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榖,此其以贱为本耶?
——《老子•三十九章》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榖,而王公以为称。
——《老子•四十二章》
作为先秦君王的自谦之词,“孤”、“寡”、“不榖”三者的含义十分接近。
据《孟子•梁惠王下》:“幼而无父曰孤”。“孤”的本意即为失去父亲的孤儿。君王自称为“孤”,即意味自己是失去父亲,无人庇护的孤儿。
“寡”也有类似的含义。在金文中,该字象“在宗庙中戴孝哭泣者”之形,即谓丧亲之人。所谓“寡妇”即失去夫君之女子,而所谓“寡人”,则为失去父亲之孤儿。
“不榖”同样也是如此。《左传•宣公四年》:“楚人谓乳榖”。“榖”有哺乳之义,进而衍生出“喂养”、“养育”的含义。“不榖”即为“无人养育的孩子”。为何无人养育?自然是因为失去了父母。
自汉代以来,学者们多从伦理角度解释这三个谦称,以为“孤”、“寡”都是“少”的意思,意味着君王“少德”,又训“榖”为“善”,以“不榖”为“不善”。这种解释显然是在舍本逐末。
父系社会的君主们真正缺少的与其说是美好的德行,还不如说是健在的父亲,这才是他们最“下”最“贱”的地方。毋庸赘言,非“下贱”至此则根本不足以践大位。此外,在先秦汉语中,“德”字本身就有“养育者”的含义,被喻为父母。《老子•五十一章》有云:“道生之,德畜之。”君主们之所以要以失怙孤儿自命,其原始动机并不是想在臣下和外国人面前装谦虚,而全然是为了在神明和祖先面前充可怜,以求祖神垂怜,降下福佑。一旦乞怜成功,他就会获得更加强大、更加神圣的新父母,从人之子升格为神之子,甚至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天子”。
很少有人想到,“天子”,这个三千年间最高大上的尊称居然是从“孤”、“寡”、“不榖”之流的贱称中脱胎而出的。然此亦不足为怪,早在本文开头的地方,《老子》就已经讲得很清楚了:“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时至今日,我们终于明白了这句名言的真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