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华文学主页
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财富3
    • 积分96690
    • 经验23442
    • 文章1578
    • 注册2008-07-10
    华彩篇章在老年
    这两天由江南领头,大家谈起了老年。以前总觉得这似乎离我们很远,但现在随着孩子的一天天长大,我们父母的垂垂老去,老年似乎也就近在咫尺了。可是我们这一代人能有我们父辈们的胸怀和境界吗?2009年,一批世纪老人都走了,王世襄,季羡林,钱学森,丁聪,梁羽生,任继愈,贝时璋……。有人说中国有大师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这也许是,可是没有大师,地球还不是会照常转动太阳还不是会照常升起吗?在没有了大师的日子里,我们还会被他们的故事打动吗?!

    华彩篇章在老年
     
    也许是因为他们和我的父母是同代人,也可能是因为他们和我的父母年龄相仿,我特别喜欢老人,听老人的故事,尤其喜欢听老人讲他们自己的故事。最近我看了一系列的老人访谈节目,有九十几岁的文怀沙,叶蔓,黄苗子,有八十几岁的金默玉,黄永玉,当然还有别的很多很多。他们的故事,他们的人生境界,常常让我感慨让我流连忘返。
     
    他们这一代人,像我的父母一样,经历了国内的战乱,世界大战,经历了改天换地的大革命,政权更替,经历了三反五反,反右,大跃进,直到文化革命。他们颠沛流离,他们风雨兼程;他们命运坎坷多舛,他们在天堂与地狱之间游走,他们承受人生的大苦大难,大起大落……。在唏嘘之余,我总会忍不住想他们为什么能这样坦荡,从容的像接受陌生人即来的卡片一样的接受命运给与他们的不平?而且到头来没有抱怨没有后悔没有仇恨,用一颗简单的心保持着自己简单的快乐,并且用他们的风烛残年画出如此华彩的篇章?
     
    比如男人文怀沙
    比如女人金默玉
     
    凤凰卫视文化大观园节目主持人王鲁湘在北京永安宾馆文先生的书房里进行了长达五十分钟的访谈。文先生果然如世人所说,银发童颜,仙风道骨。只见他目光炯炯,谈笑风生,说到高兴处还手舞足蹈,声情并茂。别说王鲁湘被带着兴奋不已,就连坐在电视机前的我都跟着激动。就是这样的一位老人,从十八岁开始在国立女子师范学校当教授一路走来,用他的脑,他的笔,在中国的文坛上处处留下了他的痕迹。他一生硕果累累,如果你有兴趣上网搜索,一分钟就会被打蒙。如果有人说某人著作等身,就已经叫人艳羡,但是文怀沙先生,光就是2004年,在他九十多岁的年纪出版的《隋唐文明》就是五十集,一集一百万字,共5000万字,更无须说其它了。而就是这样的人,谁又能想到他一生两次坐牢,尤其文化革命期间,他还曾经被判刑死缓,坐牢十年,只因为不喜欢某些人,或者说冒犯了某些人。到平反出狱的时候他是六十八岁,这对别人来说是已经过了退休的年龄,而对文怀沙来说,这是他的第二个十八岁。
     
    他在长期的学习思索创作的过程中早已在他的内心世界形成了一个常人无法企及的广阔丰富的世界,那是他永不枯竭的快乐源泉,它泽润了他的整个一生,使文先生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时候都拥有一份最简单的快乐。文怀沙先生一生爱生活爱女人,他风流倜谠浪漫洒脱,他言出行随纯真质朴,而且在他老年的时候悟出一个人生的正,清,和,的哲学理念。看着他津津有味的反复着他的信念:保持自己的正气,清气,和气,人将长寿,保持社会的正,清,和,世界会因此而更和谐美好,觉得他真是一位可敬可爱的老者。
     
    最后他说,我们每个人都是上苍请来做客的客人,人世走一遭,既然是来做客,就应该吃饱喝好,心满意足再离去。
     
    我们这些读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背着尼﹒奥斯特罗夫斯基斗争人生格言长大,然后又被理想抛弃的一代人,如何能进入这样的境界?!
     
    金默玉,爱新觉罗﹒显琦,一位本来我们这些平民百姓根本够不着边的皇族显贵女子,清朝肃亲王的女儿,却经历了我们平民百姓联想都想不到厄运和磨难。
     
    虽说金默玉一岁时,清朝就已经被推翻,但她的童年和少女时代还是在皇室的特权和威严中度过,甚至出于政治上的原因,她十三岁就被送到日本的皇家贵族学校学习一直到十九岁。解放的时候,她的家人,兄长全部离开大陆到香港,可是她执意留下了,拿着100块钱的全部遗产和九张需要她喂养的嘴。可是在那以前,她连自己都没养过。她的人生就这样开始了。
     
    俗话说,人只有享不到的福,没有吃不了的苦。金默玉凭借着自己的年轻和聪明,靠着给别人打毛衣,洗衣服,开饭馆支撑了她那庞大的家,哥哥留给她的六七个孩子和两个大人。这对她来说本来就已经就够难了,她以为自己已经是自食其力,不算是寄生虫了,能在这样一个新社会做一个普通人了。但厄运还是降到了她的头上。一九五六年,她被她的房东的女儿检举,说出了她是日本汉奸川岛芳子的妹妹。这样一九五八年她以反革命罪被判刑,加上后来的劳改,她的二十几年的生命就在牢狱中度过,直到一九七九年,六十一岁,她被病魔缠身,再也干不动活儿,才被允许回家。
     
    金默玉说,她一生只求过一次人,这个人就是邓小平。她从劳改农场回家后,没有工作没有收入,她不能再做体力劳动,但她有特长,她精通日语,她脑子还能用。她给邓小平写了信,只希望政府能给她一份工作。她笑着说,我和别人不一样,别人可以平反,可我没法改变和川岛芳子的血缘关系,没法平反。我的情况一般人没法处理,只有邓小平可以。她的判断一点没错。
     
    在鲁豫和她的对话中,听众和我一次又一次被她的幽默逗得哈哈大笑,她用她独特的身份独特的视角幽默着我们这些普通人。就这样在一阵阵的笑声中我们体味着她的苦难,她的无奈,她的坚韧,当然还有她的乐观。
     
    她,八十八岁的老人,一袭白衣,一双指尖修长指甲修剪优雅的手放在双腿上,平静的说:一个人在任何时候都要记住,把苦,悲哀,痛苦都嚼碎了自己吞下,说给别人听,别人也不能帮你。人在大难面前,谁也帮不了;把乐,好事,高兴,喜事分享给大家,一份快乐就变成很多份。与人分享快乐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她又说:人在不得已的时候,只能接受命运。但不要总是逆来顺受,如果自己能够做点什么,一定要和命运抗争,一味的接收是不能改变厄运的。
     
    这样的老人就是一本我们永远读不完的书,一遍遍的读,每一遍都会有不同的收获。
     
    [ 这个贴子最后由凛子在2/2/2010 7:25:42 AM编辑过 ]
    美华文学论坛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级别
      • 职务区版主
      • 财富4
      • 积分171593
      • 经验102181
      • 文章2873
      • 注册2009-01-03
      "把苦,悲哀,痛苦都嚼碎了自己吞下,说给别人听,别人也不能帮你。人在大难面前,谁也帮不了;把乐,好事,高兴,喜事分享给大家,一份快乐就变成很多份。与人分享快乐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这是我最赞赏的人生态度。

      谢谢。
      人生南北如梦,但卧金山高处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级别
        • 财富1
        • 积分84151
        • 经验22985
        • 文章1049
        • 注册2007-04-13
        激赏凛子美文。
        “人在不得已的时候,只能接受命运。但不要总是逆来顺受,如果自己能够做点什么,一定要和命运抗争,一味的接收是不能改变厄运的。”

        “这样的老人就是一本我们永远读不完的书,一遍遍的读,每一遍都会有不同的收获。”
         极为赞同。

        美华文学论坛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4
        • 头像
        • 级别
          • 职务区版主
          • 财富3
          • 积分174740
          • 经验100920
          • 文章2962
          • 注册2008-10-06
          读了这篇文章,被这两位老人的感动。
          文怀沙之才华,金默玉之经历,如山峰之高大,如河川般之丰富,让人仰望。我希望我的生命,也会有如此的丰富,耀眼。可惜命运没有给我这般的才华,这般丰富的人生经历。但“这样的老人就是一本我们永远读不完的书,一遍遍的读,每一遍都会有不同的收获。”
          美华文学论坛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5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总版主
            • 财富6
            • 积分430470
            • 经验225261
            • 文章6326
            • 注册2007-04-12
            这样的老人就是一本我们永远读不完的书,一遍遍的读,每一遍都会有不同的收获。
            我尊敬文怀沙先生,曾在《现代诗坛》写过一首五言藏头诗。不知冰云能否找到?
            美华文学论坛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6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总版主
              • 财富10
              • 积分503030
              • 经验250576
              • 文章10303
              • 注册2009-05-21
              秋叶君:找到了。

              感读怀沙   Post By:2009-2-16 0:48:07

               
              文清知燕叟,

              字正识怀沙。

              金石和诗画,

              癯然映大家。

              2-15-2009
               
              在诗词里长醉 在生活里长醒
              在线情况
              7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总版主
                • 财富10
                • 积分503030
                • 经验250576
                • 文章10303
                • 注册2009-05-21
                激赏凛子美文。
                “人在不得已的时候,只能接受命运。但不要总是逆来顺受,如果自己能够做点什么,一定要和命运抗争,一味的接收是不能改变厄运的。”

                “这样的老人就是一本我们永远读不完的书,一遍遍的读,每一遍都会有不同的收获。”
                 极为赞同。

                 

                 
                 
                在诗词里长醉 在生活里长醒
                在线情况
                8
                • 头像
                • 级别
                  • 财富3
                  • 积分96690
                  • 经验23442
                  • 文章1578
                  • 注册2008-07-10
                  最近在马未都的博客里看到他写的纪念王世襄的短文,非常的感人,并且受益匪浅。等我把它拿来贴在这里,也让我们这里的文友也分享一下马先生的思念之情。

                   马未都说:

                     今天是王世襄先生的追思会,会场肃穆。十天前王老仙逝,次日夜深人静时,我写了一篇缅怀王老文章,已发表在《三联生活周刊》上。今日与会,作为后辈人的思念,重新刊出,以飨读者。
                                                                                                
                                                                                      2009.12.8
                   
                                                           学者王世襄
                   
                      十一月二十八日,王世襄先生驾鹤西去,回归道山。虽知这一天早晚会来到,但看到朋友发来的短信噩耗,仍独自发呆,半天没愣过神来。
                      王世襄先生已九十五高龄,福建人,但说一口地道的北京话,走在街上就是一个北京老头。一直到前些年,老爷子走到哪儿都爱拎着一个自己编织的提篮,任谁也看不出他是大学者,完全一副老北京的派头。
                      王先生出身望族,父母两系皆为权门。前些年社会都很穷的时候,他嘴里常常冒出让我听着都瞠目结舌的事情,他说早年他读燕京大学(今北大)的时候,由于离家远,家里在学校旁为他租了个大院子,有中西厨子伺候,想吃中餐吃中餐,想吃西餐吃西餐。就这样,他还不好好读书,尽干养狗捉獾放鹰逮猫(兔子)之事了。所以他特瞧不起当时满街流行骑摩托车的小年轻,一见街上风驰电掣呼啸而过的摩托就说,这比骑马架鹰可土多了。
                      我和王先生认识是因为明式家具。那时王先生还住在北京东城区芳嘉园胡同一座深宅大院内,可惜此院今已不存,拆光盖了高楼。要不然可以建个名人故居,让喜欢明式家具的人有个凭吊之处,看看大家当年的生活状态。
                      那座大院是王家的祖产,可以隐约看出王家当年的风光。我第一次踏进王家大院时是一个晚上,深一脚浅一脚的,摸黑如同盲人。王先生住在内院尽东头的两间,其它房间均已被外人所占,自己住的这两间,房矮屋深,还有些潮湿阴冷。王先生披着一件棉袄,笑容可掬,让我坐在他那些名贵的明式家具上。我那时年轻,刚刚着迷古家具,没个深浅,这摸摸那弄弄的,也不知王先生心里是否烦。
                      今天已入藏上海博物馆那批王先生收藏的著名明式家具,每天都有数以千计的人参观欣赏,殊不知当年这些宝贝在王先生家的窘状。一腿三牙的黄花梨方桌用于切菜揉面,王先生在上面为自己也为客人曾做过多少次菜,没人可知。我清晰记得王先生为我们炒菜起锅时的情形,叮当作响,菜未入口就涎水横溢。王先生是美食家,名符其实,不仅会吃还会亲自下厨,并能撰文评比美食的优劣。最逗的是有一次,一家美国大公司在王府饭店宴请王先生,他老人家自己在家先炒一菜,装入广口罐头瓶内,拎着去赴宴,并一路上对我说,王府饭店的厨子不行,让他们尝尝我的手艺。那天在餐桌上,当王先生将自己肉丝菠菜装入盘中,满桌嘉宾鼓掌,啧啧称赞。我觉得客人只是出于礼貌,尤其美国人本来就爱赞美人,但王先生却认真地说,刚出锅时比这还好,这会儿塌秧了。
                      每次和王先生吃饭都能听王先生关于吃的掌故,大多边吃边听边丢了,没记住几个。就是在乡下,吃农民做的饭食,王先生依然说好吃,实在不好吃时要上几份作料,自己调制一下,顿时香气扑鼻。有一年陪王先生去山西闲逛,说闲逛还是有点儿目的,那时山西刚刚开始刮骨董之风,当地并没人收藏,来的都是远道的和尚。山西人有贸易传统,当地农村许多人都以此为生,四处搜罗,就地变钱。我记得在平遥的一个村里,过一个小河一样的干沟,我到跟前都犹豫了一下,王先生健步如飞,45度陡坡一下一上,让小于王先生40多岁的我汗颜不已。
                      那次,在一个农民家中,我拽了一下王先生的衣角,示意王先生看炕头上那本被农民翻得脏兮兮的大书——《明式家具珍赏》。王先生无动于衷,两眼直勾勾地看着一对乌木南官帽椅,悄悄和我口语:“少见!”奇怪的是那家主人一老一少,老头儿卧床不起,干咳不停,问他话没一句礼貌回答;少妇忙于做饭,刷锅点火,让屋内狼烟四起。我们只好悻悻离去。出了门我安慰王先生说:“您那本书是全村最贵的书。”王先生却说:“这对乌木椅早看见就可入书。”
                      我想,那家农民至死也不会知明式家具泰斗王世襄先生曾光临过他家,他们更想象不到他们赖以生存倒腾骨董的煌煌巨著的作者竟是一个貌不惊人的老者,还如此和蔼得没啥脾气。
                      说王先生没脾气是他的脾气不显山水,王先生其实挺拧的。我们去的那个村叫后郭,家家户户都以倒腾骨董为生,不必敲门,推门就是客人。记得有一家大门紧闭,犬吠如雷,王先生非要进去看看。我说不行,实际上一怕咬了王先生二怕咬了我自己,可王先生从小养狗惯了,丁点儿不怕,非要进门瞅瞅,拉都拉不住。他对我说,过去有坐狗的,就不怕这类瞎叫的狗。我当时还纳闷什么叫“坐狗的”,后来才知道就是偷狗为生的人。
                      王先生满嘴里净是土词,北京土话按说我也知道不少,但他老人家的土话都是土话加行话,多少有点儿行业黑话的意思。提笼架鸟,养个鸣虫什么百姓的乐儿,正是他最大的乐儿。我有一次去王先生家里,正值冬天,天黑风紧,屋中虽有炉火,仍得棉衣棉裤的。看得出来,王先生见下一代人很亲,尤其能聊点儿嘎杂子事的,他都喜欢。聊着聊着忽听见他屋中有蟋蟀串鸣,透着一股野趣的亲切。循声望去,炉边一窝两排穿着棉衣的葫芦,煞为有趣。虽已夜深人静,王先生依旧兴致勃勃将所养鸣虫一一展示,这叫油壶鲁,那是蛐蛐,叫起来高低尖团,睡觉不寂寞。完全一副孩童模样。
                      这时的王先生已是七十多岁的高龄了,我那时还不足三十岁,按旧时辈份,大我四十岁以上可以按祖父论辈份了,因此不论我多能熬夜,一看亥时已过,便起身告退,王先生有时还意犹未尽,多有挽留。
                      历史翻篇儿太快,回忆起来都是二十多年前的事情了。当时由于酷爱古家具,结识了王先生,但见面聊的净是家长里短的平常事,聊专业都是一句半句的,全靠心领神会。那些日子,王先生给我的感觉是文物伤着他了,少说为佳。一进他家门的墙上贴着他亲笔写的告示,按上级指示,不给来人鉴定,免开尊口云云。我每次坐定都仔细心里念一遍,顺便欣赏他老人家的书法。
                      王先生的字写得很好,功底很深。我带过几个朋友求过他的字,他都欣然提笔,但我却没好意思要,原因是求字显得生分。王先生的大作《明式家具研究》出版后,我求王先生帮我提字留念,王先生提笔写下:未都先生有道雅鉴。行文亲切,毫无学者的架子,我当时惶恐之极,今日睹之,心中仍感慨无限。
                      我早年与王先生熟,从未想过能拥有他的藏品。他的许多藏品我都在他家不只一次地欣赏过。记得犀皮漆这一专业术语就是听他老人家讲的。王先生有一个明代犀皮漆圆盒,他每次拿出让我看时都是一副爱不释手的样子,当时我连摸的勇气都没有。王先生告诉我,这个圆盒收入到《中国古代漆器》、《中国美术全集》等著作中了,非常难得一见,一副炫耀的表情。2003年,王世襄先生的藏品《俪松居长物》专拍,我恭敬地将其收藏,至今在观复博物馆展出,算是有个对王先生的怀念。
                      睹物思人。王世襄先生已经作古,留给大众的是他等身的著作和他散落在博物馆和私人手中的藏品。我再一次感到在文物面前,我们都是匆匆过客,只能拥有一段美好的时光。宝物总是聚聚散散的,古人说过:水浮万物,玉石留止。水就是时间,我们算是漂浮其上的万物;玉石那就是文物了,有着人类不具备的沉稳,有着人类羡慕的光泽。
                                                                                                  2009.11.29.夜
                   
                  [B][/B]
                  美华文学论坛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9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总版主
                    • 财富10
                    • 积分503030
                    • 经验250576
                    • 文章10303
                    • 注册2009-05-21
                    敬仰王老先生!
                    在诗词里长醉 在生活里长醒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25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
                    Page created in 0.2500 seconds with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