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乘公车之二——油炸和爆炸
廖康[/B]
“你们知道吗?”a先生问:“这个星期四学校有特别午餐,庆祝总统日,有烤鱼、熏鸡和炸火鸡。”他的消息最灵通,而且最喜欢和大家分享好消息。
“炸火鸡?” B太太好奇地问道:“整只的炸火鸡吗?我听说很好吃,但是很难做呢。”
“当然是整只的炸火鸡,” a先生很权威地宣称:“切开炸就跑味儿了。不过一定要彻底化冻才可以炸,不然会有危险的。有人就因为火鸡爆炸而烫伤了,还有人因此而造成火灾。”
“是吗?”
“可不是嘛!电视上都说了。”
“嗯,那我自己还是别炸了,”B太太按了按胖鼓鼓的肚子,也没有能按成P,她咬了咬牙说:“去学校餐厅吃一次吧。今年怎么这么开恩?”
“这不,几个节日都赶一块儿了。这个周末又是中国新年,又是情人节,又是总统日,那还不得好好庆祝一下?哎,对了,”a先生转过头来问我:“这中国新年是怎么回事?好像每年都不是同一个日子?下一年该轮到什么了?”
我简单地解释了一下。
“嗯,虎年好!” B太太庆幸道:“我孙女三月份出生,当个母老虎不错吧?”
她心里想的是电影《功夫熊猫》里那个小母虎的形象。我当然没有扫她的兴。
“咱们学校有这么多语言和文化,” a先生说:“要是每个月都庆祝一个节日就好了!你们国家有什么特殊的节日吗?”他问Q先生。
“我们的南斯拉夫,唉!”Q先生叹了口气:“一个国家变成七个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克罗地亚、马其顿、黑山、塞尔维亚、科索沃、斯洛文尼亚,有太多各自的风俗习惯了。再加上自治省,七零八落的。开始还庆祝呢,后来呀,哭都哭不过来。”
“你们说不同的语言吧?”我半问,半肯定道。
“说是四种语言、两种文字,可大家交流一点问题都没有。要说分歧嘛,主要还是宗教——天主教、东正教、伊斯兰教,总是闹矛盾。”
“也和米洛塞维奇搞大塞尔维亚主义有关吧?”我试探着问:“他強行取消科索沃的自治权,才引起内战不断。”
“是啊,民族不团结,支撑那个国家的柱子就倒了。几年前,你们也够玄的,台湾大选要是选上了搞独立的总统,你们也非打内战不可。我们有个电影《桥》,”Q先生咂了一口咖啡,从他那特大号的保温杯里把鼻子抽出来,又说:“要炸掉一座大桥,只需要找到关键的支柱,一小包炸药就能把桥给毁了。”
我愣了一下,脑细胞的开关接通了,“班比诺!”我兴奋地说:“他们去炸桥,那是工程师的宝贝,可是因为战争,非炸毁不可。那是个好电影,不比《桂河大桥》差(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
Q先生的眼睛放出光来:“哇,你也知道我们这部电影!”
“那当然,”我说:“还有《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那时候我年轻,看的几个好电影一辈子也忘不了。我还记得结尾的镜头,一个德国军官站在山坡上,指着萨拉热窝城对另一个德国军官说,‘这就是瓦尔特。’点题呀。一个民族能赢得他强大敌手的这么一句话,盖了!”
“嗯,那是电影里最精彩的一句台词。德文版就把这句的翻译用作标题Das Ist Walter。这电影颇有些可圈可点之处,但也不过如此。我不明白,它在中国怎么那么成功?”
“要说电影以外的原因嘛,”我告诉他:“你们国家那时候最开放,还和美国合作拍过Kelly’s Heroes,对,有Clint Eastwood一个角色。而中国正在搞文革,我们没有拍什么故事片,那年头我们有个顺口溜;
朝鲜电影又哭又笑,
越南电影开枪开炮,
罗马尼亚电影搂搂抱抱,
中国电影新闻简报。”
我信口译为:
Korean movies are laughter and tears;
Vietnamese movies are guns and spears;
Romanian movies hug and seduce;
And Chinese movies are news and news.
Q先生大笑起来。“相比之下,”我说:“还是南斯拉夫电影好看。演瓦尔特那个演员现在怎么样,还活着吗?”
“巴塔吗?”他答道:“还活着。七十多岁了,还活蹦乱跳的。前不久做过手术,好像是架桥,听说挺成功。”
“希望像他炸桥一样成功!”我们相视一笑。
今儿一天,我时不时就不由自主地吹起口哨,一位同事听出来,说是电影《桥》中“啊,朋友,再见!”那欢快的旋律。
2010年2月9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