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华文学主页
在线情况
  • 头像
  • 级别
    • 积分32420
    • 经验6719
    • 文章566
    • 注册2007-07-16
    [ALIGN=CENTER]儒者胸怀  赤子心地
    ——读邓世太先生的《天命》
    村  姑 [/ALIGN]
        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是人的寿命,是自然的规律和法则,是既定的命运,是上天赋予的使命。知天命者,知道人生还有多少路程,知道应遵循的道义,更知道自己要走的路,以及跋涉的姿态。孔子一生多困顿,老而弥坚,对所坚守的“道”,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他认为五十岁是人生重要的分界线。之前是求索的过程,德有所立,学有所成;之后是顺达的境界,道有所得,心有所安。因此知天命,不仅是年龄的标志,更是境界的标志。
        邓先生是从大别山中走出来的苦孩子,从小打柴插秧,因痴迷读书,把“沾满泥水的双脚踏上了城市的柏油路,并且站稳了脚跟。”凭着勤奋与才华,他从普通教师成为公务员,跃升到城市的权力中心,但无法适应官场的潜规则,遂毅然弃政从教。邓先生将他的这本文集命名为《天命》,我想,除了向近半个世纪的人生作个交代,还因为他的儒家胸怀与赤子心灵。
        邓先生是个儒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直是他的梦想,并且一步步努力践行着。可是有一天,他悲哀地发现,与“达则兼济天下”的理想渐行渐远。巨大的反差导致的外部冲突和内心痛苦,使他上下求索,在文学哲学政治学经济学中寻找答案,向先贤哲人和当代大师求教。他无法学陶潜,避于世外,只能在心中种豆采菊,独善其身;只能做杜甫,心系底层,于风雨飘摇屋漏衾破时,而忧天下寒士。所以,他的文字注定多沉郁,多悲愤,多叩问。有些篇章,文字就像重锤一下下击打在人心上,看过一遍,再也不忍看第二遍,成为读者心上不忍碰触的琴键。
        孟子说:“大人先生者不失赤子之心。”赤子之心,是因为真挚,善良。邓先生写故乡的山水、风情、民歌、人物,那永远是他心中最美的画卷。写父母、儿女、弟妹、师友、乡邻,那永远是他爱也深、痛也切的心底流出的歌咏。
        赤子之心,还在于他的纯净。《皇帝的新装》中那个小男孩,别人也都看见皇帝光着身子,但宁愿相信皇帝的伟大,怕失去官职与名声,异口同声地夸奖皇帝的新装。但邓先生坚信自己的眼睛,并且敢于把自己看到地说出来。邓先生有过苦难的童年,清贫的青年,又在机关中沉浸了15年,他的目光比一般人更犀利、内心比一般人更敏感。他没有选择附和,没有选择缄默,而是选择从道义与良知出发,把自己感受到的人性善恶,和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缺乏的公平正义形诸文字,记灵魂在文字中呼吸。
        这两种表现在他身上并不矛盾。因为赤子之情,才深爱;因深爱,才不忍把红肿之处说成艳若桃花,溃烂之处说成美若乳酪。因为希望得到疗救,他才呐喊。小时寒冬时节独自挑水落在深井里,抬头看到头顶的光亮,他救了自己。历经坎坷之后,他依旧相信头顶的光明,渴望母亲手中那碗驱寒的姜汤,渴望明天的太阳。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人生忧患识字始,思深忧患深。不管在什么时候,有些痛苦是敢想不敢说,敢说不敢写,敢写无处发的。“吟罢低眉无写处”不只是鲁迅的痛苦。尤其在当今这个日益物化的环境中,要坚守人的尊严和价值,坚持真实话语的确不容易。只有宠辱不惊,看淡名利,心忧天下,我手写我心,才能不被世俗的眼光所左右,而留下真正有价值的声音。
        对于邓先生来说,文学是他追寻精神家园的最初依恋,也是他守候心灵故乡的最终归宿,承载着他的理想信仰,他的道德良知和大爱。因此,读着《天命》里这些诚实的、来自心灵而又直逼读者灵魂的文字,才会被其中的深情与痛苦震撼,才会感叹:邓先生评价师友“坦荡人生,赤子情怀”、“壁立千仞,无欲自刚”、“不倦地追求,无悔的探索”,这岂不也是对他自己最恰当的评语?


                   (2013年3月)
    道通天地有形外
    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
    男儿到此是豪雄
    http://blog.sina.com.cn/lydst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25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
    Page created in 0.0938 seconds with 4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