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华文学主页
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550
    • 经验438
    • 文章12
    • 注册2006-09-20
    [小说] 倒铁水了 (十)、(十一)

        (十)

        春节过后,开学第一天,老师告诉大家,这学期要下厂劳动三个月。
        一九六九年,工宣队进驻学校,十三中受第二炼铁厂接管。从那以后每年都有学生下厂学工劳动,这也是毛主席教育方针的一部分。老师宣布了纪律,不准在厂里乱跑,厂里的东西不能乱动,炉前必须穿指定的石棉工作服,戴防护帽、防护镜等等。每人发了二十四张电车票,够头两个星期用的。然后排着队到办公室去领劳动服。
        劳动服都是一色的淀蓝劳动布做的。程茜领到的那条裤子被前主人扎成了喇叭式,裤腿很瘦,蹦在程茜大腿上紧紧的。她知道把这条裤子穿上身意味着什么,但她想试一试。穿着这身衣服还没走到电车站,程茜已经惹来了很多注目,马路对面中学几个男生不怀好意地评论道:上海小喇叭裤,挺时髦啊。呵,九毛加一毛等于时髦。接着她屁股上挨了一石头子儿──原来这么简单,一条蹦在大腿上的裤子就是加入那个俱乐部的许可证。她上了电车,选了个靠窗户的单座。有个家伙一屁股坐在她前边的座位里,回过身来:嘿,十三中的吧?新转来的?以前怎么没看见你?程茜把头侧向窗外,不理他。她心里的感觉很复杂:喜欢被人注意,但又不喜欢被这些家伙注意──看他们嘴上的小胡子,胡子底下的苞牙,牙上居然还有一片绿菜叶,一副不知道自己半斤八两轻飘飘的傻样儿,与其被他们注意,还不如回去当我的自由战士──程茜决定回到家就把扎进去的裤腿放开。
        第二天早晨程茜五点半就起了床。她跑出去买了豆腐,回来吃了点昨天晚上剩下的高粱米饭和豆腐炒白菜,然后给自己和程伟装了饭盒,背上书包,便出了门。北风嗖嗖,吹在脸上象刀割。雪面洒下来,在结了冰的路面上烟雾般飘来飘去。天还没大亮,路上已经活动着一些黑色的人影。
        程茜挤上一辆电车。车门关上,在黑黝黝的人堆里才稍为暖和了一点。电车晃啊晃的,下人上人,又是上人下人,晃得程茜要打瞌睡了,才到了终点站。
        这是城市的另一头,程茜从来没来过这里。暗淡的晨光中除了和她一样的中学生,都是脖子上系着毛巾,手里拎着铝皮饭盒的工人。他们有老有少,多是男的,和程茜爸爸年龄差不多的中年人,胡子拉喳,不修边幅,有的神色凝重,有的平淡安祥,有的眼里露出顽皮。车门一开,他们呼拉一下涌出去,程茜揉了揉眼睛,跟在后边。
        雪面依旧纷纷扬扬。马路上全是穿蓝色劳动服的人,或步行,或骑车,或奔跑。纷沓的脚步声汇成了一股隆隆的声音,抬眼往去,前后左右都是移动的人群。程茜走在这蓝色的洪流里,身上穿着和他们一样的工作服,不由得有一种归属感。一声汽笛响,路边一列火车开过来,车上的铁水罐咣里咣当响成一片。前边路口的横杆放下了,栏住了对面几辆拉矿石的大卡车,也栏住了程茜和她身旁的人流。
        火车开过,地面跟着震动了好一会。人们默默地看着火车过去,直到最后一个铁水罐。横杆还没抬起,几个骑车的青年工人已经等不及,他们撩起横杆冲了出去,遭到程茜身边老师傅的喝骂:找死啊你小六子!
        那叫小六子的从车座上回过头来,做了个鬼脸,朝前去了。
        拉矿石的灰色大卡车排开人流,从对面开过来,程茜躲闪不及,那巨大的、比她还高的轮子几乎贴着她滚了过去。地面又是一阵震动。
        过了一座桥,厂门口到了。路边是一座接一座黑色的高炉,堆得象小山一样的矿石,从粉碎机的皮带滚滚而上,另一边吐出灰白色的粉末。远处一座座灰色的冷却塔,四五层楼那么高,不时冒出白色的蒸汽。路中间跑着拉焦炭、矿石、铁瓜子、各种重型机械的大卡车,加上路边接续不断的火车,隆隆加尖利的噪音震得程茜耳膜疼。
        刚下三班的工人正打各个车间出来,他们满脸黑灰,脖子上的白毛巾也擦得黑不溜秋,一个个红着眼睛,胳肢窝里夹着饭盒,拖着疲惫的脚步,向澡堂走去。澡堂旁是一个篮球场,再过去是俱乐部,程茜和同学们在这里集合。
        一个男老师手里举着扩音喇叭,把同学们拢集到一起,空气中充满了粉尘,呛得他不断地咳嗽,咳嗽声通过喇叭放大出来,和广场上同学们的咳声响成一片。一个小青工路过这里,他冲着捂着嘴咳嗽的几个女生大声说,嗨,刚来都这样,两天你就习惯了!    程茜的班级被分在维修车间,在工厂的最里边。大家排着队沿着厂里的马路走到尽头,向右一拐,几间破旧的厂房,四周是堆积如山的新旧机械,这就是了。
        一个矮个儿女工从一间屋子里迎出来,圆圆的脸上挂着笑容。她自我介绍叫孙立英,是维修车间的团支部书记兼车间副主任,专门负责接待十三中“来学习”的同学们。听见这词程茜不由得暗笑,明明是来干活的,非要假门假事地说成“来学习”。孙师傅把大家领进一间休息室。里边几排长椅,几个条桌,桌上两个热水瓶和几个跌掉了磁的搪瓷杯子。
        大家在长椅上挤着坐了,孙师傅讲了几句话,不外乎是欢迎之类的,她说话简捷干脆,两分钟就结束了。轮到班主任老师说话就拖拉了,千叮咛万嘱咐的。这屋子里的所有物件都黑乎乎的,包括那几个搪瓷杯子,程茜注意到两个杯子上边有“最可爱的人”的字样,字还是繁体的,她拉过来打开一看,杯子里边一层褐色的茶锈,底上还有几口残茶。墙上满是黑手印和烟熏火燎的痕迹,几条不知道什么时候贴上去的红色标语,也被人按上了一个又一个黑手印。隔着窗户,能看见车间里热火朝天的景像,一个青工好奇地扒着窗户朝这边看,男生们朝他做鬼脸,他咧嘴一笑,趋黑的脸上露出一口白牙。
        大家陆续站起来,程茜才意识到老师已经说完了。一半同学被老师领走,进厂房去了。程茜他们这一半跟着孙师傅,走到厂房后边。
        这里是一片开阔地。荒草中间堆着各式各样的废铁、不知名的机器、新鲜的还闪着蓝灰色的铁瓜子、汽车轮胎、和几个巨大的生了锈裂开口子的铁水罐。程茜他们的任务是把一堆铁瓜子搬到火车道旁边去,好搭下一列火车运到一钢厂去。
        铁瓜子一个四五十斤重,女孩子们搬起来有些吃力,只好两人抬一个。毛玲夸张地叫着,不行了不行了,我一步也走不动了!说着就两手一松,铁瓜子落在地上,砸出一个坑,差点儿伤着和她一起抬的女生的脚。毛玲拍了拍身上的土,转身走回休息室,她的几个死党跟在后边。孙师傅皱了皱眉头。
        程茜先是和另一个红楼的女生一起抬铁瓜子,几圈跑下来,她头上沁出了细汗,围巾手套也都戴不住了。她摘下来,放在一个废旧机器的铁臂上边,然后自己跑向铁瓜子堆,一使劲,就抱起了一块。孙师傅跑过来:你一个人行吗?程茜点了点头,稳稳地向前走去。家务活把程茜锻炼出来了,她能扛四五十斤重的面口袋,当然也能搬四五十斤重的铁瓜子。雪花仍旧飘舞,寒风仍旧凛冽,程茜却不再感觉冷了。她快乐地跑来跑去,脸蛋被风吹得通红。
        很快她饿了,她抓住一个有手表的红楼女生问她几点了,孙师傅在旁边看见了说:饿了吧?程茜不好意思地看了看她:嗯。我把这块儿搬过去咱们就去吃饭,孙师傅说。    孙师傅和同学们一起走到锅炉房,取了热在那里的饭盒,回到休息室。毛玲和她的死党正围在暖气旁说笑呢。孙师傅看了她们一眼,小声问程茜:那个黄头发的,就是你们班长?程茜点点头。
        程茜实在饿了,三口两口就把高粱米饭和炒白菜都吞下了肚,感觉好象什么也没吃,依旧饿得慌。她在裤兜里掏了掏,兜角那儿竟然有几个葡萄干,她马上抠出来吃了。
        这时孙师傅站起来说:同学们听我说两句啊。今天上午咱们的劳动任务完成得不错。同学们积极肯干,发扬了不怕苦不怕累的革命精神,力气小的同学两人抬一个,力气大的同学一人就抗一个──我们有些青工都搬不动的铁瓜子,你们中学一年级就抗起来上肩了──这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值得一提的是程茜同学,是叫程茜吧?这个同学一上午一个人就搬了二十二个铁瓜子,虽然是个女同学,却比很多男同学搬得都多!不象我们某些同学,还是班干部,没搬几块就借口天气冷,躲回休息室去了。希望大家向程茜同学学习,下午继续发扬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精神,一鼓做气,把这批铁瓜子全部搬到货场!
        孙师傅说完到隔壁水房涮饭盒去了。
        程茜低着头,手里的饭勺在空饭盒里划来划去。她竟然受了表扬!进中学以后的第一次啊。孙师傅还说什么来着?让全班同学向她学习!这可是前所未有的。老师总是夸毛玲、戴小五,让大家向她们学习,我程茜从来都是坐在后排低着头的,不被提起,不受注意。今天这是怎么了?
        马上她感到了毛玲刀子一样的目光:哟──积极肯干,不怕苦不怕累?还有什么?乐颠馅了吧?不怕风呲了大牙吧?
        毛玲那个方向传来一片不怀好意的笑声。
        程茜盖上饭盒,站起来走向门口。
        一只手按住门把,那是毛玲的:告你程茜,少给我来这份假积极!再表现也白搭,入红卫兵还是没有你!
        程茜一使劲拉开门,冷风灌进屋子。她跨过毛玲的腿,走到外边。眼泪不听使唤地冒出来。
        孙师傅迎面走来:你好象哭了?怎么了程茜,刚才还好好的?
        后边走来一个女同学,她回头看看没人,便凑上去小声告诉孙师傅:毛玲欺负她。你没表扬她,她就把气撒在程茜身上。
        孙师傅笑了笑:人不大,事倒不少。我倒要看看,你们班这个毛玲有多大能耐。


        孙师傅身高不到一米六,从后边看上去就象一个小孩。她头发梳成两个刷子,从劳动帽底下扎撒出来。她最爱穿假领子,有浅绿、粉红、淡蓝、桔红四个假领子,星期一到星期六换着穿。程茜起先以为那是她的衬衣,到澡堂洗澡才发现,孙师傅的内衣千疮百孔,补丁摞补丁,几乎看不出原来的颜色,连她的劳动服,也有大补丁五六个,小补丁数不清。她身上唯一不带补丁的,就是这几个的确良的假领子,从单调破旧的劳动服里伸出来,给孙师傅小小的身体添上一点年轻的色彩──她本来也不老,她才二十三,中学一毕业就接替父亲到钢铁公司当工人,进厂不过五年。
        但是在程茜看来,所有过了十八岁的人都是大人──十八岁对她来说,是一个永远到达不了的目标──所以她把孙师傅也看成大人。加上孙师傅那些吓人的官衔,又是书记又是副主任的,程茜没法不拿她当成一个老师、父母一级的权威人物。但是经过一个多月的朝夕相处,程茜发现,孙师傅有她孩子气的一面,叫人喜欢又心疼。比如,有的同学带小人书到厂里,她不但不制止,还向他们借来看;她看见女同学有漂亮的花手绢,会欢喜地拿过来,放在手上左看右看;她高兴起来会哼两句走了调的歌;她抽屉里总有一两块糖。
        一个星期六程茜和几个同学在电车站等车回家,孙师傅从远处走来了。大家高兴地朝她招手。孙师傅小跑过来,饭勺打着空饭盒一路啪啪响。
        孙师傅你也回家啊?大家齐声问。
        是啊,上个月我一直上二班,你们都回家了我还得再干两三个小时,这个月我改上一班了,总算和你们时间对上了。
        那太好了。孙师傅你家在哪块?
        离胜利小学不远。
        真的?这次轮到程茜吃惊了。那你小学就是胜利的?
        对。
        我、还有戴小五、还有某某、某某某,我们都是胜利的。
        是吗?那我还是你们老同学呢。孙师傅拍拍程茜的肩膀。
        大家都笑了。
        电车来了,大家一起挤上去。程茜站在孙师傅旁边,不知怎地就觉得温暖。这个小个子的孙师傅,脸上总是挂着孩子般的笑容,她有什么值得快乐的呢?不会是因为她的官衔吧?她说了,她最不喜欢开会,最喜欢和“十三中来的同学们”在一起。
        在程茜家前一站,孙师傅下了车,她请程茜她们去她家玩,大家都说谢谢不去,只有程茜一个人没开口──她真想去,心里又知道在正常情况下她不应该去,孙师傅那只是一句客气话,可是她多么想和孙师傅在一起啊。暮色中她朝车下边那个小小的人影招了招手,看着她转过身,在雪地上走远,自己乘坐的电车也开走了。虽然她知道星期一就会再见到孙师傅,但她还是珍惜地回过头去盯着那个小人影,直到看不见了为止。

        (十一)

        孙师傅的技术专长是修天车。程茜她们就跟在孙师傅后边,帮着递个钳子,拉个开关什么的。孙师傅会修天车,开天车也不在话下。这天上午,孙师傅的师傅老姜师傅接到电话,二号高炉上边天车电路有点问题,孙师傅带着程茜和另外一个女同学去了。
        三人坐上厂里的穿梭小车。小车开动了,经过维修车间巨大的厂房,塔吊,出了维修车间,高炉车间的热浪和噪音扑面而来,隆隆的马达卷着皮带,把碎成粉末的焦炭、矿石还有石灰石源源不断地送进团矿机。团矿机直通高炉,炉身上缠绕着巨大的空气管道,呼呼地吹向炉膛。沿着高炉有一圈铁梯,两个小人顺着铁梯在往高处爬,不知道去干什么,看得程茜直眼晕。
        天车离地大约有三层楼高,吊在厂房屋顶的轨道上,横贯二号高炉车间的整个厂房,中间还有几个分支。小小的驾驶室里边可以坐两个大人,或者一个大人加两个孩子。程茜随孙师傅沿着摇摇晃晃的铁梯爬上天车,整个车间就在脚下了。炉前煤气呛鼻,火星四溅,鼓风机震耳欲聋。炉前工人一身白色的石棉工作服,石棉帽子垂下来的围布把脖子捂得溜严,嘴上戴着口罩,眼睛上是专用的有色眼镜,手上是厚厚的石棉手套。他用一丈多长的大铁勺从炉膛里舀出一勺铁水,马上有人把它送到化验室去化验。
        铁水出炉了。一条灿烂耀眼的铁流顺着铁水槽奔涌而来,注向一个个模具,铁水的颜色渐渐变成桔红,然后是暗红,完全冷却以后就是他们来厂第一天搬的铁瓜子。这就是生铁了。
        从高炉底下的另一个出口流出炉渣,也是灿烂耀眼的,这一道洪流沿着通道注入早就等在那里的一列铁水罐。很快,一个个的铁水罐都被注满了。天车上探出一张黑乎乎的脸,接着伸出一只黑手,手里挥舞着一面被烟熏得也近似黑色的小红旗。哨音响了。火车司机回过身去,火车开动了。
        那是怎样的一列火车啊,简直就是一条大火龙。扑天盖地的热浪打得程茜在天车里站立不稳,三九天里冒出了一脑袋汗,身上的棉衣马上穿不住了。铁水罐开着口,从程茜脚下经过,那亮得耀眼的炉渣边走边火星四溅,火车司机和司炉都光着膀子,只有脖子上一条擦汗的黑毛巾,他们看见在天车上的两个孩子,被烟熏得觑黑的脸上露出笑容,程茜朝他们摆摆手,他们也摆摆手。
        孙师傅从天车的窗口爬出去,腰里绑着工具袋,用皮带把自己固定在轨道上,三下五除二,就修好了电路。程茜什么忙也帮不上,傻站在那里,被眼前壮观的景像震住了。
        她们刚下铁梯,就有一个青工慌里慌张地跑过来:十三中来的吧?快,你们全校到俱乐部前边集合!
        程茜和同学赶紧跑到俱乐部。
        广场上已经聚焦了一片穿劳动服的孩子。程茜她们寻找自己的班级,毛玲已经连续几天请病假了,戴小五头几天被选派到阶级教育展览馆当解说员,不再下厂劳动。她们只好和许小平她们班的几个人站在一起。袁老师举着话筒,急急忙忙地跑上台阶,他后边跟着程校长。
        原来是在一号高炉劳动的一个同学今天早晨被煤气熏得头晕,从铁梯上掉下来,摔进了铁水罐。据看见的同学说,他在铁水上挣扎了一下,马上就“没了”。程茜立刻想到脚下那沸腾耀眼的热汤,那巨大的气浪,烤人的热量,她想象那同学在铁水上消失的情形:一千多度的高温啊──这倒是一个不坏的死法──一股凉气爬上她的后脊梁,她在北风中打了个寒颤。


        孙师傅病了。老姜师傅知道程茜回家路过胜利小学那儿,便让程茜把厂里分的一包带鱼和两条肥皂给孙师傅送去。程茜暗自高兴:终于有了一个去孙师傅家的理由。
        照着老姜师傅给她的地址找过去,程茜发现孙师傅家离废品收购站很近,就在小学校后边山上,那一大片工人住宅区的中间。这里是一排排兵营一样的平房,每隔几排有一间公共厕所,在冬天也散发出呛鼻的臭味。水龙头设在院子里,下边一大跎冰。脏水、垃圾随意倒在房头甚至路中间,走几步还会看见完整地冻在冰下的人屎。程茜起初跳来跳去,竭力避开垃圾和粪便,到后来她发现自己的棉鞋上不知什么时候已经沾上了那令人恶心的东西,就甩开大步在路中间走了。暮色中飘来窝头的香味,已经是晚饭的时候了。
        她敲开一个木门,门里探出两个男孩的脏脸,后边还有一个瘦小的黄脸女孩。
        孙师傅?哦,是大姐!那男孩恍然大悟地说。女孩随即跑进屋子。
        屋子里没点灯,很暗,隔了几妙种程茜才看清孙师傅窝在炕上一堆被子里。她把被子挪开一点,指着炕让程茜坐。呼啦啦进来三四个男孩,还有刚才那个女孩,好奇地朝程茜看。他们身上都穿着工厂发的扎道棉袄和工作服,怪不得孙师傅自己的工作服补丁摞补丁。男孩中两个看上去比程茜大几岁,一个和程茜年龄相仿,最小的女孩和程红差不多大。孙师傅指着他们说,这是我弟弟妹妹,我们家七个孩子,我是老大。
        我也是,程茜说。
        你家几个孩子?孙师傅问。
        四个,两个妹妹,一个弟弟,再加我。
        哦。我大弟弟已经下乡去了,这些都是下边小的。
        程茜看见墙上一朵已经落满灰尘的红纸花,花下边全家福里有一个带小胡子的青年人,看上去比瘦小的孙师傅还老些。
        你怎么没去插队呢孙师傅?
        唉,我父亲原来是铸造厂的,我上中学最后一年,一个铸件从机器里飞出来,正砸在他后腰上,从那他就瘫痪了,算是工伤,从工厂病退,我是顶替他到钢铁公司上班的。不是一家只能留一个吗?下边这些弟弟妹妹们都得去下乡了。
        隔着门帘,里屋一个声音问:立英啊,谁来了?
        我徒弟!
        孙师傅下床穿上鞋,拉着程茜走进里屋。炕上躺着一个老大爷,和孙师傅同样瘦小,头发已经斑白。他撑着坐起来,脸上带着笑容。
        爸你看,这知识分子家的孩子就是不一样!瞧这孩子多文静,哪象咱家那群疯子!    老人点点头,脸上的笑容很慈祥。
        外边门响,一个五十多岁的大妈走进来,衣服前襟上满是糨糊嘎巴。
        大妈是孙师傅的母亲,和孙师傅的大妹妹一起在街道小工厂糊纸盒,刚下班回来。大妈也很喜欢程茜,接过带鱼,非让她留下吃饭。
        晚饭端上来了,给里屋的大爷送去了一碗,大家便围着桌子吃了起来。带鱼缺油少盐,窝头很硬,咸菜有一股说不出的怪味,但是孙师傅一家人都吃得很香,三个男孩狼吞虎咽,要不是孙大妈眼神制止,他们几乎要把带鱼抢光了。两个女孩很害羞,吃得很慢,孙大妈和孙师傅不时把菜夹到她们碗里。程茜面前堆着两大片带鱼,两个大窝头,还有很多咸菜,根本吃不完。但是她仿佛受了这个家里安祥快乐气氛的感染,吃下了比平常多一倍的饭菜,从来没想到窝头、带鱼和咸菜会如此美味。
        从孙师傅家里出来,天已经全黑了。没有风,月亮很大,在路面的冰上反射出寒光。程茜心里却很暖和。她刚从一个有爱的家里走出来。他们没有暖气、没有冲水厕所、连高粱米也吃不起,但却彼此相爱,生活得平静快活。那个家没有吼声,没有鼻血,他们互相帮衬,人人平等。他们齐声邀请程茜常来玩,程茜觉得他们是真诚的。认识了孙师傅一家,她感到幸运。


        下厂劳动再有两个星期就要结束了。有生以来第一次程茜觉得时间过得快。两个半月,怎么一转眼就要过去了?她每天上床后都盼着天快亮,好能再回到工厂里,和孙师傅一起走在路上。她们一起干活、一起吃饭、一起去澡堂,程茜话很少,但是谁都能看出只要孙师傅在,她的眼睛里就放出光彩,手脚也灵活起来。那个空气中满是灰尘和噪音的地方,在程茜眼里却是她的绿洲、她的避难所、她心灵唯一的滋润。如果一个人只要辛勤劳动就能受到尊敬,那还有什么要求呢?
        那天晚上从孙师傅家回来,程茜又挨了一顿打,理由是她回来得太晚,没有告诉家里,并且在别人家吃了饭。
        别人家的饭就那么好吃?他妈的小兔崽子,你跟谁学的这一套?我他妈到处找你!还跑到别人家吃上饭了!那叫生人你知不知道!谁让你上她家吃饭你就去?你是猫还是狗?爸的吼声震得天花板上的灰都掉了下来。
        我觉得他们比我的亲人还亲。程茜捂着被抽肿了的腮帮子心想。牛虻不也是在阿尔卑斯山的走私贩子里发现了亲情吗?詹姆斯和裘丽亚将他扫地出门,蒙泰尼里不认他,他还是找到了自己的家,在所谓的别姓旁人那里,他如鱼得水。妈教训我的时候爱说“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心也不都是有爱的,别姓旁人也不都是生人,不是还有把自己亲生骨肉掐死扔到沟里去的父母?
        掏出钥匙开门以前,程茜就料到自己会挨打,一顿骂是少不了的,可是一旦巴掌落到头上,她还是感到了疼──是心里的疼,尤其是看了孙师傅家以后。如果缺吃少穿挨饿受冻都不能成其为打骂孩子的理由,那回家晚了的理由就更站不住脚。他们恨我,他们不想看到我的存在,我只能得出这样的结论。
        我可以再熬四年,然后离开这个家。到工厂去真的当孙师傅的徒弟,我是没那好福气了──每家留一个的名额肯定给程群,我和程红程伟都是下乡的命运。在农村碰上一个象孙师傅那样的好人当然好,碰不上呢?再碰上一个毛玲那样的恶棍呢?
        白天到厂里的锅炉房里热饭,程茜一走进去,便撞见在那里躲避干活的毛玲等人。程茜从她们中间走过去,从书包里掏出饭盒,正要放到锅炉上,突然一只手从身后把饭盒夺走了。饭盒在毛玲她们中间传来传去,程茜去抢抢不着,只听见她们格格的笑声。
        程茜不愿想下去了。她耳边又响起牛虻那无助的声音:
        “难道你就没有想过,那个可怜的灵魂是那么赤裸裸的,竟连一件遮羞的彩衣都没有吗?想一想吧,它在那些观众面前,冷得噗噗发抖,被羞耻和苦恼迫得喘不过气来,只觉得观众的嘲笑就像皮鞭一般抽着它,观众的哄笑就像烧红的烙铁烫着它裸露的皮肉!想一想吧,它在观众面前是那样无可奈何;四面看看,想找山来藏,山不肯倒在它身上,想着石来挡,石又无心来遮护它……”
        我可以自杀,铁水罐就是我的墓地。只消迈出天车的门,几秒钟内,我就将从这个世界上彻底消失。
        突然那个死去同学的面容在程茜面前清晰地显现出来,她吓得在被窝里缩成一团。

        (十二)

        一旦做了决定,程茜不再害怕,那蹲在黑暗中的怪兽好象一个雪人,在太阳底下融化了。死尸和魂灵顿时失去了他们惯常的震悚,变得和蔼可亲。死亡好象一个多年的邻人,你能闻见他蒸饭的香味,他在楼上踱步的拖拉,他开窗户的吱呀声,他晾出来的湿衣服,他堆在阳台上的白菜,他近在咫尺。
        无尽的旅程终于有了尽头。不再盼望十八岁。程茜觉得日子突然变快了。日出日落突然不再那么令人厌烦,路边的残雪也不那么丑陋,连空气中飘舞的铁屑,反射着太阳的光芒,都那么美妙。虽然天气仍旧寒冷,厂房后边的开阔地仍旧被荒草和积雪覆盖,程茜几乎闻见了蕖买菜的清香,看见了鬼子姜的蔚蓝。只是,程茜止不住自己的泪水。她躲在家里的厕所里,厂里的饭厅后边,一次又一次地把手绢浸透。她问自己:我这是干什么?自我爱怜吗?欧阳海、刘胡兰死的时候都没哭啊!可是我能跟他们比吗?我死后将是学校的耻辱,同学的遗憾,程红程伟人生里程上的一个污点。不会有人把我引以为荣的,老师们一定避免提到我,同学们也会努力把我忘了。想到这里,程茜有些动摇了,毕竟,我是自杀而死啊,这不是件值得自豪的事儿──那么,我回头,回到苦海中去吗?继续寻找那不存在的爱?不,绝不。
        太阳从厚厚的灰云后边露出半张脸来,空气中翻飞的铁屑反射出奇异的光彩。程茜又一次看到了自己的路,一条不是路的路,通向悬崖。那个方向有一种奇异的光彩,吸引着程茜走过去。此刻她看到的只有悬崖下边的解脱,只要鼓起勇气走过去,她就能卸下灵魂上这不堪忍受的重负。想到这里,她又在黑暗中对自己点点头,仿佛下定了决心。自己的人生充满耻辱,而这个决定将给所有的耻辱画上一个句号,从这一点看,倒是一个不坏的决定。
        牛虻死前一个晚上,和蒙泰尼里有大段的对话。程茜每看到这段,都捧着书跑进厕所,避开别人偷偷流泪。“你必须在我们两个当中选择一个。”牛虻为什么如此坚决、如此不依不饶?因为他太渴望爱、太缺乏安全感了,这次他一定要一个完整的爱,任何折衷、三心二意都不能忍受。事实上,意大利的独立、革命、琼玛,对他都是次要的,他没有得到满足的仍旧是对父亲的渴望,对蒙泰尼里的渴望,他心中的一个声音总在呼唤,这才是是牛虻回到意大利的真正原因。
        一旦在蒙泰尼里面前摊了牌,接下去牛虻的出路只能是死亡。十多年来他的渴望早已变成一种疯狂,没有人能平息他灵魂里对爱的无尽呼唤,没有人能达到他理想的父亲的形像。即使蒙泰尼里答应他越狱和抛弃宗教的请求,不久他也会发出新的要求,不断的要求只会对二者之一造成伤害。因此在他的请求被拒绝之后,牛虻在蒙泰尼里面前死去,是一个完满的结局,这是牛虻的终极报复──尽管这报复要搭上他的性命。程茜在这扭曲的爱恋面前颤抖了。牛虻的痛苦几乎伸手就摸得到。牛虻最后的呼喊,“回来,神父,我受不了了!”不也是程茜自己的呼喊吗?只是,她连这样一个可以倾倒痛苦的对象都没有。她倚着厕所的墙壁,无力地翻到下一页──结局她早已知道:蒙泰尼里疯了。还有比这更完美的句号吗?牛虻那在另一世界的灵魂必定微微笑了:一切都按计划进行。他收到了期望的回应,现在他们二人在另一世界重逢了。
        “主使基督的肉体变成面包
        主使基督的鲜血变成红酒
        让我们深深地鞠躬
        让我们膜拜这伟大的圣餐”


        程茜想到上帝。她对上帝的了解主要来自《牛虻》。她知道跨过生死的分界线,就能见到上帝。上帝什么样儿?程茜想象一个坐在扶手椅子上的白胡子老头,俯身向下,看着人间。“上帝非常爱这个世界,竟至舍弃他唯一的爱子,使世界可以由他得救。”这是什么意思?那爱子是谁?世界怎么由他得救了?但是“上帝非常爱这个世界”几个字却在程茜心里深深扎下了根。她伸出双手,仿佛触摸到了上帝的爱。她盼望见到上帝──他创造了世界,他拥有世界,他无所不能,他充满爱和怜悯。程茜想象自己死后在空中飘荡。毛玲不能伤害她了,爸的巴掌也够不着她了,她和他们脱离干系了──那是何等的解脱、何等的自由、舒畅!感觉就好象期末考试结束,坐上火车去看姥姥,而这次她的火车将是铁水罐──这是她最后的耻辱了。程茜的手在棉猴兜里攥成拳头。
        下午没有太多的活,孙师傅到一车间取学习材料去了。程茜不愿意和同学们一起坐在休息室闲聊,她独自来到厂房后边。
        程茜爬上一个生了锈的塔吊。塔吊的轮子深陷在冻土里,覆带短成几截,驾驶室的门早已没了,里边的座位只剩下一个铁架子,只有那巨大的铁壁依旧伸向天空。
        天空阴沉。目力所及都是厚厚的灰云,和远山凝结在一起。已经有半个多月没下雪了。脚下的积雪上边一层黑灰。去年的枯草丛积雪里伸出头来,在风中颤抖着。广阔的河滩地上偶尔飞过一两只乌鸦,啊啊的叫声有些凄凉。程茜想起小时候在姥姥家的院子里玩的情景。她穿着裙子,蹲在屋后的草里,观察各式各样的小虫子。突然她注意到脚边一棵草上的绿色花朵慢慢合上了,半透明的花瓣里一只苍蝇在挣扎。程茜连忙把花辫扯开,苍蝇楞了一楞,好象不相信自己的好运似的,随即它飞走了。那只苍蝇它在哪儿?它还记得我吗?姥姥家还有两个小朋友,莹莹和长江。莹莹永远抱着布娃娃,长江永远骑着树枝做的马。他们现在在哪儿?世界曾经是温暖的。
        上午孙师傅教会了程茜开天车。很简单:往前推就是向前进,往后拉就是倒退。她们在天上跑来跑去,看见脚下铁水奔流,很快乐。程茜知道自己只要推开天车的门,迈出去,就到另一个世界去了,可是在孙师傅快乐的面孔前,那个灰暗的念头就象春天的积雪一样化了。上星期六孙师傅还给她买了张电影票。爸和妈不给她钱,孙师傅自己连件象样的衣服都没有,却掏钱给她买票,好让她和同学们一起去厂俱乐部看电影──她怎么能对不起孙师傅?
        时间一天天过去,离回校的日子越来越近,程茜无论如何也迈不出这最后一步,同时又对自己的优柔寡断失望。


        星期五毛玲回来了──学工明天就要结束,她不能再躲在家里装病了,得抓点材料,回到学校好写总结。她仍旧坐在休息室离暖气最近的长椅里,周围是一群死党。程茜走进来,把书包放在柜子里自己的小间隔内,她听见身后嘁嘁喳喳,接着几声嘲讽的笑。她不去看她们。正要出门,却听见身后毛玲拿腔捏调的声音:
        谢谢你借给我这本书,我从中学到了许多。
        程茜顿了一下,这句话有点耳熟。她回过头去,看见毛玲手里打开的书,是那本《宇宙的秘密》,是李新松的那本!还是小学二年级,毛玲来以前,她和李新松一个寒假学习小组,李新松借给她这本书,她看后写了个条子,夹在里边还给李新松的。这么说他把书借给她了,并且把条子也给她看了!程茜好象看见他们二人在一起嘲笑自己的情形。
        她脑子里轰地一声──这世界再一次给了她一拳,正打在她脸上,鼻血淌下来,流在手心里,黏乎乎的。她转身出门,毛玲她们在后边学说她那两句话的笑声,她都没听见。
        她一步一步走向孙师傅的房间。孙师傅拎着工具箱,正要出门。她对程茜说了句什么,程茜还是没听见。她们坐上穿梭小车,车在二号高炉前停下来。她们下了车,走进厂房。一个青工叫住孙师傅,两人站在天车下说起话来。一列满载铁水罐的火车正停在天车轨道的另一头。
        程茜走向铁梯,熟练地地爬上去,她打开天车的门,向前一推操纵杆,天车启动了。她向下看去:孙师傅正在朝这边跑过来,那青工跟在后边,车间的另一个方向,两个老工人也朝这边跑过来,不知道谁吹响了哨子。她一拉操纵杆,天车猛地停住了,脚下正是热浪滚滚的铁水罐。
        程茜打开天车门,停在那里,无数飞溅的火花几乎要将她湮没。瘦小的孙师傅正在铁梯上往上爬。她们四目相对。
        程茜努力微笑着,在目光被泪水模糊以前,迈出双脚,落入了那灿烂耀眼的炉渣。

        倒铁水了。

    〖注〗所有引文均来自《牛虻》,伏尼契着,李良民译,中国青年出版社,一九五三年第一版。
    (THE END)
    美华文学论坛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级别
      • 职务区版主
      • 财富11
      • 积分595900
      • 经验100174
      • 文章9808
      • 注册2007-05-14
      孩子们学工的工厂是冶炼厂吧?
      这个厂的存在给沈阳东北部增加了无数的粉尘。
      我们学校的学工在线材厂。
      冶炼厂的旁边儿。是把那边炼好的铁块,轧成铁筋,就是建筑用的“盘圆”。
      以阳光的生活态度收获金色的命运!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25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
      Page created in 0.1416 seconds with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