    关于电影《色,戒》的批判可集中概括为两种,一种是黄纪苏之流的政治隐喻毒解;一种是阎延文之类的历史精神毒解。何为毒解?因为他们对电影的读解是这样的——他们行为的共同之处在于,往《色,戒》这个洁净的瓶子里滴了几滴自酿的毒液,然后用他们的顽和愚的精神搅动这个瓶子——故谓之毒解。这种读解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脱离了电影本身来读解,进行大而无当的分析。这种分析,对黄纪苏之流而言就是顽劣,对阎延文之类而言就是懵懂。正如黄纪苏之流从政治角度入手一样,他们的手段非常卑鄙,从张爱玲源头那里开始开展人身攻击,极尽陷害歪曲之本领;正如阎延文从历史精神着手一样,他们的手法极其幼稚,麦韭不分言必称希腊,不知所云极尽迂腐夸张之能事。黄纪苏之流是被虐狂,阎延文之类是意淫狂。黄纪苏之流是有害的,阎延文之类是无用的。这就是当代中国的学者,这就是中国当代的作家。我们为他们的文字和言行感到羞辱。
    这些枯燥无味到处说慌的男学者与女文学博士,两者之流,终于在一起,从电影《色,戒》里揪住了——让他们的嫉妒心起伏不定狂沸不止的——一个“汉奸”和一个“奸妇”。
    当观众的情感,以柔肠寸断的女性心理,惋惜那个女人的时候,黄纪苏之流惋惜的却是王佳芝这个美女怎么能够,如何能够就和一个汉奸性交,而且就性得那么舒服呢。于是他们说:“张(爱玲)不但没有优势身世,而且相貌丑陋。当张爱玲去糟蹋郑苹如时,我觉得她的心理是很阴暗的,这里面既有汉奸婆对先烈的那种心理,也有丑女对美女的阴暗心理,二者是并存的”、“张爱玲真的有很长一段时间是找不着对象的,现在很多人不知道,因为张爱玲被抬到这个样子,很多人想张爱玲是风华绝代,其实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张爱玲是很多情况下找不到对象,所以她处于饥渴的状态。而像郑苹如这样的美女,她绝对不缺乏男性追求者,她不会这样的。”
    当观众带着人性的思考,对易先生这种人,或者对普天下男人,进行灵魂拷问的时候,阎延文深表惋惜的却是易先生怎么能是个美男,总不该是个美男汉奸吧?他怎么能就是个美男呢?历史精神绝不允许他是个美男子!于是她说:“其一,演员造型的美化:张爱玲小说原文中的易先生,是个“矮小的男人”,头发微秃,一脸“鼠相”;而李安选择的《色戒》男主角梁朝伟,却是风度翩翩、儒雅温情的中年美男子,首先从形貌上达成了对汉奸易先生的视觉美化。”

    姑且遮掩了他们的嫉妒心,等而上之一回,探究一下二者之流的腾挪大法。我实在不知道他们是如何将这部电影腾挪到
    民族性上的。他们居高临下的蔑视着的泛着红光的眼里,凡是喜欢《色,戒》的电影观众群,都已被视为一副小百姓的德性:“实在‘愚昧’得很呐,原不懂 得自己的‘民族性’的”,我们要来批判了,文学要的是革命的,电影要的是历史精神的。——“外国是革命军兴以前,就有被迫出国的卢梭,流放极边的珂罗连珂……”——这是鲁迅的话,鲁迅嘲讽中国特色是,革命军乃第一先驱,人民代表乃第二先驱,文学家,“这是——可惜得很,但也不要紧——第三先驱。”鲁迅是先驱,且是革命军兴以前的先驱,我不明白的是,你们这些人算是哪门子先驱——革命已经成功了,民族已经复兴了,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大主题下——你们怎么能好意思搔首弄姿地用过去式的时态说事?诸位学者博士到底想构建什么样的革命框架和什么样的历史精神?难道是斗地主斗汉奸的革命框架和语焉不祥的历史精神?
    我没看到什么真实的框架,倒看见了你们党同伐异的劣根。你们不宽容,缺乏悲天悯人的情怀。虽然你们搞的是学问,却根本不是艺术家。你们眼里有梁刺。二者之流恐怕也想混个艺术家的资格,但天分太差了几所未闻。混个批评家倒能喧嚣一下,孰不知喧嚣过后你们终将石沉大海。
    听说阎延文是搞“宏大文化”的。没吃过台南的小吃,没亲眼见阿里山的模样,没经过实地的考察,凭借文学想象的翅膀,在虚幻的世界里,写出了《台湾三部曲》:“写到吴彭年以书生之身力斩日本少将,在生命最后一息,手捧大刀仰天长笑,向刘永福交令时,我自己的心也随之震动,停笔后久久不能平静,仿佛大病一场”。我不在这里探讨文学的创作规律,也不知她是如何挣脱生活的束缚展翅翱翔的,我只知道,她有点精神错乱。好象李安拍《色,戒》之前没有过问过问她,是个巨大的错误。李安啊,你怎么能这样呢,你怎么不去拍“宏大的感情”,如何能够,怎么能够,和汉奸玩起了儿女情长?李安导演应向国人道歉!另外我还知道的一件事情是,阎延文女士曾经对李安赞不绝口:“应该说,李安导演的获奖,正表现了不同文化语境之间的差异和互补。他的叙事手段,人性挖掘,以及属于东方智慧的电影思维,都灌注着浓郁的中国文化精神。李安得奖后在奥斯卡后台记者会上用华语致谢,表明自己的文化背景是中华文化,强调一定要珍惜自己的文化。这种表述非常令人感动。他说自己虽导西片,但眼光和思路还是很中国的;作为中文电影的一分子,他感到非常骄傲。我以为,这确实说出了这座奖杯的含金量,那就是中西方文化的交融与共振。奥斯卡获奖不仅是李安导演艺术的成功,更是中华文化的骄傲,是中国文化精神在世界范围的一次凯旋。”

    黄纪苏之流身份大多自称是“左派”的社会学家,胸怀切.格瓦拉和红卫兵那种大无谓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精神。他们竟然毫无顾忌地粗俗地诽谤一个死去之人,嚼着三寸不烂之舌,咬牙切齿恨不得让女作家张爱玲从九泉之下再入十八层地狱。恶言恶语,如此相向,居然出自学富五车的学者所为,请问你们这种所谓的学者安身立命的根基是什么?而阎延文女士是个文学博士,她当然是不敢反张爱玲的,毕竟是搞文学的嘛,她的策略是说李安误读了张爱玲。可这恰恰暴露她的浅薄与丑陋。她贫瘠的脑瓜子里是什么东东?“三突出”创作原则、“题材先行论”、“喜剧大结局”、“脸谱化”。这早就被大陆第五代、第六代导演摈弃的东西,竟然被她拿来分析李安的《色,戒》,可谓滑天下之大稽。如果阎延文以尊敬张爱玲为前提的话,你是否发现,小说是狠的,是从易先生那里得来的狠,电影却是美的,是从王佳芝那里得来的美,电影和原著的差别就在这里。“你不应该这么美”易先生说,一个汉奸这么对王佳芝说。作为不是汉奸的文学博士,你是否从电影里看见了王佳芝的美?发现了小说里根本不具备的美?
    革命浪漫主义精神是要发扬的,但绝不能逞一时之气,愤世嫉俗也需注意人性细节。否则法西斯和切.瓦拉有何区别?
    历史精神是要延续的,但也是要创新的。历史精神,凭一个文学博士的想象力,是绝对创造不出来的。也许你只不过起了个记录的作用。记录得好不好,还要看你笔法。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可也不要忘了,人民群众也是有私生活的,正如《色,戒》。

    附本人影视评论:
    《色,戒》:岁月无痕,苍凉里的一抹真实

    片名:色,戒
    英文名:Lust,Caution
    原著:张爱玲
    导演:李安
    主演:汤唯 梁朝伟
       王力宏 陈冲
    上映: 2007年11月1日(国内)
    出品:银都机构 上影集团

    小说《色.戒》一直受到普罗大众的质疑,同张爱玲和“汉奸”胡兰成的恋爱史受到的质疑一样。衡量艺术的坐标系,既有善恶分明的纵,又有意识形态的横。其实历史的真伪都很难判定,历史教科书也有政治意识的控制。何况历史之下的一个具体的人,历史之下的一个具体的决定。一个最基本的历史常识会引起你的怀疑吗?比如秦桧永远不可能被翻案,恐怕是个基本常识吧?通常的说法是,权利和利益驱使他们当汉奸,比妓女出卖肉体还可憎。那么中国近代史上另一个汉奸头头呢?汪精卫的动机来自权利和利益,还是有一个近乎高尚的冠冕堂皇的理由,让这个人拼了命地去下那十八层地狱?“以大革命之举出世,负大汉奸之名退场,一正一邪,变化之大,恍如隔世”。既然都已恍如隔世,那就不要搞明白了。据说他本人,始终有理由相信,自己是个理想主义者,而我们只知他的相貌,是相当地帅呆,“有一双侠气的眼睛,就是到死前也依然有侠气”。
    艺术是不能破坏这个常识的:汪精卫及其走狗是汉奸。电影《色,戒》似乎也没有破坏这个常识。《色,戒》大概是说王佳芝放走了一个汉奸,王佳芝是个女人,女人比男人更真实一点,男人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也不相信正在做的事情,女人爱上了易先生,种种现象表明易先生也爱上了他,而汉奸爱上她这件事,似乎比做汉奸还要真实一点,因为这一点真实,女人丢掉了性命。王佳芝放走了汉奸,既和历史无关,也和政治无关,只关乎她自身的真实。
    艺术的真实,反映了人性的真实,只要这个艺术构造合情合理——我们就有理由相信——真善美会即刻产生。
    电影《色,戒》中,邝裕民鼓舞同学一起和他暗杀易先生的时候,引用了一句诗: 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这诗是谁的?作者汪精卫。引用汪精卫的革命诗去杀汪精卫的人?我觉得李安厉害。他的一句台词不仅轻易地消解了热血青年幼稚的理想主义,而且消解了我们看这部电影的所持的基本道德常识。不要夹带着你的历史观念,导演李安也没给你另一种历史观念来混淆视听。电影《色,戒》,仅仅是部电影,里面没有历史问题和政治问题,只有艺术问题。它给予了我们一种真实,一种电影所特有的记录真实。

    王佳芝,作为女人,比男人——汪精卫是个政治疯子也好,基于他的理性判断也好,终归是在打造他的理念,保留他那短暂的“和谐”社会,抑或是留下了永久的屈辱;易先生是个走狗也好,是个惊慌的恶走狗也好,终归是让自己整日恐惧不安地活着;邝裕民和老吴居于国家之最高目的也好,出于个人之狭隘仇恨也好,终归是痛并烦恼着——她触摸到了他们所不了解的另一种真实:不是外部世界的真实,是魂魄与身体之间的真实,是灵与肉的真实,是“心下轰然一声”的真实,是艺术的真实。电影《色,戒》所做的全部努力,也正是为这“轰然一声”。

    戏剧表演有一句专业术语叫“当众的孤独”。被逮之前的王佳芝坐在三轮车上,人群里传出一句“看医生是可以的,烧饭怎么能行呢?”——一句闲话令她不经意地微微一笑,此时人物境地分崩离析,居然让我观影的内心,涌过一丝暖潮。或许,这个女人,最终向往的,不过是市井小民的日常状态吧。戴着六克拉“鸽子蛋”那只手慢慢地取出毒药——这是她无法挽回的命运,但她的眼神,安静而又深邃。邝裕民在画外音里呼唤她的名字,镜头切回曾经出现过的一个远景,她站在空旷的舞台上,转过身。这一转身,便成就了她命里的起始,而驻足的一丝犹疑,便成就了她命里的终了。“上来啊”。上去了,却又没有完全上去,她的灵魂始终固守着一个孤独的隅落。这是电影语言,不是人物和情节的铺设。这个小小的闪回包含了两层意思,一个是,昔日患难之友在紧要关头都被她分离出去了,另一个,她始终是这个战壕里的局外人。人物关系及事件联系是一个单薄的骨头架子,这个骨头架蕴藏在具体时空之中血肉相关的声画里面。分析人物和情节,只管看原著好了,都差不多,何苦看看这边瞅瞅那边瞎搀和,何必从影像中罗列出一大堆故事性与结构性的东西?你是从哪里看到她那一片孤独的隅落的?看不到孤独的隅落,又怎能感受到她最后那心下的轰然一声?

    小说是狠的,是从易先生那里得来的狠,电影是美的,是从王佳芝那里得来的美,电影和原著的差别就在这里。“你不应该这么美”易先生说,一个汉奸这么对王佳芝说。作为不是汉奸的影评家,你是否从电影里发现了王佳芝的美?小说里本来没有这种美。
    在豪言壮语的邝裕民这些人中间,起初她显得那么沉默,只承担着她的事情,看得出她的愉快。粉面登场的她,演出稚嫩,也是文明戏的稚嫩,鼓舞现场人心,却成为电影院观众的笑料——这正是导演的意图,便能衬托出一个女孩子的烂漫天真。她觉得大家需要她,也许仅是,她觉得邝裕民需要她吧。没有爱情的表白,那是说不清的情愫。安静地走开,让意气风发的青年志士去慷慨激昂,她独自在舞台上徘徊,或软软地将手伸出车窗握取雨丝。邝裕民对她言谢,她只淡淡一句为什么。他们不专业,只是业余队伍,失败理所当然。可她的失身,却不能叫人心安理得,一切都变了个味道。她对邝裕民说她是傻的,实际上是这个男人不懂得而已。女人的美,是从她自身里焕发出来的,从来不依靠男人们对她的臆想。女人往往被爱,可王佳芝这个女人偏偏又是会爱的聪明女人。聪明女人的天性,从易先生那里获得到了一个平台。同伴们言谈举止仍像一群孩子,而她摇身一变,立即成了最老练和最成熟的。

    汤唯和梁朝伟之间的对手戏,是全片的重心所在,是最值得细察最有滋味之处,也是观众心理投射和产生情感幻觉的地方。王佳芝成了调情高手,她和易先生的关系,是逐步递进的。初次相见、试衣、晚餐、交谈、床戏,这几个场景的镜头设计、台词设计、场面调度设计都体现出了人物的心理变化。(因没看过完全版的,无法从视听上感受,未写完)
    秘密会员的电影生活:
    http://winkiss.tianyablog.com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25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
    Page created in 0.1875 seconds with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