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华文学主页
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财富2
    • 积分78040
    • 经验15702
    • 文章975
    • 注册2007-04-14
    02年返鄉散記之《我住在司令員家裡》
    2002返乡散记之            我住在司令员家里
    由淡水回葵涌,途经坪山,弟提议到[东江纵队纪念馆]去看看。东江纵队司令员曾生坪山人,也算是我隔乡的前乡辈。我知他是坪山人,哪条村不知道。弟趣味来了,他说:我在司令员家里住过。是吗?!怎会住他家里?我欲洗耳恭听,究竟他怎会住司令员家里?没甚麽,他说:十叁岁,我来坪山上中学,跟石灰陂一个同学同班,很偶然把我带到无人住的司令员家,因此住到初中毕业才离开石灰陂。文革如火如荼,或多或少也与这段日子关连了,石灰陂好像也跟我的求学日子有千丝万缕情。一定很革命化了?说来听听,我问。弟凝视我良久才说:你还记得吗?八五年你回家时,我告诉你,我也爱写东西。我写了篇[我住在司令员家里] 。他连串的回忆,吸引我极大兴趣。我和他的话题,也围绕著[石灰陂] ,和他那篇我未读过的文章。自然,我的兴趣也在那年代的风风雨雨。一个十叁四岁少年,偶然住进司令员家里。那时适值文革风风火火,一定给他难忘的印象,因而写了这篇文章。
    他说:也是在运动中得到教育,在浪涛中看到了真实。大海航行靠舵手,千真万确。他说我是行船佬,最清楚行船靠舵手的道理。文革已有了定论,已归入历史了,已天下人皆知了。
    从东江纵队纪念馆出来,我和他手上都握著那本《曾生回忆录》,算是浏览纪念馆之後一个收穫。其实,纪念馆里面陈列的文物不算多,大如缴获日本仔的磨盘机枪、逼击砲、机关枪,小如游击队员编织的草鞋,他们用过的绑脚布、毛巾、毛毡,自製的七九枪子弹等等,都留在我们心里,也勾起了我童年所知所闻。自然
    ,我也记起父亲遗留的那条行军毡,数十年前我不懂珍爱,用它来充作偷渡筏的皮外套,送朋友偷渡,结果筏翻筏破,水不乘舟也覆舟,几乎命丧九龙宫。自然,我也记起弟说的:文革时,叁叔婶挑把由曾祖父就一直收藏下来的医书、文籍,在村街粪池里焚烧,火热令满村狗吠鸡鸣。自然,父亲非常革命的行军毡和行军日记,也难逃焚书之祸。弟那篇作文是怎样的文思文情?实在令我好奇。我这好奇心情,实在与东江游击队赴汤蹈火连不上半丝情谊。
    出了纪念馆,我们就在宽阔的广场照了相,最後才转回司令员诞生的祖屋石灰陂 。这是弟的安排。他把参观司令员诞生地放最後,一则在回顾,一则也作个总结罢,我想。来到曾生司令员铜像座前,我凝视良久,景仰我们的乡前辈,望著他英年著西装的铜像。我手里紧握他的《回忆录》,想著适才在纪念馆的感觉,我也带走很厚重的回忆了。我就和他照个相吧。然後,我和弟跨进石灰陂。照日壁的楼廓,是典型的客家屋格局,由主楼(即照日壁的楼廓) ,毗连下面十几幢天井与巷相通的黑瓦屋。我随弟走进灶间。牡间炉灶里大黑锅仍在,黑黑的旧锑煲仍端坐炉口。灶间璧上掛蓑衣、笠帽,灶间墙边靠著锄耙。客家人作憩的家当全在,很古老的风情,也把一个革命家的童年留住了。其实,这灶间也是客堂;因此,革命家的《全家福》也掛在堂璧上。堂璧尽头架一道板梯,通往楼上。灶间隔壁就是当年少主人跟母亲的寝房。旧式板床仍在,连旧式的客家五桶衣柜仍在。
    打从进入石灰陂,弟就精神奕奕,像回归了少年生活环境。他走到堂壁墙边的板梯下,仰望楼上说:我就住在楼上,一住就叁年,算算也快叁十年喽。弟感慨万千的口气。离开後有无再回来?我问他。无,也无甚麽好看。现在国家重点保护了,开了纪念馆,把革命历史再带回石灰陂,我才开了眼界。他这样告诉我。那麽
    ,你十叁四岁时写些甚麽?我问他。十叁四岁还能写甚麽东西?就因为住在司令员家里,以前又听阿爸说过一些革命故事,又知道他也做过阿游伯(阿游伯是乡下人对游击队的称呼),好奇心重啊。
    倘若不是有遊客进来,我们还会东拿西扯下去;最终,我或会瞭解他少年期的心理,如他所说的,在浪涛中见到了真实。弟那篇文章也许写了这些,也许也写了他的文革经历,写了浓浓的少年情怀,我想一定是。我也猜想,如果没有人进来,他是否会爬上板梯去探望离开快叁十年卧室?然而,我怎样猜想也好,那个少年隐藏在《我住在司令员家里》的心情,叁十年後被《东江纵队纪念馆》招唤回来,他回味的革命故事跟我不同。他在司令员诞生的屋里住过,这个偶然并不神祕。叁十年前,恰逢少年豪情,高歌革命正少年,经历的纔弥足珍贵。
    由革命家诞生的屋里出来,我望著司令员西装革履的铜像,想像他的革命精神永远留在故乡,我的心情也分外豪爽,这纔是最大的收穫。
    美华文学论坛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级别
      • 职务区版主
      • 积分40460
      • 经验15018
      • 文章235
      • 注册2006-03-30
      曾生好像是40年代去的?
      美华文学论坛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级别
        • 财富2
        • 积分78040
        • 经验15702
        • 文章975
        • 注册2007-04-14
        艾天老兄,因忙於家事,近期少上美華,故誤了您提及曾生司令員問題。致歉!
        據弟知,《曾生回憶錄》出版於上世紀九十年代末(花城出版社)因書借給友人,出版日期未知。曾生於中美建交後的1984年夏以官方和客家佬身份訪問過美國東西兩岸〔崇正會〕(客家會館),當時是我客佬大事。兄疑問他40年代「去」(?)不確。但曾生先幾年逝世,我還是聽鄉里說的,仙逝日子未知。順告。
        美华文学论坛感谢您的参与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25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
        Page created in 0.1094 seconds with 4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