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华文学主页
在线情况
  • 头像
  • 级别
    • 财富2
    • 积分78040
    • 经验15702
    • 文章975
    • 注册2007-04-14
    轉貼——
    历史敘事的危機——我看《金陵十三釵》
    【多 維財經】看完《金陵十三釵》后有一瞬間,我被一個感覺襲擊了:難道,虛構電影不適合承擔历史敘事之重?電影這門藝術,陷入自身的窠臼了嗎?這种講一個封閉 故事的藝術創造到底在多大意義上和真實的历史或者真實的今天有关系?我甚至對虛構電影自身的根本存在发生了懷疑——好在這感覺只是刹那。

    打 開網絡,关于《金陵十三釵》的評論多到看不完,豆瓣網上一改導演以往作品的民間聲譽,意外地得到八點几分的高分,導演真的觸動大眾了。從無數好評里,完全 可以體會《金陵十三釵》帶來的觀看快感:震撼的戰爭場面、漂亮的画面、流暢的故事、悲壯的英雄、大義的妓女,觀眾說,它拍出了危難時刻人性的美麗和尊嚴。 人性啊,万能的人性,而且是多重的人性:入殮師從追求私利的小我轉變成有著宗教精神的愛他人的大我(請注意入殮師躲在櫥中,那個服裝在身份認同過程中的暗 示作用的細節);妓女們世俗放肆,但她們都內心純潔,在关鍵時刻自我犧牲(請注意玉墨替女學生赴難前,換发型之后走在下地窖的樓梯上,那個仰角拍攝的玉墨 集性感與純真為一身的燦爛笑臉);女學生驕傲自尊但是有正義、有憐憫心(在地窖口,女孩保護妓女的仰攝與俯攝轉換的鏡頭);日本侵略軍人也是有修養、思鄉 的可同情者(大佐的始終如一的憂悒神情、他的歌足夠了);就連漢奸,也是只為救女兒不做壞事的(誰都有理由為自己辯護)。電影用它的人性之光照亮了所有 人,看看豆瓣上以万計的滿分,就知道戰爭加人性真是一劑良藥。

    事實上,当那些試圖自殺的少女們在得到妓女們替她們赴日本人邀請的許諾后, 紛紛跳下陽台放棄自殺時,電影鉚足了力氣編織的人性幻影已經破滅了——這群女孩是理解赴日本人慶功宴的意味的,她們可以做出自殺的決定以保自身清白,那就 應該完全能理解讓另一些人代替她們的實際含義,偏偏這些早熟、高尚并且始終有行動的女孩子在這個節點上,沒有任何行動或態度,任由編劇和導演將她們處理成 接受别人替自己受難的人。

    作為一個中國女性觀眾,電影里的女性與我如此隔膜。我完全不能接受電影戀物地處理她們的大衣、旗袍、箱子、墜 飾,又好奇地凝視她們的濃妝的臉、扭動的身體、性感的吸煙姿態、半遮半掩的身體。我不能想象逃難和寄居中的人可以是這樣無所顧忌和肆意——這不是中國女性 的狀態。我不能接受女性在這里變成毫無中國傳統人格的想象的她者,變成視覺奇觀。那么,電影里的男性呢,我也因此特意詢問一位西方影評人,詢問他看《金陵 十三釵》的感受,他回答說:“看得惡心極了。”(他回短信說:I saw it. It made me feel sort of nauseated.)以我對他的了解,我揣測他的感受,我想他未必如我這般关心電影與真實中國的关系,他所不能接受的,多半是這電影里的人性表述——也 許尤其是那個白人拯救者。有一位中國評論家說,《金陵十三釵》的几宗罪之一是用過于情色化的視覺來滿足西方人對中國女性的想象,其實,這里評論家同樣想象 了西
    方觀眾,就像電影里想象了西方人一樣,中國元素搭上東方女性風情未必不是一廂情願的販賣。

    和前兩年另一部以南京大屠殺為背景的電影《南 京!南京!》一樣,《金陵十三釵》也是以人性為出口闡述历史,兩部影片都以普遍人性回避了特定历史的特定中國情境。其實,稍稍置換一下,影片不就是任何戰 爭下都可能发生的人的故事嗎?在這樣混合了敘事所有技巧的電影里,拍人是最安全的,視覺奇觀或泛人性的敘事策略掩蓋了历史意識的失落。電影,当然不是历史 的照搬,但它總該向历史的掩藏之處尋找切口,发出追問。

    在那個历史現場,屠城如何成為現實,為何提前數月三分之二以上的人都已撤離,為何留下的大都是平民,為何軍隊無所作為,日軍變成魔鬼的真正人性的黑暗之處 是什么,甚至,中國人的國民性到底是什么,為何受難,甚至,在此之前的一百年中國到底发生了什么,中國人到底是怎樣的,為何最終讓整個城市受難……我相信 在這之上有無數的遮蓋之物,而藝術如何真正抵達真正的真實。在《鬼子來了》里,我還是見過藝術追問历史的能力,在這個“農夫和蛇”的寓言式敘事里,被毒死 的“農夫”同樣被置于拷問之下,它尋找自身在历史中的位置,它回答作為一個那時的(以及現在的)中國人的良知和弱點是什么,這個失敗的人,他仍然是一個有 反思能力的失敗的主體。当然,《金陵十三釵》更深的潛意識——放大地說,是我們的集體潛意識,也許始終以受傷害者的身份合法地放棄一個國族的自我審問,然 后,用李教官那樣的高大的英雄補償性地、阿Q式地為自己療傷。

    更要命的是,一部以六億元打造的巨片,它真正的关切
    已并非历史意識,甚至并非藝術,因此它如此封閉、如此小心翼翼又如此有野心,一部巨片之后的全部操控其實人們都是一而再地重溫的。我很希望奧斯卡或者金球 獎頒給這部影片,他們應該看到一個中國學習者是這樣誠意地放棄自己的身份,用他想象的東方和想象的西方、他理解的西方敘事規則拍了一部致意的電影——他還 顯示了崛起的大國也具備自己生產巨資電影的實力,他其實真正想說的是,這并不是历史敘事,這不是关于南京大屠殺的電影,你們誤解我了。(21世紀經濟報

    聽那聲最砰然的玉碎
    【多維新聞】漆黑的焦土,豔麗的旗袍;滴血的刺刀,纏綿的琵琶;冰冷的教堂,溫暖的人性;瘋狂的殺戮,淒美的救贖;妖嬈的身 姿,慨然的赴死……当一段沉重得讓人無法唿吸的历史,以這樣的巨大反差交錯一格一格展現在你面前的時候,你别無選擇,只能在激越中銘記、在肅然中追問。
     
    美华文学论坛感谢您的参与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25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
    Page created in 0.2344 seconds with 8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