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华文学主页
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职务区版主
    • 财富6
    • 积分447770
    • 经验69108
    • 文章8085
    • 注册2009-05-28
    [岭南故事]伦文叙吟诗作对
    [岭南故事]伦文叙吟诗作对

    伦文叙是岭南著名的才子,南海人,明代弘治己未科状元。关于他,广东民间流传着许多故事。

                 (一)

    伦文叙父亲叫显之是个农夫,在番禺的南边耕种。那里近海的田地,称之为“潮田”。因有潮水涨退影响之故,耕种潮田的人都要用船艇往来,所以家家差不多都有只小艇。显之自己的田地不到十亩,其余都是租种别人的。这一年,因为没有本钱买种子,他就把自己的小艇卖了给别人。

    当时伦文叙只是几岁的童子,父亲要他写卖艇的契约,他也不知什么是契约,就随手写成一首诗:“家住魁岗黎水村,显之父子是伦门。床头金尽孤舟别,卖与千年不异端。”那买主也不识字,但见纸上有字,便当契约带走了。

                 (二)

    伦文叙的亲戚见显之卖了艇仍然要送伦文叙读私塾,就对他说,“衣食足才顾得上讲礼义啊,现在你们救命还来不及呢,怎么管得了那许多?文叙应当退学。这样一来既可以省下学费,二来他给人放牛又可以省下食用,为什么要办上学这种不急之务呢?”

    文叙在旁边听了,开口吟了一首诗:“举目诸君笑我穷,我穷不与别人同。良田十亩随流水,茅屋三间尚古风。架上有书从我读,壶中无酒任渠空。一朝身佩黄金剑,斩断穷根不见穷”。亲属们听到了,都惊讶这孩子竟有这样远大的志向。后来,伦文叙真的中了状元,做了京官。

                 (三)

    有一次,伦文叙和朋友结伴坐船进京,路过苏州,同伴到市上去买鱼,过了许久还不见回来。伦文叙急着赶路,便上岸去找他。

    原来那同伴正和渔翁在讲价。那卖鱼的见文叙的同伴是个读书人,便说:“这样吧,价钱也别讲了,我有一副上联,你如果能对得工整,我的鱼就一文钱不要,送给你”。文叙的同伴请教上联,那渔翁说:“我就用石磨磨谷的事出题,上联是:‘磨圆心扁齿条条,含粗出细’,你对吧。”

    那同伴思索半天还没有下联,正在狼狈。伦文叙见到了,问明原委,说,“这有何难,你就用秤杆称物来回答就是了。下联就是:‘秤直钩弯星朗朗,识重知轻’。”

    众人听了一想有理,惊讶文叙的聪明敏捷,赞叹不止。于是伦文叙为同伴解了围,把鱼拿回船上去了。

                       根据《霭楼逸志》(清•欧苏著 杨宝霖整理)改写
    邓治
    不可吃尽不可穿尽不可说尽
    又要懂得又要做得又要耐得
    ——山西乔家大院联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总版主
      • 财富10
      • 积分502907
      • 经验248837
      • 文章10204
      • 注册2009-05-21
      有趣的故事,伦文叙真是神童。真行!谢谢邓大人好文推荐!问好!
      [ 这个贴子最后由冰云在11/7/2010 11:33:35 PM编辑过 ]
      在诗词里长醉 在生活里长醒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级别
        • 职务区版主
        • 财富6
        • 积分447770
        • 经验69108
        • 文章8085
        • 注册2009-05-28
        冰云,这篇文章原文是文言文,我把它改写成白话文时,略做了一些补充和改动。希望你喜欢。
        邓治
        不可吃尽不可穿尽不可说尽
        又要懂得又要做得又要耐得
        ——山西乔家大院联
        在线情况
        4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总版主
          • 财富10
          • 积分502907
          • 经验248837
          • 文章10204
          • 注册2009-05-21
          [QUOTE][b]下面引用由[u]邓治[/u]发表的内容:[/b]

          冰云,这篇文章原文是文言文,我把它改写成白话文时,略做了一些补充和改动。希望你喜欢。[/QUOTE]


          我很喜欢,只有几岁的孩童能这样的脱口诗秀,了不起。
          在诗词里长醉 在生活里长醒
          在线情况
          5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总版主
            • 财富7
            • 积分689005
            • 经验148181
            • 文章9466
            • 注册2005-07-12

            故事有趣, 且暂莫论真假, 总是反映老百姓心中敬佩学问的心声.

            明诗鲜有佳作, 文中二诗亦似近俚俗之言, 如属真事, 只能说伦有急才, 文釆则未见; “学成文武艺, 货与帝王家”, 无疑是世俗人梦想, 伦状元似未能免俗套, 可惜.

            小土豆试步韵一首(“穷”字原诗重韵, 今亦步之)


            种豆南山自守穷  苦甘当与众人同  一樽醅酒邀明月  三尺青霜养侠风
            志士仁人心底热  王侯将相眼中空  读书何用追朝笏  富贵能移志已穷

            伦原诗:

            举目诸君笑我穷,我穷不与别人同。良田十亩随流水,茅屋三间尚古风。
            架上有书从我读,壶中无酒任渠空。一朝身佩黄金剑,斩断穷根不见穷”。
            [ 这个贴子最后由小土豆在11/8/2010 1:18:30 AM编辑过 ]
            美华文学论坛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6
            • 头像
            • 级别
              • 职务区版主
              • 财富6
              • 积分447770
              • 经验69108
              • 文章8085
              • 注册2009-05-28
              小土豆说得很对,这只是民间故事,属于俗文学一类,内容并不可信。我是从新近得来的一本清代东莞人写的笔记小说《霭楼逸志》(清•欧苏著 现代•杨宝霖整理)中摘取的片段,因为原书只印了700册,相信读过的人不多。原文是文言文,我略加增补,改写成白话文,以增加阅读的兴趣。故事中引述的伦文叙诗有很浓重的民间口头文学味和广东乡土味,这是很有趣的,你的诗当然格调要高得多了。
              另伦文叙史上却有其人,南海人,明代弘治己未科状元也是事实,但有人却并不买账,我且引一些网上资料,供有兴趣的人参考,内容却不一定可信,也许是偏见吧了,不过却很有趣。一个署名“马宇辉”的网友这样认为:

              伦文叙,明弘治己未进士第一人。这一科的状元其实中不得:
              弘治己未科举案本是无头官司。其时,众望所归的唐寅系狱,主考程敏政遭劾,名声不佳的李东阳代为主持,时论纷纷,至有传闻说李颠倒成榜。此际无论谁中状元,均有可能被目为该科第一庸人。
              所幸伦文叙福大,籍出广东,为“破天荒”状元。边鄙之地哪管京城舆论,仍热情传诵“神童”、“大头鬼转世”等种种小说——不过其内容与唐伯虎故事实在大同小异。
              莫非时世如此,谁中状元并无分别?其实又不然。试观伦氏,两代鼎甲,而知之者几人?所以高中的伦状元终不过是广东的伦状元,而黜落的唐解元,却犹为举国之唐解元。尝思广东人之宽和:一面弹词里弹着伦文叙,一面大戏里唱着唐伯虎,两下竟毫不相忤,也实属难得!
              邓治
              不可吃尽不可穿尽不可说尽
              又要懂得又要做得又要耐得
              ——山西乔家大院联
              在线情况
              7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总版主
                • 财富7
                • 积分689005
                • 经验148181
                • 文章9466
                • 注册2005-07-12
                小土豆一向心直口快, 邓先生勿怪.
                也知此等是民间传说, 当不得真, 小土豆亦借此献丑以博一烁耳
                美华文学论坛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8
                • 头像
                • 级别
                  • 职务区版主
                  • 财富6
                  • 积分447770
                  • 经验69108
                  • 文章8085
                  • 注册2009-05-28
                  网络上就是雅俗共赏,“多种经营”。谢谢你,小土豆!
                  邓治
                  不可吃尽不可穿尽不可说尽
                  又要懂得又要做得又要耐得
                  ——山西乔家大院联
                  蕭振
                  在线情况
                  9
                  • 头像
                  • 级别
                      邓治兄好介绍!我们是听着伦文叙的故事长大的。

                      伦文叙(1467年-1513年),字伯畴,号迁冈。明朝南海县黎涌人(该地现为广东省佛山市澜石镇黎涌村)。明朝孝宗弘治十二年(1499年)己未连中会试第一,殿试第一,考中状元,后授翰林院修撰。

                      广东名粥,“状元及第粥”,简称“及第粥”便是因他得名。

                      美华文学论坛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10
                      • 头像
                      • 级别
                        • 职务区版主
                        • 财富6
                        • 积分447770
                        • 经验69108
                        • 文章8085
                        • 注册2009-05-28
                        萧振兄了解得比我详细。岭南文化自有其特色,别有风味。及第粥一直是我童年时垂涎的对象,可惜真正能吃上的机会并不多。握手!
                        邓治
                        不可吃尽不可穿尽不可说尽
                        又要懂得又要做得又要耐得
                        ——山西乔家大院联
                        在线情况
                        11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总版主
                          • 财富7
                          • 积分689005
                          • 经验148181
                          • 文章9466
                          • 注册2005-07-12
                          呵呵, 怪不得.
                          家母常说及第粥中有猪心, 猪肝, 肠, 胆固醇高, 不健康, 唉….
                          美华文学论坛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12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总版主
                            • 财富7
                            • 积分689005
                            • 经验148181
                            • 文章9466
                            • 注册2005-07-12
                            及第粥,又稱狀元及第粥,指一种粤式粥点,讲究粥底绵滑,白米粥熬到米粒全化。客人点时,舀入小锅烧滚,加猪心、猪肝和猪粉肠,滚熟后盛碗,撒花生米,切碎油条,伴小碟鸡蛋散上桌。猪内脏又称“杂底”,美化为“及第”,成为卖点。它是广州西关著名粥品之一,十分鲜味可口。

                            名称由来
                            及第粥的名字由来版本甚多。一说“及第”一名与明代广东才子伦文叙有关,相传伦氏幼时家中甚贫,以卖菜为生。隔壁粥贩怜其幼,惜其才,每天中午以买菜为名,着伦文叙送一担菜至粥贩家,送完菜后,粥贩便以猪肉丸、猪粉肠、猪肝生滚的白粥招待之,权当午餐。后来伦氏高中,心念粥贩赠粥之恩,重回故地食了一碗当年老板给他熬的那种粥。由于此粥无名,伦氏为其题名“及第”,并书一匾。“及第粥”之名,便由之传遍广州。

                            第二种说法则与晚清时一肉贩有关。相传此肉贩目不识丁,为记帐方便,向家附近的塾师学了“猪肉”“猪肝”“猪粉肠”几个字。后来开科,有人撺掇肉贩去应试,说功名全靠祖上积德。肉贩信以为真,跑去应试,在考卷上写了“猪肉”“猪肝”“猪粉肠”几个字便把卷子上缴。恰巧应届考官是那当年教他这几字的塾师。塾师心中好笑,心想不如让他欢喜一场,便为肉贩另作一篇文章上交。其后肉贩高中,塾师却开始后悔,担心肉贩再来混帐,于是吩咐下一科的考官,若见有人只在考卷上写了“猪肉”“猪肝”“猪粉肠”几字,便把卷子作废。岂料下科考官见考卷之后,想起前科同僚之嘱,心想这之中莫不是有什么玄机,自己也乐得卖个人情,于是便又另作一篇,让肉贩再次中举。后来肉贩上京赴考进士,沿途贪恋风光,不意竟迟到吃了闭门羹。目瞪口呆之际,一王爷经过,遗下一个灯笼。肉贩捡起灯笼,又溜达到试场门口,门卫一看是王爷家的灯笼,心想这人非同小可,赶忙迎进。肉贩把灯笼架於桌边,又是如此这般在考卷上写了七个大字,交卷。看到王府灯笼的考官忙战战兢兢地代作一篇呈上,肉贩又高中。后来有人问肉贩靠什么高中,肉贩答曰:“猪肉、猪肝、猪粉肠。”因此,后人便把用这三种材料熬的粥叫“及第粥”。

                            第三种说法则说清朝时,广东林召棠中状元回乡拜祖,他每天都喜欢用猪肝、猪腰和猪肚煮粥而食。有一天,一位退居广州的御史前来探访林召棠,刚巧林状元正在吃粥,便问他吃的是什么粥。林状元知道老御史盼望儿子能科场高中,因此指着那粥恭敬地回答:及第粥。御史吃过及第粥后,回到家里便命厨人依法炮制,精心熬制及第粥给儿子吃,他的儿子果然高中状元。老御史大喜过望,逢人便讲及第粥的好处。因此,及第粥便广为流传开来。

                            第四种说法比较接近生活实际。在猪肉行当和饮食行业中,广东人把猪的肠脏称之为“下水”,但在菜谱上不宜直书此诨号。为了提高“下水”的地位,美食家便给它一个雅号,名曰“及第”。其后,粥粉店也把猪内脏烹调的粥品,由“猪杂粥”易名为“及第粥”,又称“三元及第粥”。


                            [img]../images/fileType/jpg.gif[/img]此主题相关图片
                            [imga]../images/upload/2010/11/10/013032.jpg[/imga]
                            美华文学论坛感谢您的参与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25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
                            Page created in 0.0938 seconds with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