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华文学主页
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450
    • 经验73
    • 文章12
    • 注册2012-07-24
    《二十年前游曹洞宗祖庭洞山》 ——我的第一次文化之旅
                       《二十年前游曹洞宗祖庭洞山》
     
                                   ——我的第一次文化之旅

     

                                     作者:文萍

     

        身为一个江西人,提起家乡总是自豪的,从古至今江西人读书成风,使得学者如林、著述如山,陶渊明、晏殊、欧阳修、曾巩、王安石、朱熹、文天祥、黄庭坚、杨万里、汤显祖等文化名人,哪一个不是老百姓耳熟能详的?早年读初中时,老师讲到“唐宋八大家”时特意提到里面江西人占了三个,激起我们身为江西人的深深自豪。身为一个江西人,我提起家乡却又总是无比惭愧。我从十五岁考到四川绵阳读书,之后分配在广西北海工作,从此在北海扎下根来,一年回一次或几年才回一次江西。到目前为止,除了在南昌转车抽空拜谒过一次滕王阁,江西的诸多名胜古迹我都没有去过,不能不说是身为江西人的最大遗憾。

        如今随着生活条件好转、交通条件改善,我暗暗下了决心,一定要将江西的名胜古迹跑遍。那“匡庐奇秀甲天下”的庐山,那千峰竞秀、万壑奔流的道教名山三清山,那“飞时遮尽云和月,落时不见湖边草”的世界上最大的鸟类保护区鄱阳湖,还有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婺源,第一代天师张道陵炼制过九天神丹的龙虎山、既是革命摇篮同时自然风光也十分迷人的井冈山、闻名天下的世界瓷都景德镇……我怎能不一一领略它们的神奇与秀美?唯有将它们的奇它们的美摄入到眼里,烙在心中,浸淫在骨头里,才不枉为一个江西人啊!

        我猛然想起来,除了滕王阁,我还是游览过一个江西名胜,它的名气虽远不及前面提到的这些响亮,但它的地位也不可小觑,它就是中国佛教曹洞宗祖庭——洞山。当时我才十三岁,刚刚从乡下转到县城读初二。听到班主任涂风光老师说要带全班五十几个同学游览离宜丰县城几十公里远的洞山,兴奋得夜不能寐。要知道那时旅游可不像现在这么风行。由老爸老妈带着一家几口专程出门旅游在当时是闻所未闻的事。涂老师带学生出门旅游更没有这个义务,我们的班主任涂风光老师敢担当重大责任带着几十个学生跑几十里地出门旅游,用一些识时务的人的话来说只能说是吃饱了撑的,但是我们至今都无比感激他的胆量和气魄,是他打开了我们向外探索求知的大门,完成了我们生命中第一次文化之旅。

        我常听父亲提起洞山曾经的辉煌,从这里发源的禅宗曹洞宗早在唐朝就广播天下,并成为日本、朝鲜及东南亚国家的禅宗主流,信徒千万。至今还经常有海外的曹洞宗弟子结伴来这里寻根问祖。八十年代有一笔巨款从海外寄来,指明是要重新修缮洞山寺庙的,可惜被弄错到浙江修了别家的寺庙,后来又重新捐了一笔款子到洞山,使得破败的寺庙、禅林得以修复,只是这笔重捐的款子小多了,修缮的规模远不如原计划中的。父亲不是文化人,但对文化比较热心,但凡他知道的跟文化沾边的事总是常常向孩子提起,有意无意间使我对洞山早已心生向往。提前把水和干粮备好,次日一早我带着鼓鼓囊囊的行囊赶到学校去集合。一辆班车早已在操场上静候着我们,等人到齐了,班车载着五十几位同学欢声笑语地向目的地进发。

        只是一路山路崎岖,走出不远就有同学耐不住颠簸和急转弯晕车了,我也有些不适,好在车窗外不时掠过的美丽风光吸引了我的注意力,远处的山峰清秀无比,成片的竹林蔚然成观,山上的杜鹃花开得正红艳,饱览眼福使我翻肠倒肚的难受劲减轻了不少。随着道路愈加险峻,弯道密急,我的胃开始翻江倒海,感觉就要受不了了,好在洞山已经到了,车停了下来,我赶紧下车跑到田边做深呼吸,一抬头看见一条石阶小径弯弯曲曲地伸向山腰,隐没在翠意撩人的山林中。一股山风吹来,带着凉意的清新山风吹到脸上,让我的精神为之一振。我贪婪地呼吸着,身上的不适很快就消失了,和同学们一起沿了石径往前走。

        走进山林里,奇妙的感觉便来了,满眼满身的绿,我仿佛置身于绿色的宫殿里,无数参天古木便是这宫殿的擎天柱,古木上方张开的巨大华盖,将天空遮得严严实实,太阳光经满天的绿叶过滤只透下柔和的绿光,每个人都笼罩在绿的光辉中,使人无比清凉与舒适。怪道是佛教胜地,连我这样的凡夫俗子才踏上这地,全身便得了净化一般,只觉得身心无比轻盈无比惬意起来。石阶上也有些许青苔,湿滑无比,涂老师提醒大家留心脚下,大家一面看风景一面小心翼翼地前行。走近古木看,树身粗壮无比,班驳的树皮上长满湿漉漉的青苔,枝桠间披挂着无数藤萝,更有不少手臂粗的老藤从天而降,有一条还成U型,好像特意为我们准备的秋千,只是粗皮糙面、老态龙钟的上了年岁,我们哪里忍心去折腾它?

        再走几步眼前便出现了一座古桥,上面刻着三个字:逢渠桥。桥底两边各有一个持刀的武士石雕,涂老师介绍说这是江西保存完好的三座北宋古桥之一,是当地人为纪念良价禅师而建。相传当年良价禅师从吉安回到宜丰,在这里涉水渡过山溪时,忽然看见水中倒映着自己的影子,顿时参悟到了禅的真谛,写下一首《逢渠偈》,“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应须恁么会,方得契如如。”从此他停下了遍访天下禅林的脚步,留驻洞山,建寺传经,开堂说法,与弟子本寂共同创立了佛教禅宗五家中的曹洞宗,并使宗风大举,洞山也因此被尊为该宗祖庭。良价禅师圆寂于唐咸通十年(869年),当时的唐懿宗下旨加封其为“悟本禅师”,并将其塔赐名为“慧觉”,可见良价禅师在当时的影响之大。

        再上行数十米,哗哗的水流声清脆入耳,循声望去,却是一道白色的溪流从峭石上飞溅而下,旁边的石头上题着两个大字:飞练,越看越觉得这字题得妙,果真是一条飞下来的白练啊,那飞练砸到下面的石头上腾起一片片白色的水雾,细密的水珠随风飘在脸上感觉十分滋养人。据说从前水流出来形成的小水潭可以根据人影的清晰与否分辨善恶,所以叫做“考功泉”,我驻足看了一气,不要说倒影,连小水潭也不见,倒是注意到溪涧旁边长着很多野生的兰花,是我从没有见过的美丽花草。我真是爱极了这里,只是站着看不舍得走,看到同学们都走远了,才疾步跟上。

        再往前便是神奇的“夜合石”了。传说两块石头原来分立在山崖两侧,入夜时分就自动关闭,鸡鸣天晓又自行张开。夜合石旁有两个石井,会流出油冒出盐供寺内众僧食用。后来寺内有个奸僧假作鸡鸣骗开石门,盗卖井中的油盐,两个石井从此干涸,夜合石也不再显开合之灵了。我跟着同学们细看夜合石下方的石壁上,果真有两个凹下去的地方,颜色与别处不同,光滑无比,大概就是那能冒出油盐的石井,通过我的仔细辨认的确是干涸了。再看夜合石上刻有明代道彰禅师题诗,“山城无锁日东西,开合邈同乌兔飞。曙色未分人未度,是谁敢作假鸡啼。”旁边还有一首《游洞山》诗,却是苏轼的弟弟苏辙题的,“古寺依山占几峰,精庐仿佛类天宫。三年欲到官为碍,百里相望意自通。无事佛僧何处著,入群鸟兽不妨同。眼前簿领何时脱,一笑相看丈室中。”涂老师介绍说还有黄庭坚等不少文化名人曾来此游览过。这些文化大名人的名字平常只在书中见到,现在刻在石壁上,且留下他们千百年前来游览时的诗作。第一次踏着名人的脚印前行,同学们怎能不兴奋万分呢?

        随着一条分岔路往右上行,爬上一座小山来到了佛塔林。苍松下十多座四方的禅师佛塔高低错落,排成三列。每座塔都刻有禅师的法号,卒年月日,塔底座刻有莲花,束腰部刻有兽类。可惜有一座塔后面开了一个洞,爬一个人进去绰绰有余,大概是盗墓贼干的,连禅师的墓也不放过,可见盗贼的贪婪。同学们气愤填膺,纷纷声讨,恨不能把那破坏文物的盗贼拿住打个半死。

        沿着一条田间小路走去,看见一块巨石像水牛卧在农田边,正是那书中记载的能敲得剥剥作响的木鱼石。细看石身上有两个砸得凹下去的浅浅石窝,我们在旁边找了小石块朝石窝敲下去,果然听到那剥剥的中空声音,果然是佛门胜地,连木鱼石都是天成的。

        回到大道上,越过七仙桥,绕过一小山,眼前豁然开朗,只见几座高山环抱着良田数顷,远处的树林中之中呈现一片庙宇楼阁。这就是洞山普利寺了。走近了,看见坊式的正门上有“曹洞祖庭”四个大字。门的右侧有一株良价祖师亲手种下的罗汉松,历经一千一百多年还存活着。据说本来是种了两株的,可惜左侧的早已枯没了。存活的这一株从上面看青葱吐翠、枝繁叶茂,显出青春活力,往下看不禁感觉有几分凄凉,原来树干上仅存窄窄一缕树皮,大部分树干裸露在外,据说树干曾被雷电劈中过,所幸不死。到如今裸露出来的部分结节蟠虬,好几个地方甚至像南瓜一样突出来,显得十分老态龙钟,让人不禁心生怜惜,真希望老天爷继续庇佑它度过一切灾难,永远替它的主人守护着普利寺。

        进得寺庙一一参观了昆灵殿、藏经楼,还有几间僧房,同学们游兴正浓,连僧房也不肯放过,一定要走拢了去看看僧房里面到底怎么布局,却看见门被锁着,且门上写有一行字,“偷僧人东西者天打五雷轰,不得好死”。看来不光塔林有盗墓者光顾,连这僧房也常有盗贼觊觎。有“铁将军”把门,同学们什么也看不到,只好悻悻而返。

        从藏经阁左侧的小路登山,不远就可看见良价真身墓塔。周围有不少参天古木,树上苔披藤挂的,环境格外清幽。这块不小的平地上独有他的墓塔,可见对他的尊崇。

        游到这里,我的第一次文化之旅告一段落。之后我忙着读书、考学校。好不容易考上能解决铁饭碗的学校,面对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学作自我介绍时,我总是说先介绍我来自江西宜春地区,再说到宜丰县,在我眼里,“宜丰县”是个多么不起眼的小县城啊!虽然家乡出了个“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初中语文老师周老师理直气壮地给我们讲过:北宋太平兴国朝廷史官乐史撰的《太平寰宇记》记有“渊明始家宜丰,后徙柴桑”,陶渊明诗中有三次提到的“南山”,即今宜丰秀溪村旁的山名。新昌(宜丰)县志、瑞州府志、江西省志和《秀溪陶氏族谱》等多有记载。九江不过是陶渊明的迁徙地,却被当作籍贯写进了教科书。而我素来缺少口才,哪里还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与同学雄辩?既然教科书写是九江就让给九江人好了,九江也好宜丰也好,反正都是我的家乡江西。之后在广西北海工作,工作繁忙之余我没忘了爬格子痴心地做“文学梦”,对广西乃至全国的历史文化都尽力地去了解,使自己尽量像个文化人。

        2009年我回宜丰,听到我的初中同学徐冬梅介绍说宜丰所有乡镇几乎都发现了史前及商周文化遗存,已知的人类文明史有六千年之久,这真是大大出乎我的意料。看我有些不信,她将她几年来跑遍宜丰文化古迹、遗址的照片一一翻出来给我看,果然,隐藏在天宝古老山村里的秋形垴山坡类型商周文化遗址、在天宝乡发现商代铜铙的遗址、天宝左山及鸦溪冶铜遗迹……无一不在有力地诉说这一切。

        她还问我知不知道宜丰是“千塔之县”,宜丰今存砖石结构、楼阁式高塔5座,石质僧释墓塔则580余座。其中崇文塔和太子塔是省级文物。以县市为基准,此县所存之塔的数目堪称全国第一。同时还是成语之乡,有40多条成语出典于宜丰,如“泥牛入海”、“万别千差”、“极目千里”、“压良为贱”、“八方来朝”、“寸丝不挂”、“滴水成冰”、“夺(脱)胎换骨”、“二龙戏珠”、“满城风雨”、“心心相印”、“痴人说梦”、“洪波浩渺”、“返本还源”、“有始无终”、“无风起浪”、“山青水绿”、“当头一棒”、“剩水残山”、“抛砖引玉”、“不易之论”、“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不可名状”、“锱铢必较”、“回光返照”等,多出于宜丰籍北宋著名诗僧惠洪所著《冷斋夜话》和著名禅师良价、希运讲法公案语录。看我一片茫然兼震惊的样子,她知道她的话不异于向我投了一颗重磅原子弹。我到处关心文化立志做文化人,偏偏忘了早年读过的良价祖师的古训“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忽略了对家乡文化的关注,更谈不上对家乡文化的探索与挖掘了,想来怎不惭愧万分?

        一直以来我对家乡的了解是如此疏漏浅薄,我仅知道它“炎凉适宜,物阜民丰”故嘉名宜丰;仅知道唐宣宗李忱登基前隐于宜丰丛林,曾随希运在黄檗观瀑联诗,成为千古佳话;仅知道唐肃宗第十四子李僖归隐宜丰,殁葬宜丰,今之太子塔即为其真身塔;仅知道中国禅宗“一花开五叶”,有两叶落在宜丰,这就是发源于洞山的曹洞宗和创始于黄檗山的临济宗;仅知道宋建炎四年(1130)至绍兴三年,岳飞偕岳云率岳家军数度转战宜丰,征伐金兵将领补颜铁木尔、马进等,岳飞还遣岳云从洪州运米赈济宜丰新昌饥民。为怀念岳家父子为新昌“御灾捍患”之功德,南宋时邑民在县城立岳王庙以祀之……却从没想过它的历史如此悠久,文化底蕴如此深厚!而我身为宜丰人,本该如此自豪!亏我还是个宜丰人呢!好在“朝闻道,夕死可矣”,我要向徐冬梅同学学习,奋起直追,尽力赶上。  

     


     


    伊来自农村,现潜伏于城市。貌似城市人,骨子里始终是村姑。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总版主
      • 财富3
      • 积分317379
      • 经验30899
      • 文章5767
      • 注册2009-02-11
      谢谢让我也走了一回文化之旅!为江西洞山、宜丰的人文喝彩。
      美华文学论坛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8390
        • 经验29498
        • 文章261
        • 注册2012-07-15
        庐山脚下的东林寺,还是净土宗祖庭。现在的方丈大安法师,以前是北京警察学院的哲学教授。
        我醉世人醒,风雩共与谁?
        在线情况
        4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总版主
          • 财富1
          • 积分211345
          • 经验81759
          • 文章2908
          • 注册2012-06-22
          欣赏品萍饱含深情好文!把你的好姐妹也招来啊!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啊!
          未识琴中趣,故劳弦上声
          在线情况
          5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总版主
            • 财富10
            • 积分502907
            • 经验248837
            • 文章10204
            • 注册2009-05-21
            很有史料记载的散文,详实的叙说,给与读者很多的知识点!深谢分享!
            在诗词里长醉 在生活里长醒
            在线情况
            6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财富1
              • 积分99360
              • 经验30537
              • 文章1342
              • 注册2009-04-11
              历史文化底蕴厚重的隹作!学习!
              美华文学论坛感谢您的参与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25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
              Page created in 0.1875 seconds with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