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华文学主页
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职务区版主
    • 财富2
    • 积分39075
    • 经验12301
    • 文章889
    • 注册2010-03-29
    [原创]“道”是哲学皇冠上最亮眼的明珠
         “道”是哲学皇冠上最亮眼的明珠

    有人说“道”是道家的传家宝,有人说儒家的道与道家的道大为不同,他们错了!统统大错特错!对中华民族而言,“道”永远只有一个!“道”是中华民族全体成员敬奉的精神图腾,它既是中华民族的道德皈依,又是中华民族探寻宇宙奥秘的永恒动力。在神州大地上,无论帝王将相、贩夫走卒,无论你家我家、诸子百家,统统都遵道敬道惟道是从。对中华民族而言,“道”就像天上的北斗,引领着我们从远古的洪荒中走来,走过夏商周,走过春秋战国,走过唐宋元明清,走过昨日今朝,而且还将引领我们走向遥远的未来!

    中庸虽然很难说清楚,毕竟还有两个字,道只有一个字,解释起来更是难于上青天。好在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已经用几十万字,对东方的道进行了详尽解读,虽然他用的是世界通行的哲学词汇,但诠释时使用的却是西方人熟知的形式逻辑,因此不免有些啰嗦。纵观西方哲学史上的繁琐论证,大多是被人类自己发明的抽象概念绕晕。今天我想借奥卡姆剃刀来梳剪一下关于道的论述,用中国人惯用的辩证逻辑重新对古老的道进行一次诠释。中国人常说“大道至简”,还说“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讲的就是人类很容易陷入概念的迷魂阵,被自己发明的语言文字所迷惑。为了真正做到“大道至简”,我想用中国人习惯的跳跃式思维,言简意赅地对国人心中的终极真理进行一番描述,但愿大家能通过我的描述,对我们最熟悉又最陌生的“道”有所了解。

    一、悟道与得道

    在分析悟道与得道之前,我先讲两位发小的真实故事。

    我们的父辈都是湖大教授,因此从小饱受儒家文化熏陶,我们小学就读于岳麓书院(湖大子弟学校设在那里),朱熹讲学堂里有 “忠、孝、廉、节、整、齐、严、肃”八个大石碑,我们常常在一人多高的石碑后躲猫猫。长大后我们都酷爱读书、迷于悟道,可没想到他俩“得道”后一人出世,一人入世,皆因偏执于某一观念,晚年都弄得十分凄惨。

    老王改革开放后办厂赚了一百万,儿子大学毕业参加工作时,他大彻大悟,留下七十万给妻儿,自己携三十万离家出走。他先在岳麓后山租住农舍隐居山林,后嫌访客过频迁居黑麋峰。那时旅游业尚未兴起,他养鸡种菜梅妻鹤子自得其乐。山雀受困他立伸援手,村民有难他倾囊相助,一来二去颇得善名。可惜好景不长,屡遭疾病与盗贼侵扰后家财所剩无几。他离世前一年我去看他,只见家徒四壁寒风凄凄,我劝他回归家庭或外出谋生,均遭他拒绝。后来他孤零零死在床上,半月才被村民发现,苦于他断绝了所有联系,村民只得通知民政局当无名氏火化,他死时刚满五十五岁,一年后我再次拜访他时才得知此事。

    老赵因文革武斗时误伤人命被判刑八年,出狱后利用狱中学的手艺办起防盗门厂,员工一度达十几人,生意十分火爆。他把孔子思想与马列理论结合起来,以天下为公为最高原则。他的员工清一色是狱友,工厂赚的钱每月全部平分,自己从不多留一文。后来工厂倒闭,他又用自己发明的专利办了个小型轧钢机厂。我劝他预留资金以便发展,他说那是剥削不屑为之,需要资金时再由大伙自愿募集。这一次则因三位狱友徒生异心,将他排挤出工厂。接着他又办了一个校直切断机厂,我提议免费为他管理工厂,以免重蹈覆辙,当我和他约法三章时他拒绝了,他不能忍受任何对员工的隐瞒,也不愿剥夺员工对工厂及资金的支配权,我反复言明只要付给员工比其他工厂更高薪酬就不能算剥削,但他打死也不接受,结果工厂再次倒闭。五十岁那年,他工厂一名员工雨天在铁道上被火车压死,他把自己年终分的三千元全部捐给孤儿寡母,妻子一怒之下离了婚。五十一岁他中风吃低保,五十三岁去世。

    “悟”是理解明白的意思,恍然大悟就是忽然间明白了一个道理。悟道指的是对道的理解,这一过程永无止境,无数人毕其一生也说不清究竟理解了多少,所以悟道之人会格外谦虚谨慎,始终保持一分警觉与疑惑。道是指道理、真理,因此“悟道之人”在现实生活中的的确确真实存在。

    “得”是获得拥有的意思,太子获取王位就会拥有最高权力。“得道”是对道的拥有,是悟道的终结,是与道合二为一,所以自以为得道之人往往会变得飘飘然自满意得,为人处事也会我行我素一意孤行。但是道既不是金钱也不是权力,因此“得道”只是某种幻象,“得道之人”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

    老子出函谷关时留下五千字《道德经》,随后归隐山林不知所踪,后人以为他已经得道,不屑于再滞留乱世。这种揣测毫无道理,如果老子真得道了,他应该像耶稣那样建立自己的宗教来统治世界才对!我以为老子出函谷关纯粹是为逃避战乱,归隐山林则是为了更好的悟道。

    孔子终其一生都在永不懈怠地悟道,如果他真的已经得道,就不会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了,他应该像穆罕穆德那样,用毋庸置疑的教条去教化世人,而不会感叹“朝闻道夕死可矣”,这段话除了体现孔子以身殉道的高尚情操外,还说明他明白恒道不可知的道理。
    王阳明的龙场悟道的确是一种美妙的巅峰体验,很多人误以为他已经得道,然而从他后半生的苦苦寻道之旅,我们会发现他并不认为已经得道,他当时的惊喜是因悟道而发,并非因得道而生。人如果真得道了便不会再有疑惑,然而没有了疑惑,思想的脚步就会停滞,人类的知识大夏就会轰然倒塌!

    二、道的三大特点

    《易经》:“一阴一阳谓之道。”

        《道德经》:“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论语》:“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朝问道,夕死可矣!”

    《太极图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程朱:“天即理。”陆王:“心即理。”

    在解读古人有关道的论述时有几点必须先解释清楚。

    “道可道非恒道”是人类对直观中恒道的表述而非恒道本身。“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中一指道,二指阴阳,三指阴阳交合形成的和谐状态,万物皆由此而生。“有生于无”则指直观中的恒道是一团模糊不清的混沌,因为概念才在人头脑中渐渐清晰变成有,而非万物从什么都没有的无中生出来。

    “人能弘道”是说人可以依据直觉对神秘莫测的道给出解读,从而丰富道的外延,但道的核心内涵却是永远无法把握与表述的。“非道弘人”是说人不能依据别人对道的解释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从而使自己日臻完善,因为别人对道的解释只是他的一己之见,并非真正的恒道。

    “无极而太极”与“道可道非恒道”如出一辙,周敦颐正是因为担心有人误将太极当成恒道,才提出无极的概念。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道”具有以下三大特点:

    1、道与自然同一。
    2、道与仁同一。
    3、道分“可道”与“恒道”。

    “道”是东方人对万物本原的精辟概括,西方人用“逻各斯”(赫拉克利特)、“原子”(德谟克利特)、“上帝”(基督教)、“理念”(柏拉图)、“实体”(亚里士多德)、“物自体”(康德)等等指称万物本原。以上各种概念统统都是万物存在的依据,是人类对本体的终极思考。“道”与“上帝”同时还是人类的道德皈依,这与其他概念的无道德性形成鲜明对比;“道”与“物自体”皆具有不可知性,这与其他概念的可知性形成鲜明对比。

        “道与自然同一”这一特点是中国哲学所独有的,西方人通常将自然与人类对立,在中华语境中自然既包括自然界也包括人类社会,既包括认识客体也包括认识主体,同时还包括人性——即人类能够意识到的思想、情感、情绪以及人类永远无法意识到的意志与潜意识,因此中国哲学也称中华自然哲学。

     “道与仁同一”虽然是“道”和“上帝”共同具有的特点,但对人性的剖析以及个人修养的实践方面,“道”(仁)遥遥领先于“上帝”,基于此中国哲学又可称中华道德哲学。
    “道分‘可道’与‘恒道’”这一特点使道的可知性与不可知性天衣无缝地融合在一起,人类语言所表述的道永远不能取代人类所直观的道,只有将前者命名为“可道”、后者命名为“恒道”,道的可知性与不可知性才不会陷入自相矛盾的泥沼。

    东方哲学的核心理念是“道”,因此思维跳跃、开放、无拘无束,但有些模糊不清;西方哲学的核心理念是“上帝”“理念”“实体”和“物自体”,因此思维严谨、缜密、一步一个脚印,但也复杂而繁琐。

    老子秉承《易经》精神将道当成本体论基石,明确指出阴阳变化催生万物,抛弃了从无到有的荒谬假设,最终确立“道法自然”最高准则。孔子接受老子思想将道与仁合二为一,并将其延伸至人类社会,开创了道德哲学之先河。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综合二人思想,该文模仿“道可道非恒道”,开篇便说“无极而太极”,“太极”正是“可道”,“无极”则指“恒道”。朱熹朝外寻觅道,开创了唯物自然论,王阳明朝内寻觅道,开创了唯心自然论。他们全都坚持了中华自然辩证法,共同撑起中华自然哲学(亦称中华道德哲学)这座恢弘壮丽的哲学大厦。

    三、直观的道与思维的道

    人类的认识是这样开始的:首先直观客观对象,在直观中万物均以独一无二的形态展现。受到客观事物刺激后,人会本能地产生直觉,继而产生感觉与思维。人的认识靠眼、耳、鼻、舌、身五官和超感官知觉——第六感,也称心觉(此能力可以通过正常感官之外的渠道接受外界信息并自行做出判断),以及人类感官的延伸——科学仪器和科技手段。在直观中,万物均以模糊不清的混沌形象呈现,直觉产生后,人类会用语言文字对它们进行界定,于是万物才渐渐变得清晰起来。

    人类思维有个显著特点——必须借助共性才能展开,因此所有独一无二的东西永远无法进入人类思维。例如人类直观到天上有团火球,给它取名太阳,然后用红色、圆形、发热等现象类词汇对其特性进行概括,但所有现象均为太阳与他物共享,并非太阳独自拥有,太阳的唯一性、绝对差异、本质永远只存在于人的直观中。直觉对每个人而言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直觉虽然是联通直观对象与思维的桥梁,其本身却无法进入思维领域。显而易见,老子的“道可道,非恒道”,已经将直观的道与思维的道分得十分清楚,“恒道”是指人类直观中那永远说不清道不明的混沌,“可道”则指人类用语言文字对“恒道”展开的描述。

    最先对东方思想感兴趣的西方哲学家是莱布尼茨,他先是用“单子”取代“道”,终结了几个世纪的唯物论与唯心论关于世界本原的二元之争,但仅仅将“实体”与“理念”合二为一并不能解决认识论的根本问题。不过他的名言“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已经把万事万物的唯一性说得十分透彻,这一闪耀着东方怀疑论思想的洞见极大震惊了西方世界。既然世界上每样事物都是独一无二的,人类认识的局限性便显而易见,即使人类将某事物了解得淋漓尽致,也无法将此“真知”延展到另一事物上去,如此一来,唯心论确定不移的理性与唯物论神圣不可侵犯的必然性均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紧接着康德用西方智慧将东方思想细致入微地演绎了一番,他用“物自体”取代老子的“恒道”,用现象分析法对“可道”展开详细分析。就这样“直观的道”那团混沌渐渐有了清晰的现代表述,“思维的道”则被现象环绕着开始了对万物本质的逼近。康德因为更了解东方智慧,所以比莱布尼茨走得更远,他不但将必然性踩在脚下,还将唯物论津津乐道的“客观规律”也击得粉粹,他断言人类连一片叶子也不可能完全知晓其本质。黑格尔同样着迷东方思想,不过他误解了老子的本体论假设,居然用“无”当成世界本原。此外他还借用东方辩证思想,雄辩地论证了自己独创的通过现象获知本质的绝对理念。接下来胡塞尔和尼采对黑格尔展开批判,尼采一针见血地指出“本质不过是一堆说词”,胡塞尔则用现象还原法论证了由现象还原的本质并非事物真正的本质。随后海德格尔将“存在”分为“此在”与“彼在”,他的追随者萨特则用“自在的存在”与“自为的存在”,使东方的“恒道”与“可道”再一次重现西方世界。就这样东方的“道”开始了在西方世界近四个世纪的漫游,最后流连在大洋彼岸忘了回家的路。

    毋庸赘言,人类可知的永远只是“可道”而非“恒道”,因为“恒道”在人类的直观中永远是一团模糊不清的混沌,不过正因为有了这团混沌,人类才会兴趣盎然永不懈怠地去探索大千世界。简言之,“恒道”给人类的好奇心提供了大展拳脚的舞台,使“可道”渐渐累积起一座恢宏的知识大厦,但这一座临摹“恒道”而兴建的大厦只是赝品,永远不可能取代“恒道”。说到这里也许有人会说:“随着知识的增加与科技的进步,人类总有一天能揭晓那团混沌的奥秘,到那时‘恒道’的不可知性就会不攻自破。”下面我们就来对“恒道”的不可知性展开分析。

    四、恒道不可知性论证

    如上所述,在人类直观中万物皆独一无二,万物的唯一性就是其本质,该本质也是此物与他物永不雷同的绝对差异,而思维必须借助于共性,否则根本无法展开。恒道不可知是因为人类必须通过共性去发现事物间的差异,而思维的道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直观的道却只具有独一无二、无法表述的唯一个性。鉴于思维必须通过同一性才能表达,因此事物间的绝对差异永远无从知晓,即便人类直觉到了也无法予以表述。

    莱布尼茨“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正是如此。比较两片叶子需要从颜色、形状、大小、质地、气味等方面入手,但所有这一切都得借助共性才能完成,换言之所有现象必须通过同一性才能表述,而共性与同一性都不是那片叶子与他物的绝对差异。我们说那片叶子是红色的,可红色并非它独有,形状、大小、质地、气味统统如此。即使将那片叶子拆分后用物理化学方式进行比较,它的绝对差异同样也无法获知。

    再以人为例加以说明。认识一个人先得对他进行分类,例如某人是男性、身高一米八、英俊潇洒、温文尔雅、热情助人、豪爽大方、敢作敢当等等,然而这一切并非他个人独有,你将所有现象归纳起来(可道)也无法还原你直观中他的特殊本质(恒道)。你找到他的所有特点都是他与旁人共享的某种特质,他作为独特个体的唯一性——绝对差异(恒道),你永远无法表述,但这并不意味着恒道不存在,恒道永远存在于你的直观中,撩拨你的好奇心,引导你一步步用言词去描述它。如果那位男士是你的挚友或爱人,面对活生生的他,虽然你永远无法说出他的终极本质,但你会满怀兴趣地亲近他、了解他,哪怕你们一同步入晚年,哪怕你依然无法知晓深藏在他身上那一团永恒的谜团,但这并不会使你们的友情或爱情减少分毫,反而当你自以为透彻了解他的时候,你们的友情或爱情便危殆了。只要友情与爱情还在,每时每刻你都会在他身上有新的发现,你越是不能完全了解他,你对他的爱越会与日俱增。

    总而言之,恒道是人类直观客观世界时看到的奇异灵光,人类只能满怀敬畏一步步去接近它、认识它,而这一过程是永远无法完成的,人类永远无法最终拥有它。万物可以用概念来命名,但概念永远只是概念,不能取代万物本身。人类用语言表述客观世界就如同画家临摹自然山水,无论画家的画技如何高超,无论画作临摹得如何逼真,摹本永远无法取代画家直观中鲜活的自然山水原型。

    下面我们来分析面对恒道时,人的感觉如何影响思维。

    人类首先通过感官感知万物,然后用文字将经验表述出来,慢慢形成知识,于是“可道”完成了对“恒道”的第一次临摹。但已有知识并不能揭开“恒道”的终极奥秘,于是人类会求助超感官知觉——第六感,心觉可以产生灵感与直觉,但灵感与直觉同样模糊不清,既无规定性也非理性,就像潜意识无法成为意识一样,它们永远无法进入人类的思维领域。当一个人直观客观对象(恒道)时,通常会有两种选择:一是迷信前人的解释(可道),一是怀疑前人的解释。直觉是怀疑的产物,迷信已有概念和理论的人不可能产生直觉。王阳明的龙场悟道正是直觉的灵光闪现,于是他抛开朱熹的知先行后观,用另一种全新视角重新审视儒家的仁义礼等基本概念,这才独创出崭新的知行合一观。

    讲到直觉就不能不讲直观,直观由康德首创,但康德直观的源头是东方的《道德经》。直观是直觉产生的基础,没有直观直觉永远不可能产生。只有当我们直观恒道那一团混沌而又不愿意全盘接受前人解释时,直觉才会闪现,因此直觉是连接直观的道与思维的道的桥梁。思维的道与直观的道的区别在于:前者由我们业已感知到的性质组成,后者还包括存在于直觉中我们至今尚未感知到的性质(而这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因此,后者无疑比前者丰富生动得多,前者仅仅是后者可怜的摹本。在多姿多彩变幻莫测的大自然面前人类只是个依样画葫芦的匠师,无论他的画技如何高超也不能将大自然的终极奥秘展示无遗。

    恒道先于可道,并且是知识永不枯竭的源泉,人类所有的知识都建立在直观之上,直观并非单指视觉,它包括人的全部感官以及人类感官的延伸——科学仪器和科学技术,简言之直观是人类与物质世界最原始最直接的亲密接触。离开直观,思维就会变成无根之草、无源之水。属性与感觉同受人类思维能力的限制,直观的物体则不受思维的限制,它不断使人产生神秘的直觉,在直觉引导下人类会不断产生新的感觉,发现事物新的属性,从而促使人类的认识无限发展。

    以上都是讲人类主体之外的客体,下面我们来分析面对人类自身时,直观与直觉的关系会是怎样一番情景。

    当人直观自己内心时,会发现里面充满形形色色的欲望与念头,正是那些欲望与念头支撑起人类的全部存在。当欲望与念头归于沉寂时,人的内心会回到刚出生时无善无恶纯净如水的自然状态,那便是人的初心,也称良心、良知。良知指人的自然天性,即人的内心回到初生时无善无恶纯净如水的自然状态。人的自然天性只能感悟而不能用语言文字进行描述,所以王阳明知行合一中的“知”不是指良知而是指真知,不过真知只有通过良知才能被发现。致良知是指人心去除贪念与执念后回归的本真状态。欲望无所谓善恶,欲望过分了才变成恶;念头也无所谓对错,偏执于一种即为错。“道”自身并不具有存在性,它必须在人心与人性中才能体现。人的存在由欲念组成,没有欲念就没有人的存在,过分强调去私念灭人欲对寻道而言是缘木求鱼,只要当人的欲念在可控范围内阴阳才会平衡,一个人才能回归自然、回归道。

    真知则是人在良心发现的瞬间做出的判断,每个人都有良心发现的时刻,所以真知具有普遍性。一个人怎么才会良心发现呢?他必须排除贪念与执念回归自然天性的本真状态(致良知),也就是老子说的返璞归真的婴儿状态。自然天性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人人皆具无一例外,所以人人都有良心发现的时刻,这时候做出的判断即为真知,由此可见真知是客观存在的,这种具有普遍性与公正性的判断,是维系人类的精神纽带,使人类可以和平相处和谐共存。倘若世界上没有真知,人类则会因各自的贪念与执念争斗不休,直至同归于尽!天人合一不是别的,就是人与自己的良知合一。有人以为人道之外还有天道,天人合一是要求人与人道之外的天道去合一,他们忘了人道就是天道,对人而言除了人的自然天性、除了自然本身,再没有什么别的法则需要我们去遵循。

    中国人历来“敬鬼神而远之”,对天堂地狱全然不信,然而遭诬陷时却会指天盟誓,这看似荒谬的举动原因其实很简单:崇信自然哲学的先人两千年前就将“天”与“人”合二为一了,“天理良心”一词便深刻揭示了“天”与“良心”的同一性。人的自然天性就是“天”派驻到人内心世界的全权特使,老天爷通过良心为人作证顺理成章理所当然,因此良知的的确确与良心有关——违背良心就会丧尽天良!也许有人会说良心是人瞎编出来的并无客观依据,对这一责难用现代科学验证了的测谎仪来反驳再恰当不过了,倘若人类没有良心,测谎仪还能测出谎言吗?

    五、道是哲学皇冠上最亮眼的明珠  

    早期西方人预设“上帝”做为道德的最高主宰,预设“实体”和“理念”做为宇宙万物的终极真理,他们的伦理与科学就建立在这些预设的公理之上,面对茫茫天地间的万千事物,他们的描述总显得那么零乱琐碎不成体统,而我们东方人只用一个“道”便囊括了他们所有的公理,他们根本无法想象中华文化这独一无二的特质,他们的语言也很难描述我们的天人合一阴阳辩证思维。

    西方哲学进入认识论以后,吸取了东方道文化的精华,这才跃上一个新台阶。而自从东方的“道”迷失在大洋彼岸,无论哲学、政治、经济、科技、文学我们都落后西方若干年。今天接“道”回家成了每一位中华思想者的历史使命,我们要在“道”的指引下睁眼望世界,用现代视角重新审视中华传统文化,而不能用古代词汇念叨一些只有国人才懂的意象。如果我们不能把传统文化纳入现代世界哲学思想体系,用现代哲学词汇重新解读,那么我们永远无法解读道、阴阳、仁、中庸、天理这些闪耀着古人智慧的“天书”。

    “道”这个与天地同在日月同辉的逻辑体系,上至宇宙天体、下至一草一木无不尽收眼底,大至宇宙爆炸、小至量子纠缠无不了然于胸。今天我们既要保持东方自然辩证思想优势,又要吸取西方哲学严谨缜密的长处,唯其如此才能让世界对古老的中华文化刮目相看,才能让屡遭世人嘲笑的“中国逻辑”重新焕发新春,但愿我们能在它的引导下,昂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 这个贴子最后由湖湘思者在2020-12-10 6:02:15编辑过 ]
    对真理永久地存疑是我唯一的使命,
    ——因为所有的真理都是蹩脚的。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总版主
      • 财富10
      • 积分502865
      • 经验247723
      • 文章10168
      • 注册2009-05-21
      湖湘思者阐述的“道”,精辟入里!赞赞赞!
      在诗词里长醉 在生活里长醒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级别
        • 职务区版主
        • 财富2
        • 积分39075
        • 经验12301
        • 文章889
        • 注册2010-03-29
        [QUOTE][b]下面引用由[u]冰云[/u]发表的内容:[/b]

        湖湘思者阐述的“道”,精辟入里!赞赞赞![/QUOTE]
        谢谢鼓励!
        对真理永久地存疑是我唯一的使命,
        ——因为所有的真理都是蹩脚的。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25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
        Page created in 0.1875 seconds with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