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董桥随笔中说到了王世襄, 董先生文笔幽雅, 不在话下, 王先生的涵养, 学问更是令人肃然, 至于他爱的苦难, 就更令人感叹了, 节录其中精彩的共赏:
王老的心事 董桥
王世襄先生是个知足的人也是个不快乐的人。他的知足和不快乐我都见过。几十年前王老在香港外国记者俱乐部演讲明式家具和明清竹刻艺术,国语英语夹杂发言,微微尴尬的表情中朦胧的眼神和微笑的嘴角流露内心舒适的满足:「中国当代有几位竹刻家造诣真是不输明清竹人!」
俪松居长物志《自珍集》扉页背面登了一把扫帚,王老太太写说明说,文革中她与王世襄分别分派到静海团泊洼和咸宁甘棠乡两处干校;相距逾千里。一天,王世襄用小邮件寄来这把扫帚,说是拿灶余竹根和霜后枯草编制而成,「藉以自况」,老太太于是倍加珍惜,什袭而藏:「其意与此集有相通处,故不妨于扉页后见之」。这样一对圆满的夫妻,这样一册至善的图鉴,竟然用了自珍的敝帚做书名,那是王世襄的谦虚和忍让,更是王世襄的不甘和不屈。他说他的藏品有些是舅父、母亲所作书画,有些是师友赐赠的翰墨文物,有些掇拾于摊肆,有些访寻于旧家,人舍我取,微不足道,说不上重器剧迹,合该是敝帚自珍。
老先生接着说敝帚可以喻物,也可以喻人:一九四五年日寇投降,他奔走调查,收回被劫夺的文物图书两三千件,故宫博物院等机构派员接收保管:「不意一九四九年八月自美归来,竟被视同敝帚长达三十年。至于三反寃狱,故宫除名,五七扣帽,不仅敝帚之不如而直弃同敝屣矣」!王世襄说他没有自杀,没有「自绝于人民」,反而与夫人相濡以沫,坚守自珍,规矩做事,堂正做人,埋头从事对国家对人民有益的工作:「自信行之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当可得到世人公正、正确之理解与承认。惟立志如此,却难如人愿,而一再遭受打击、摧残与阻挠」。卑微蚁民王世襄就这样的xxxx不断欺凌下抱着肺痨抱着希望一件一件做完他的研究,一本一本写出他的著述,到八十岁左目失明还在更新他的学问补写他的心得。记得有一回在九龙一家旅馆的房间里,王老说,三反牢狱里感染的肺病一九六九年复发,医生要他卧床休养,军宣队勒令他下咸宁干校,劳动的时候他看到畦边菜花倒地而不死,满心感动,写了一首五言绝诗:「风雨摧园蔬,根出茎半死。昂首犹作花,誓结半硕子!」
我发现王老跟朱家溍在一起心情格外舒畅,话也多了。他称朱先生「季黄」,朱先生称他「畅安」,也许是四十年代一起在故宫古物馆共事时期就叫惯了。这样的老民国旧人物我在台湾在南洋拜识过不少,都像王世襄朱家溍那么乡土,那么仁厚,那么用功,一旦改朝换代进入一九四九年的新天地,他们的旧梦难免破碎,心绪难免萧瑟,遭遇难免悲惨。
故宫除名是王世襄一生最放不下的心事。那天在我家说起案头文玩的雅气俗气,王老举了许多故宫藏品做例子,顺道回忆早年他和朱家溍在古物馆布置匏器陈列室的情景,王老太太悄悄扯开话题拿起金西崖刻的竹臂搁说:「梅花刻得最可爱,你看,一朵一朵意态不一样!」王老从她手上接过臂搁端详片刻,眉头一皱,脸上的春光一下子蒙上寒冬雪前的阴霾,久久不说一句话。晚饭桌上我们说起当今竹刻家周汉生的圆雕,范遥青的留青,说起王老给这几位后进的鼓励和提携,他淡淡回了一句:「天份难得,不可冷落他们!」又过了许多年,王老几次在信札上在电话里跟我说起他新近发现的几位竹人,京南雄县的农民朱小华,三河县政府档案室的薄云天:「都刻得很好,肯用功!」丁亥重阳他托徐展堂先生给我带来薄云天刻的蝉竹臂搁,便笺上说「亦对薄君一种鼓励也」。名山事业几经磨耗,心志老矣,心事不老,总想着芸芸后辈的壮怀都有个安顿,那是王世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