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华文学主页
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积分66000
    • 经验4782
    • 文章688
    • 注册2009-10-04
    [随笔 长 安 日 近 远
                           长 安 日 近 远

        晋明帝坐在元帝的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明帝曰:“你认为长安和太阳相比哪一个更远?”明帝说:“太阳远,没有人听说是从太阳那边来的,由此可以知道。”元帝觉得他的回答很奇妙。第二天,召集群臣,把这意思告诉群臣,并从新再问明帝。明帝却回答说:“太阳近。”元帝大为惊奇,面带怒色地说:“你怎么跟昨天的答案不一样?”明帝回答说:“抬头只能看见太阳,而看不见长安。”
        孔子碰到两个小孩在争论,孔子问他们争论什么。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山离人近,中午当顶时离人远。”那个小孩则认为太阳刚出离人远,当顶时离人近。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好比大伞,到了当顶时好比是小盘。这不是离人远的看起来小,离人近的看起来大吗?”那一个小孩又说:“太阳刚出冷冷冰冰的,到了当顶时,好比沸水,这不是离人近热,离人远的就觉得冷的么?”孔子漠然不知,不能解答小孩的对错。
        有人说,太阳从东方升起,西方落,是太阳在行走。另个人却反对,他认为不是太阳走,而是人在走,你没看见,今天中午的时候,太阳正在头顶上,当你随着太阳向西走,太阳永远都是在你的头上。
        从前一个郑国人叫缓的,是一个儒者。但是,他的子弟却在缓的父亲帮助之下,成为了墨家。墨儒两家发生激烈的争论,十年后,缓的自杀死了,他的父亲梦见他说:“让你儿子成为墨者的,是我。为什么你不到墓上看看,我已成了秋柏的果实。”当儒家以杀身成仁做不到的时候,就想通过子孙后代的嗣续以达到生命的不朽。可是,儒家的缓的儿子竟然成了自己的对头墨家,这就是儒家的悲哀。
        造物主让人们所得的报应,不是由于人为,而是由于天性。他之成为他,是由于自己的天性,人们却认自己很有能耐,和别人不同,看低了自己的父亲,这就像齐国人饮用井水的时候,不归功于地下的泉水,而认为是自己的英明。现在世界上有很多人像缓的人,他们自以为是。可有德的人却认为他们是不明智的。有智慧的人,他们无所作为,是因为他们知道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是按照自然规律来运行的。缺少智慧的人,有所作为,他们是不知道“天道”是统领一切的事情,而自以为很有本领,并想用自己的知识去驾驭事情。奉劝大家一句,用更多的时间去研究天道吧。如果你认识了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是由矛盾的法则来统领,你不就很容易地解答上述离奇的问题吗。长安日近远,元帝问得出奇,明帝答得明智。本来长安和太阳就没有远近的分别,要看你用什么来做标准来衡量,从什么的角度来看待。前者用长安为标准,当然是太阳远,后者用太阳为标准,当然是太阳近。同样,地球和太阳的距离是恒定的,以地球为标准,当然是太阳在走动,如果以太阳为标准,那就是地球(自转)在走动的了。自然现象是客观存在的,用矛盾的法则,就能通晓事物的本性和规律。
    黄竟生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级别
      • 职务区版主
      • 财富4
      • 积分171593
      • 经验102181
      • 文章2873
      • 注册2009-01-03
      寓意深阿。
      人生南北如梦,但卧金山高处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级别
        • 职务区版主
        • 财富3
        • 积分174740
        • 经验100920
        • 文章2962
        • 注册2008-10-06
        这几个故事很有意思。同样的一个问题,为什么会有几种答案,而且听上去都有道理?那是因为问题虽然是一个,但回答问题的立场和角度不同,答案就不一样。而最高层的认识,就是天道。这一点文章的作者回答得很好:“本来长安和太阳就没有远近的分别,要看你用什么来做标准来衡量,从什么的角度来看待。前者用长安为标准,当然是太阳远,后者用太阳为标准,当然是太阳近。同样,地球和太阳的距离是恒定的,以地球为标准,当然是太阳在走动,如果以太阳为标准,那就是地球(自转)在走动的了。自然现象是客观存在的,用矛盾的法则,就能通晓事物的本性和规律。”
        的缓的故事,对我来说有些含糊。的缓自己,到底是儒家还是墨家?不管如何,墨家出自于儒家的子弟,后来成了儒家的敌人。这点上看来,人的认识是变化和发展的。一代人和一代人都有不同的想法,甚至可能成为对立。这对儒家来说是可悲的,但对于社会思想的发展来说,又是无可避免的。
        世间有人长于思想,有长于行动。长于思想的人往往看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长于行动的人往往盲目。看到了规律往往就会减少蛮干,避免无用功。只做不想的人有时或也有所收获。总的来说,认识和行动应该协调起来才好。
        美华文学论坛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4
        • 头像
        • 级别
          • 积分66000
          • 经验4782
          • 文章688
          • 注册2009-10-04
              谢谢翎翅精辟的分析,切中了故事的要害。缓的的故事是出自于庄子《列御寇》。缓的哇哇地读书三年,变成了儒家。儒墨两家辩论,他的父亲帮助墨家。十年后,缓的自杀。他的父亲梦见他说:“让你儿子成为墨者的,是我。”造物者让人们所得的报应,不是由于人为,而是由于天性,他之所以成为他,是由于自己的天性。
              缓的是儒家,他的儿子却成为墨家。原因是他的天性所决定的。这就是庄子思想不足的一面。请君不要忘记,是因为有墨家的父亲帮助所致的。当然天性是重要的,但人为在一定的时候,也是重要的。在读书之时,能综合儒道两家的长处,来一个更高层次的人类和自然的统一,这就是杜甫所说的读书要破的道理。
          黄竟生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25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
          Page created in 0.2188 seconds with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