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华文学主页
在线情况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总版主
    • 财富6
    • 积分430470
    • 经验225261
    • 文章6326
    • 注册2007-04-12
    除了理想和爱,我们还剩下什么?
                                                                               ——解析冷慰怀诗歌内核的生命特质
       
                                                                           李少咏
       
        一
       
        人是在时间和空间的磨盘碾压下辗转挣扎的生物,无论你做出多么艰苦卓绝的努力,都不能拒绝时间,也无法逃离空间。帕斯卡尔关于人是脆弱的芦苇之论断,大概就源于此。而另一方面,也正是这种有限的生活境遇与无限的欲望,或者梦幻之间的永远的矛盾、冲突与妥协,构成了人之为人的最根本特质,人就在这种有限与无限之间的夹缝中,用自己的精神创造为自己赢得了立身的根本。因此,越是在社会动荡不安的时刻,人类越应对社会与人的本质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只有首先具备了这种清醒的认识,我们的精神创造才能够真正成为丰富生活、提升人性品质的行动。
        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德国思想家阿多诺,在《美学理论》一书中指出:“艺术作品的精神是其增值或盈余……精神将艺术作品(物中之物)转化为某种不仅仅是物质性的东西,同时仅凭藉保持其物性的方式,使艺术作品成为精神产品。……精神不只是灌注艺术作品以生气的呼吸,能够唤醒作为显现现象的艺术作品,而且也是艺术作品藉此取得客观化的内在力量。”因此,“如果不显现出精神,或者说没有精神,艺术作品也就不复存在。”
        基于这样的理解和认识,我在阅读冷慰怀的诗歌作品,和行将出版的诗集《除了爱我一无所有》的时候,才从那些散射着灼热激情与冷沉的人性光辉的诗句中,看见了一个在前定了的无奈的历史境遇中艰辛跋涉、踽踽独行的背影。他瘦弱的身躯徘徊在历史的旷野之中,一边往来奔走一边嘶声呼叫。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中国文学尤其是中国诗歌实现了一次也许是蓄谋已久的精神大裂变,接近不惑之年的冷慰怀,就在那时候因缘际会走进了威武雄壮的诗歌创作队伍的世纪行列。但他并不可能知道,从此,他便将自己缚在了一个处于天堂与地狱的临界点上,缚在了光荣与梦想偕行、快乐与痛楚并生的命运轨道上。而被他引来作为新出版诗集题名的“除了爱我一无所有”,既是他二十多年诗歌创作历程的现实写照,更是他内心世界不断在痛苦中挣扎前行的精神写照。这一命题,也为一个在灵魂深处激烈维护自我精神价值的诗人,勾勒出一幅比较准确的自画像。
       
        二
       
        亮出浑身棱角/踩着闪电霹雳/辞别大堰河温存的臂弯/匆匆走进了历史风雨/为撕碎阴霾/将意志锻打成一副利齿/为托举航标/让躯体矗立成一块礁石……
        ——《炼魂者——致艾青先生》
        说不清为什么,在我的意念中,冷慰怀这首清清楚楚标明写给艾青老人的《炼魂者》,就像是贴在他自己脸上的一枚无法抹去的思想标签。
        有着这样一份标签的,绝不仅仅是冷慰怀一个人。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处于历史剧烈大转型的时代,现代化的社会经济在其高歌猛进迅速发展的同时,也时时展示出这个时代所特有的荒谬与悖论之处:人与人各自为政互为他者,信息泛滥同时又更加绝对的缺乏真正的灵魂与灵魂之间的交流,不断地建构出一个个乌托邦又不断地亲手把它们送进无底的大海或者虚幻的峡谷。上帝死了而我们还在呼吸,只是从肉体到精神都被囚禁于一个狭窄的铁笼子里了。
        我们当然不甘心让自己的生命在无所事事中消弭于无形,不甘心让自己的灵魂在一个轻浮的时代里成为随波逐流的浮萍,更不甘心让那种深入骨髓的孤独与冷漠永远宰制着我们的身心和灵魂。于是,我们炼出一副铜浇铁铸的灵魂,以灵魂的力量对抗那种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无所不在的孤独与冷漠。
        正是经历了这样一种灵魂淬炼的过程并且始终让自己的灵魂处于淬炼过程当中,冷慰怀的自画像才显得那样深沉而冷峻:
        用煤的语言同世界对话/骨髓埋藏炽热/血管流淌锋利/句句鲜红字字凝重//半生沉默/只为期待火种/一旦被燃烧唤醒/必将大放光明//黑的夜/孕育漫天朝霞/黑的瞳仁/拥抱亮丽风景
        ——《黑》
        在许多情况下,一些人类最优秀分子的深刻的思想,往往采取片面的姿态呈现出来,冷慰怀的这首小诗显然也是这一精神理念的一个鲜明例证。咣当!咣当!咣当!黑的炭红的火燃烧的热血,在看似杂乱无章的编排下,隐隐透射出重金属般浑朴敦厚灵魂的鸣响。三节诗句,意涵上层层递进,恰如血脉流淌的无规矩而有规律,清冷而炽热——炽热而节制——节制而以清冷映照更深度的炽热。这一切相互交织在一起,现出诗人感情世界微妙变化的某种奇特的光影与色泽。读着这样的诗句,诗人的理想和爱,恍惚中有如融进了夏夜凉风吹拂下的鸣蛙荷塘,以温馨柔润却又不可抗拒的力量,一点一点浸入你的思绪,染亮你的灵魂,还有你周围的整个世界。
       
        三
       
        诗歌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仍然会是人类心灵的回声。纵观整个人类诗歌发展史,诗人们在创作过程中无论采用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反映生活,都会或多或少在作品中注入自己的心灵思索,从而使作品既具有精神的凝重,又拥有生命的活力。因此,有关诗人是人类灵魂探求者的说法是很有见地的。冷慰怀在他的一首小诗《远方的呼唤》中,令人信服地为我们印证了这一点。
        一个声音从天外传来/多么熟悉又多么陌生/千年等待只为心弦震颤/那无形的手指优雅而动情//张开裙裾如张开聆听的巨耳/呢喃缠绵已铺作漫天流云/我们用生命倾听彼此的呼唤/让温馨和陶醉定格成永恒
        ——《远方的呼唤》
        这首小诗最为引人瞩目的特点,是其在用心灵体察生活和用笔墨铺展生命画卷时候的飘逸超群的生命激情。这种源自诗人灵魂深处漫漶而来的生命激情是人类最高贵的理想主义精神的艺术性外化,无形无质却又无处不在,如深蕴于我们生命内部的神秘遗传基因一样,无时无刻不在左右着我们的思维与行为方式。
        华莱士•斯蒂文斯被誉为继叶芝和艾略特之后最富于想象力的诗人,他在创作过程中“像天使飞翔在想象之中,但他并没有脱离感性的世界,读者可以通过他心灵的视野俯视大地”。正是诗歌中体现出来的这种卓而不群的想象力,使得斯蒂文斯成为诗歌史上一个永远不老的常青树。冷慰怀不是斯蒂文斯,然而就与人类母亲——山川、河流、大地之间的源于灵魂深处的亲近来说,他们却有着极其相似的一些方面。斯蒂文斯说“我是大地必须的天使/通过我的视野,你们可以重新看见大地”,而冷慰怀说,“千年等待只为心弦震颤/那无形的手指优雅而动情/张开裙裾如张开聆听的巨耳……我们用生命倾听彼此的呼唤/让温馨和陶醉定格成永恒”如果说读斯蒂文斯,是在一片美丽的晨曦中呼吸来自宇宙神秘之境的天使手中鲜花的芬芳,那么我们深入冷慰怀的诗歌,则会像那个在梦中漫游奇境的名叫爱丽丝的小姑娘刚从梦境中苏醒一样,于朦胧沉醉中再一次让心中的美丽缓缓在眼前飘过。
       
        四
       
        对于我们的生命来说,重要的不在于岁月的长短抑或空间的阔狭,而在于是否发掘出了内在的、与精神或者灵魂相关的深度。优秀诗人的天职,是将人类源于个体精神和灵魂的内在质地发掘并展现出来。只要人类还需要在生存意识中体验纯粹的时间本质,就只有借助诗歌,让诗歌帮助我们更深地切入人类精神的本源,将我们带往人类精神与灵魂的深处,使失去家园的人类精神在新的信念的询唤下,在灵与肉的主体性升华中,重获救赎,直达彼岸,进入那个曾经千万遍出现在我们梦境中的绝美世界。
        曾经有人问一位犹太教的拉比:“为什么从前的人能听到上帝的声音,而现在的人听不到了?”拉比回答说:“因为现在再也没有人能把腰弯得那么低了。”
        那位拉比是对的。他口中的上帝的声音,我想其实就是我们自己的精神或者灵魂的声音。这种声音,应该体现为人类对于超出自我生存之上的某种生命意义的追求。而这种追求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采取儿童甚或婴儿的姿态,深深植根于大地或匍匐于生活母亲胸前,虔诚地倾听生命和泥土声音的姿态。在当今中国诗坛上,这是一种日渐稀少因而也越来越值得珍视的姿态。冷慰怀下面这首《回到童年》,正是这种姿态的形象展现:
        我想回到童年/走在窄窄田埂/蒲公英像一把把小伞/你站在对面的山坡上/羊角辫翘得高高//我回到了童年/一把弹弓闯下大祸/当我被家人痛骂/只有你一言不发/眼里盈满泪光
        ——《回到童年》
        时间始终在流逝,我们终会老去,爱人终会离去,无论是自己抑或别人,每一次的分别都是痛苦的开始,每一次相聚都是幸福的到来,而每一次梦想,则是对于流逝与分离的最温馨甜蜜的修补或置换。从这首仿佛由梦幻与回忆分泌出来的质朴纯净的小诗中,我们聆听到了一丝似有若无的天籁般的声音,不知不觉间就感动得一塌糊涂。
        阅读、聆听着这天籁般清纯明丽而又略带忧伤的诗句,我恍惚忘记了今夕何夕,只觉得自己的思绪正随着那美妙旋律的流淌而悠然起伏跳荡。细腻的感情,柔美的音符,还有眼里盈满的泪光!就在这样一个美丽至极的世界中,我看见了时间,在静谧中悄然流逝的时间!那么,就让我们的心安静下来,听听那来自天籁之国的美妙乐音吧——那慢慢游移着的梦幻,梦幻中渐行渐远时滋生的理想与缤纷的花瓣儿,就是上帝送给我们最美丽的礼物,惟一的礼物!
       
                                                                        2008年12月25日晚21点16分于洛阳师范学院


      (作者系洛阳师范学院教授 文学博士)
       
    美华文学论坛感谢您的参与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25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
    Page created in 0.2188 seconds with 8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