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华文学主页
在线情况
13
  • 头像
  • 级别
    • 职务区版主
    • 积分44920
    • 经验27353
    • 文章702
    • 注册2009-06-08

    读秋叶兄此文令人佩服,我的娘家在西和县,西和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乞巧文化之乡”,我小时候也是参加过乞巧的,一直想写点东西,没写出来哩,就读到了秋叶兄诗意盎然的好文章,勾起许多小时候的回忆呢。
    转帖一篇写我们西和乞巧文化的文章:


    西和乞巧节:中国民俗“活化石”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05日20:50  兰州晨报
      

    姑娘们迎接巧娘娘。 图片均为西和县委宣传部提供
     
     

    姑娘们在河边迎接水神。

      2006年12月,西和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乞巧文化之乡”,成为继岷县和临夏回族自治州被命名为“中国花儿之乡”之后,甘肃省第3个被命名的“中国民间文艺之乡”。 2008年6月14日,“西和乞巧节”入选“全国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

      “西和乞巧节可以称为中国古代乞巧风俗的‘活化石’。保留之完整,在全国绝无仅有。”

      7天8夜的仪式

      2010年7月23日,距离一年一度的“乞巧节”开始的日子不到两周了。

      早晨8时30分,23岁的赵妍把服装店收拾停当之后,坐在店门口的板凳上给在天水读书的妹妹发短信,商量着什么时候一起回村里“过节”。“我们老家没嫁人的女孩儿都要‘过节’,我给妹妹和自己买了两套新衣服,等她来了试试合不合身。”赵妍一边叠着衣服,一边开心地笑着。

      每年农历六月下旬,西和县城和周边村子里的女孩子就忙活起来了,赵妍就是其中之一。同村邻里未成家的姑娘们都凑在一起商量怎么过乞巧节。

      “一般是几个关系比较好的姐妹发起活动,同村未嫁姑娘组成‘一个场子’(俗称“乞巧场”)。”赵妍说。

      选定乞巧场后,姑娘们结伴利用闲暇时间在居住条件较好的姑娘家练唱《乞巧歌》。“歌曲多由年长的妇女来教,老歌要一代一代往下传,新歌以流行歌曲为主。”多年致力于西和乞巧民俗搜集保护的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杨克栋说。

      农历六月二十六到二十九这几天,姑娘们要从集镇纸货店迎请“巧娘娘”。“巧娘娘”请来坐在桌子上,必须用丝帕遮住脸,因为还没有到正式迎巧的时间。

      从清光绪年间开始,四代从事纸货铺生意的姬家是西和第一个把纸货店面开到临街马路上的商家。每年一到这个时候生意就“好得很”。“我们一家做的‘巧娘娘’就400多个,整个院子摆得满满的。”姬家纸货铺老板姬大牛扫视了一下眼前宽敞的院子,笑着说。

      六月二十九晚上,姑娘们穿戴盛装,列队整齐,挑上“巧娘娘”,端上香蜡纸品盘,在老年妇女的引导下来到河边举行迎巧仪式。

      在河边,主持者焚香点蜡,燃纸放炮,“巧娘娘”头儿跪迎接拜,其余姑娘则站在河边齐唱《迎巧歌》。“每年有个七月七,天上牛郎配织女,‘巧娘娘’莲花台,南天门你开开,把我‘巧娘娘’送出来,一片天两片天,我把‘巧娘娘’接下凡,‘巧娘娘’穿的缎子鞋,我打高山接你来,‘巧娘娘’穿的偏带鞋,我打河边接你来……”

      然后,揭去“巧娘娘”头上的丝帕,一路唱着歌将“巧娘娘”请进院。进院门要唱《进院歌》,进屋唱《坐巧歌》。再就是敬献茶果,唱《献茶歌》,乞巧活动正式拉开序幕。

      七月初一至初六,乞巧姑娘们要各自到场歌舞祝贺,交流歌曲舞蹈,联络同乡邻里之间的感情。到初七这一天,乞巧活动达到高潮。无论大庄小村的清泉边、水井旁都有乞巧的队伍在歌唱、舞蹈,无论男女老少都集中在这里看热闹。

      主持者焚香化纸,燃放鞭炮敬水神,姑娘们手拉手跳唱《迎水歌》。“迎水神迎水神,我把水神迎进门,今天本是七月七,放炮插香迎水神,女儿低下把头磕,石头边子水涟涟,把水提上两罐罐,提在我家照花瓣……”

      活动从晨曦中持续到正午。午后,邻近的山寺热闹又起,乞巧队伍到那里奉敬神灵,祈祷五谷丰登,百事顺意。

      下午,姑娘们凑份子“搭平伙”,吃一顿丰盛的晚宴。这顿宴会既叫“散伙饭”又称“连心饭”。宴会上,歌声中欢笑伴着泪水,因为来年不知又有哪位姑娘出嫁别村,不能参加这姑娘们最自由浪漫的乞巧活动。

      宴罢茶毕,姑娘们有的准备照花瓣活动,有的预备送巧仪式,也有的继续唱歌跳舞。照花瓣仪式更惹人,姑娘们早已将自己生的豆芽儿端到乞巧场里来了,供桌上摆满盛在小瓷罐里用红绳束起来的金黄金黄的豆芽,用无色瓷盆盛上早晨迎来的水,掐一苗豆芽丢在水面上,借烛光灯影看映在盆底的倒影,一个人照,其余人唱《照花瓣歌》:“豆芽儿细,豆芽儿弯,‘巧娘娘’给我开心眼,巧了给个笔砚,不巧了给个鞋垫儿,不求财,不求面,只求牛郎见一面”。

      照花瓣结束,已是星光满天的时辰,准备送巧娘娘返回天庭的时刻到了。姑娘们泪流满面,唱着跳着,主持者又开始设香案进行送神送巧仪礼。

      鞭炮初响,将“巧娘娘”连同莲花台一并挑上,唱着酸楚的《送巧歌》来到河边送“巧娘娘”过天河渡鹊桥上天与牛郎相会。“‘巧娘娘’莲花台,今年去了明年来,有心把你留一下,害怕上天时间大,野乔(喜鹊)哥哥你出来,把我‘巧娘娘’送过河,南天门快开开,让我‘巧娘娘’走进来……”

      鞭炮齐鸣,巧娘娘的身材在火中燃为灰烬,姑娘们的歌声哭声慢慢消逝,乞巧活动画上句号。

      “活化石”

      2010年7月23日下午5点,一场阵雨骤然而至。雨水哗哗地飘洒在空寂的山间。

      班车在狭窄陡峭的山路上缓慢蠕动,张月兰刚刚结束一天的培训,正从西峪乡王磨村赶回县城的家中。

      整个七月,是西和幼儿园园长张月兰的假期,然而她却一天也没有休息。刚回到家里后,她就拿出快翻烂的《乞巧歌》唱词温习起来,准备周末到另外一个乡上的培训点“给学生们上课”。

      作为西和乞巧文化唯一一位国家级传承人,张月兰忙得不可开交。“七月份要到周边的几个乡村里定点培养传承人,八月初还要马不停蹄地准备文化节的乞巧活动!”

      乞巧,是一个流传甚广,历史悠久的古老民俗,它源于汉文化中织女、牵牛、河汉三种天象。最早见于东汉崔■的《四民月令》。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中也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是古文献中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乞巧”是向神灵讨要智慧的意思,乞指乞讨,巧则指心灵手巧或有巧思妙想,其实质是说有智慧。

      “乞巧节”又称“巧娘娘节”,是指农历七月七日,独由女性欢度祈福的节日。未婚的年轻女性为尊崇令人敬仰的“巧娘娘”(织女),同时希望自己能像这位仙女一样心灵手巧,聪颖智慧,于是在牛郎织女七夕相会之日祈求织女赐予聪慧和灵巧。

      “乞巧节是一种集崇拜信仰、诗歌、音乐、舞蹈和工艺美术等多种艺术形式为一体的综合性节日民俗文化活动。”在西和当地从事乞巧文化搜集研究多年的杨克栋说。

      甘肃乃至全国各地都有这个习俗,而以陇南西和县的乞巧节最有特色。

      “国内其他地方的乞巧节多是七月初七当天举行,唯独西和县的从农历六月二十九至七月初七,整整7天8夜。西和县的乞巧风俗,可以称为中国古代乞巧风俗的‘活化石’。它是全国范围内保存最为完整,历史最为悠久的大型民间节日民俗活动之一。持续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参与人数之多、民俗程式保留之完整,在全国绝无仅有。”兰州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柯杨说。

      西和县于2006年12月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乞巧文化之乡”,成为继岷县和临夏回族自治州被命名为“中国花儿之乡”之后,甘肃省第3个被命名的“中国民间文艺之乡”。2008年6月14日,“西和乞巧节”入选“全国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

      “咱们西和的节日氛围相当浓厚,尤其是乞巧节来的时候!”县委宣传部蒲宁说。他正在紧张地准备西和第三届乞巧文化节的活动方案的资料。

      发源与变迁

      “秦文化发源于天水西南的汉水上游之地,西和的乞巧节民俗文化保存得如此完整,与其所在特殊地域文化不无关系。”西北师范大学教授赵逵夫说,“这里作为秦文化和周文化的交汇之处,文化的交融与碰撞更多一些,它是星辰崇拜和祖先崇拜的结合,得以保存至今。”

      赵逵夫认为,乞巧文化渊源于古老的秦文化,是周秦文化的结晶。西和乞巧风俗盛行的原因在于首先它是一种群体模糊记忆,而群体记忆是由习俗传承而来的,牛郎织女传说是西(西和)礼(礼县)深厚文化内涵的体现。乞巧是从自然崇拜走向超自然信仰的历史转折,原始人对星的崇拜是乞巧文化产生的深远根源;西和乞巧文化意味着宗教乃至国家宗教的世俗化;西和乞巧文化反映了一种原始思维的遗留,是“神灵物”的三位一体;乞巧文化的发展演变对古代妇女地位的确立有重要意义。

      “我一直反对将它称为‘中国的情人节’!乞巧节是与爱情无关的。”柯杨说,“乞巧的本意是女孩子祈求织女赐予自己在针线、茶饭、刺绣上拥有灵巧的手艺,更有才能;后来,在诗文和戏曲等各种艺术形式中,牛郎织女的传说被浓墨重彩地渲染,演变成了‘凄苦的爱情悲剧’。与牛郎织女爱情的关联,是乞巧文化的一种丰富和拓展,但并不是它最初的含义。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就没有情人节,这是对星辰和祖先崇拜的乞巧节民俗文化的淡化,喧宾夺主地强调了爱情元素,不能为了潮流而生搬硬套西方的节日。”

      “一些村子里的老乡就认‘巧娘娘’,对什么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根本不清楚。”蒲宁说。

      据介绍,过去,西和的富家女孩13岁前不让出门,只有乞巧节这几天,所有未出嫁的适龄女孩都聚在一起祈福,这是姑娘们最自由的时候。现在,很多女孩子念书、打工,留在西和本地的很少了,即便留在本地的也受流行文化的熏陶而对乞巧民俗不感兴趣。

      “乞巧民俗的文化生态环境变了!”杨克栋说,“现在的乞巧节与以前的‘大相径庭’。现在,乞巧节的时候乞巧点虽然有很多,但没有原汁原味地展现整个过程的,女娃娃连啥时候点香、放炮都不知道哩。”

      “传承人断代是个严峻的问题。”张月兰思忖了一会,有些忧虑地说。

      “中华民族的节日民俗建立在农耕文化发展之上,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这些扎根农业的文化节日都面临着淡化甚至消失的命运,所以要保护传承下去。要把节日的变化与社会的转型联系起来看,现在政府出面,有利于乞巧节文化的保存和发展,发展旅游产业也无可厚非。”柯杨说。

      保护与传承

      “当时,西和县上报了10分钟的项目介绍视频、文字申报书。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从作用、意义、完整性、艺术和历史价值等几个方面进行评判,西和乞巧节一路绿灯,很顺利就通过了。”时任甘肃省非物质文化评审专家组评审之一的柯杨说。

      这也为西和县后来成功评选为“中国乞巧文化之乡”和西和乞巧节入选第二批全国非遗名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来得相当快!其他申报项目都要三四年的流程才能批复,西和乞巧节不到两年时间就完成了。”杨克栋说。

      而之前,在申报西和乞巧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过程中,杨克栋和张月兰做了很多艰巨的工作。

      杨克栋从2003年开始搜集整理乞巧民俗文化的资料,用文字将它保存下来。这些年他跑遍了西和11个乡和礼县的8个乡,拜访各个乡上的“乞巧头儿”。

      “现在,乡村里熟稔传统乞巧民俗的人要么过世,要么年事已高,即便自己心里明白也说不清楚。传承人断代的问题真的让人相当担心,唱传统乞巧歌的也少了,乞巧歌以前都是口口相传的。”杨克栋说,“我只能靠自己,尽力、尽快将它用文字记录下来,影像的保存现在还没有人来做。”

      “做了这么多乞巧传承的工作,我也没计较过一分钱的报酬!”张月兰将原本只有擦肩、十字步和点跳等几个单调动作的乞巧舞改编后下到各个乡村去定点教学,这些琐碎细致的工作,都是她自愿来完成的。“能为乞巧文化的传播做点实事,我心里也很高兴,觉得很值得。”

      张月兰在周边乡村培训传承人的时候,一些当地年迈的老者来看热闹还给她提意见,建议她把一些生活场景加进去,比如大主材、鸳鸯戏水、取水等过程的生活化动作。“这些老者的建议更符合当地的乡土气息,更民间,更有活力,对我之后的编舞教学有很大的启发。”张月兰说。

      “乞巧节还没到濒危的地步!乞巧文化节作了一些包装,但还没太过分。虽然改变成了舞台表演的形式,服装统一,但是歌曲、唱词和流程还是传统的。对于西和和礼县一部分乡村的乞巧节民俗文化的整个‘文化空间’上的保护也非常重要。”柯杨说。

      西和人赵逵夫已经为当地乞巧文化的发扬几次“出谋划策”,这次他打算推广七巧板。“把‘七夕’文化的范围外延扩大,让更多的人了解它,让更多的人喜欢它,接受它,这样一个节日文化才能更加植根民间,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赵逵夫说。

      ■本报记者 郑志成
    如果你我相遇,珍惜那份缘!
    在线情况
    14
    • 头像
    • 级别
      • 职务区版主
      • 财富3
      • 积分174740
      • 经验100920
      • 文章2962
      • 注册2008-10-06
      读秋叶的《拜七夕》,看到的是一幅极美的画,好一个富有情趣又优美温情的节日啊。这是中国的古典文化、民间文化的精华。应该好好发扬发挥。这比日本人花道和茶道都更美丽,更丰富和富有艺术色彩。
      秋叶的记忆力实在是好,这里又是一个佐证。羡慕极了。
      美华文学论坛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15
      • 头像
      • 级别
        • 积分7090
        • 经验1471
        • 文章59
        • 注册2010-02-25
        看罢秋叶老师妙作,遗憾自己没有生在南国,好在细读之后如身临其境,仿佛身在其中,将自身想象成一南方妙龄女子,“点香焚烛,双手合十,祈神拜月”,这样的经历真是奇妙,值得长久回忆~~~
        美华文学论坛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16
        • 头像
        • 级别
          • 财富4
          • 积分382750
          • 经验39447
          • 文章5772
          • 注册2007-02-18
          ……………………………………………………隐藏内容…
          该用户发言已经被屏蔽[说明]
          …………………………………………………………………
          在线情况
          17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总版主
            • 财富6
            • 积分430470
            • 经验225261
            • 文章6326
            • 注册2007-04-12
            [QUOTE][b]下面引用由[u]红缨枪[/u]发表的内容:[/b]

            (2)硬要凑合一个“Chinese 情人节”的话,只能是“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有诗为证: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QUOTE]
            小红,我记错了,我和姐姐说起那粉盒,她说粉盒叫七日香,店铺应该叫“三凤”应该在纶璋绸缎附近。不知你和萧大叔有无印象?
            如硬要确立中国情人节,我也认同你的观点,元宵节作为中国情人节比较七月七更合适,除了你所提的古诗外,春天是发情的季节,所谓春色无边,春情无限,春节后的圆月节作为中国情人节合适。
            美华文学论坛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18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总版主
              • 财富6
              • 积分430470
              • 经验225261
              • 文章6326
              • 注册2007-04-12
              [QUOTE][b]下面引用由[u]  蕭振[/u]发表的内容:[/b]

              生动又富诗意的【拜七夕】, “七姐诞”,展现作者高度的驾驭语言的能力。

              “晚,十一点,夜静,暑去,弯月、星河灿灿,姑娘们齐齐躬身遙拜,抬望星空,想象牛郎织女银河爱拥,更祈天上仙女赐巧降幅。”
              ...[/QUOTE]
              萧振兄好记性!你所提,勾起我的回忆,欧阳山的《三家巷》是有一段七夕乞巧的描述,西关角鞋匠,欧家两千金欧苏,(生观音)欧桃拜七姐的描述,其中提及秧苗内中央处用小碟盖着,谷苗不长,可以点蜡烛,形成秧苗灯的。特别说一句,三家巷地点西门口,离我家并不远,所以我很熟悉,我家路口有间年代久远的“太和堂”中药铺,和书中所提“百和堂”名字相近,说不定就是小说原形。萧大叔可知“三凤”?上下九专卖香水,粉盒的?
              美华文学论坛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19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总版主
                • 财富6
                • 积分430470
                • 经验225261
                • 文章6326
                • 注册2007-04-12
                [QUOTE][b]下面引用由[u]冰云[/u]发表的内容:[/b]

                阅读美文后,才知道广东那边有个“七姐诞”节日。

                童话心写童话故事!得!精彩!

                喜欢读![/QUOTE]
                冰云,广州的民俗很多,七月初七女孩“拜七姐”后,马上就有个七月十四“烧衣节”拜灶君,祭鬼。想必上海也有类似民俗吧?《中日交流》杂志很需要中国民俗方面的文稿(有稿酬),有空可否写一篇?
                谢谢王芳定,野莓子,苏珊,翎翅,牡丹,红缨枪支持赏读。野莓子转贴的乞巧文章所描应是北方民俗了,有另一种品味。
                美华文学论坛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0
                • 头像
                • 级别
                  • 职务区版主
                  • 财富4
                  • 积分171593
                  • 经验102181
                  • 文章2873
                  • 注册2009-01-03
                  [QUOTE][b]下面引用由[u]风中秋叶[/u]发表的内容:[/b]

                  中国农历七月初七。俗称“七夕”,传说是牛郎织女隔着银河在鹊桥相会的日子,故广东人称“七姐诞”。中国民俗习惯,少女们要在月下穿针引线做秀红,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故也叫“乞巧”,据说唐宋时代最为盛行。唐代...[/QUOTE]


                  秋叶兄对“七夕”的介绍,让人就想当个牛郎。[em22]
                  人生南北如梦,但卧金山高处
                  在线情况
                  21
                  • 头像
                  • 级别
                    • 职务区版主
                    • 财富6
                    • 积分447770
                    • 经验69108
                    • 文章8085
                    • 注册2009-05-28
                    这样纯厚的民俗,真希望能保存下去⋯⋯谢秋叶兄给我们娓娓道来!
                    邓治
                    不可吃尽不可穿尽不可说尽
                    又要懂得又要做得又要耐得
                    ——山西乔家大院联
                    在线情况
                    22
                    • 头像
                    • 级别
                      • 职务区版主
                      • 财富6
                      • 积分447770
                      • 经验69108
                      • 文章8085
                      • 注册2009-05-28
                      在逝去的那些年代里,其实是有好些值得保留的东西的。厌烦了现代的快节奏,真想回到旧时的闲适中去。
                      邓治
                      不可吃尽不可穿尽不可说尽
                      又要懂得又要做得又要耐得
                      ——山西乔家大院联
                      在线情况
                      23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总版主
                        • 财富6
                        • 积分430470
                        • 经验225261
                        • 文章6326
                        • 注册2007-04-12
                        [QUOTE][b]下面引用由[u]心之初[/u]发表的内容:[/b]



                        秋叶兄对“七夕”的介绍,让人就想当个牛郎。[/QUOTE]

                        呵呵,心之初“想当个牛郎”之意其实是心有体会吧?当太太返回国内之时,也就是你当牛郎之日了。
                        美华文学论坛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4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总版主
                          • 财富6
                          • 积分430470
                          • 经验225261
                          • 文章6326
                          • 注册2007-04-12
                          [QUOTE][b]下面引用由[u]邓治[/u]发表的内容:[/b]

                          在逝去的那些年代里,其实是有好些值得保留的东西的。厌烦了现代的快节奏,真想回到旧时的闲适中去。[/QUOTE]
                          同感邓治兄,若不是文化大革命,“在逝去的那些年代里,其实是有好些值得保留的东西的。”那时生活虽然苦,人们的心灵比较纯净,对美丽的民俗有兴趣,完全没有“现代的快节奏”的压迫感,所以你“真想回到旧时的闲适中去”我完全理解。最近你的家乡东莞已经在吹“乞巧”风,想把该节办成东莞民俗节,不知邓兄知否?广州珠村的乞巧风,经报纸吹到行,气氛浓烈,已经吸引不少人前往观看,又有了商业风了,想必是政府和商家乐见的。
                          美华文学论坛感谢您的参与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25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
                          Page created in 0.2500 seconds with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