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华文学主页
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积分66000
    • 经验4782
    • 文章688
    • 注册2009-10-04
    [原创] 苏东坡输玉带的启迪
                           苏 东 坡 输 玉 带 的 启 迪

        椐宋代道融《丛林盛事》戴:“佛印一日入室次,忽东坡至,印云,此间无榻,不及奉陪居士,坡云,暂借和尚四大为榻坐,印曰,山僧有一问居士,若道得即请坐,若道不得即输玉带,坡欣然曰,便请。印曰,居士适来道借山僧四大为榻坐,只如山僧四大本空,五阴非有,居士向什么处坐。坡拟议不能加答,遂解玉带。大笑而出。”
        佛家认为,返本还原即是“真空无相” 的境界,但佛家讲的真空无相,不是什么都没有的空,而是“真空妙有”,返回到自然本色。若要返本还源,那是需要费工夫的,修持的人,在未学禅以前,看见山是山,水是水;学禅以后,看见山不是山,水也不是水。再进一步修持达到了最高境界,山还是山,水还是水。其意思是说,在未学禅之前,是用世俗的眼光去看山和水,这山是世俗的山,这水也是世俗的水。进一步学禅后用佛家的眼光去看山和水,佛家认为世上本来就没有山和水的,所有的有相之物,其本源都是一团混沌状态的东西,所以说,看到的山,看到的水,本来就是没有存在的。所以,看到的山就不是山,看到的水就不是水。达到最高境界的时候,看到的山是山,看到的水是水,但是这山和这水,不是原来的山和水,而是由原来混沌的东西,在一定的条件下,依照矛盾的法则组成的山和水,如果条件变化了,可能就不形成这样的山和水,可能形成深谷和别的什么液体样的东西。佛家的“真空”“无念”的关键就是不执着。知道这山,是要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形成的,如果条件改变了,就可能形成别的东西。人们没有必要认为它一定是形成山的。当我们了知山形成的规律后,条件改变了,它就不形成山的了。还有一个重要的认识,就是不要要求自然界,一定要形成自己想要的东西,而是,顺从自然,形成什么样的东西,我们就去适应它。佛家只有做到“真空”“无念”的不执着,才能得到解脱,进入青莲。
        苏轼借榻,最大的弊病,就是去借榻。如果他只是去和佛印交流,那么,有榻和无榻,对苏轼来说,都是没有什么关系的。问题就是,苏轼却执着地要去借榻,在佛家的眼中,榻是不存在的,所以,苏轼只得输与玉带。
        西方和儒家,常用亚里士多德的思维来认识世界。它以主体的认识为出发点,并始终坚持一个统一的认识方向与标准,即既定性原则,借助抽象概念为主要中介进行推理,通过线性思考推进认识向纵深发展,通过比较思考推进认识向横面发展,从某种已定共性去推演个性,最后得出确定的概念化的理性结果。他们把人和物对立起来,因此带有鲜明的公利性。而道家和释家以认知客体为出发点,在认识过程中有不同的认识方向与标准,即有共通规律与本质属性、个体功能及基本原理,借助直觉认识为推理中介,以某种相通之处进行由彼及此的取类,由此及彼的类推,有一及众的类象,并且在整体中思考,在比较中思考,全面推进认识朝纵向、横向发展,从而得出多方面的具体的形象化的悟性。鉴于两种认识论的差别,儒家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而道家的是认识世界,适应世界。无意分别它们好坏,各有各的长处,请君选择。
    黄竟生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级别
      • 积分2850
      • 经验194
      • 文章30
      • 注册2010-11-03
      佛家最大的弊病,就是去化斋。
      美华文学论坛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级别
        • 职务区版主
        • 财富6
        • 积分447770
        • 经验69108
        • 文章8085
        • 注册2009-05-28
        读竟生先生文,总是很受教益。
        邓治
        不可吃尽不可穿尽不可说尽
        又要懂得又要做得又要耐得
        ——山西乔家大院联
        在线情况
        4
        • 头像
        • 级别
          • 职务区版主
          • 财富3
          • 积分174740
          • 经验100920
          • 文章2962
          • 注册2008-10-06
          用东坡输玉带的故事谈及东西方不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说理透彻,引人思考。
          西方的认识论,是具有逻辑性的思考模式,也是科学的的基础。而东方的认识论,往往更具有美学意义上的价值。
          美华文学论坛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5
          • 头像
          • 级别
            • 职务区版主
            • 积分60910
            • 经验18446
            • 文章1002
            • 注册2010-05-30
            竟生先生此文,让梅瓶大开眼界!道与佛,东方与西方,在短短“玉带”浓缩!
            美华文学论坛感谢您的参与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25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
            Page created in 0.1572 seconds with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