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前赤壁赋”,看苏轼人生
竟生
贺 新 郎
水接天光远,御凌空,泛舟赤壁,遨游羽化。横槊浩歌舻千里,毁尽东风一霎。叹夏口,茫然嗟讶。麋鹿鱼虾匏樽酒,寄须臾沧海无牵挂。藏万物,自融洽。
不思将昔珍今雅。已无炊,随缘适物,荔枝萧洒。嫠尾断除还自我,指月通津诗察。寻乐识,坐寒骚答。天地何曾留一息,盖无穷幻变同周甲。揽目寓,共兴狎。
在水接天光,白鹭横江的赤壁,苏轼和朋友们,泛舟一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他们俊游赤壁,羽化登仙。 此地是曹孟德雄姿英发,横槊赋诗,不可一世的地方。但也是曹操败于周郎,孔明的一霎东风的地方。望着茫茫的夏口,不可一世的英雄们,现在在那里呢?不觉使 人产生惆怅。苏轼他们,驾一叶轻舟,鱼樵于江渚之上,他们侣鱼虾,友麋鹿,举匏樽,相敬属。他们把自己看作是一只在天地之间的蜉蝣,个人的生命就像是沧海 中的一粟。他们感慨人生之须臾,羡慕长江之无穷。他们完全把自己融通于大自然,他们和天地共舞。 如何在现实生命中,把握内在本性的终极合一,也就是说,如何把握人生的成败,盛衰和得失。苏轼认为,世事万端,皆不足介意,他不想将来,不想过去,他只重 视现在的认识。他知道,现实生命里的“一朝风月”,有令人生畏的“炎凉”。但是,就在这“炎凉”里,只要耐心理会,也可以寻找到“乐”的一面。虽然家里穷 到揭不开锅,但苏轼还可以随缘识物,调整自我。已经被谪居南荒的惠州,还有日啖荔枝三百棵的情怀。苏轼能在苦难莅临之前,就能体会到炎夏里的好处和寒冬中 的奇妙。这就是苏轼触目成春的通达。禅宗里,有嫠牛爱尾的故事,说的是,那头穿越窗棂的水牛,它的头角和四蹄都通过了,就是那尾巴过不去,是因为这尾巴眷恋人生,萦挂着尘世。作为人世间的苏子,他没有,也不可能大彻大悟地悟觉涅槃,这样,他只有一刀切断尾巴,还我本来面目。一个人要从人我,有无,利害,贫 富,好恶等表象的“二元世界”里超脱出来,那只能采取那种绝对的直接方式——与世界合二为一,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荣辱不惊,得失若一。对于禅宗来说,万物、 实体一切都是现成的,内在外在化的统一是早就明确的,余下的就是何时的机缘,将境界体现出来而已。禅宗们的顿悟是无意中的有意,其探索过程是在无意之间, 其结果是在意料之中。如无名尼的悟道诗,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她走遍世界,到处求禅,可看到了桃花,她才顿 悟禅意中内外合一。禅人们的追求是千姿百态,极富个性,但结局却是单调划一。 诗家苏轼的内外统一是通过艺术创造来实现。他孜孜不倦地去发现这合一。诗家苏轼的合一,是有意中的无意,诗人们,常常刻意地追求,希望从广漠的人生社会和 万里江山中寻找天人合一,其追求过程是有意的,其结果是意想不到的。诗家们的追求是单调刻毒的,但结局却是千姿百态,意象纷纷的,所以苏轼的诗词也是五彩 缤纷的。 从变的角度来看,天地没有一刻是停止过的。从不变的角度来看,你我万物都是无穷尽的。虽然“逝者如斯“,但流水并没有失去;月亮缺了又圆,圆了又缺,月亮 始终没有丢了什么。宇宙的一切是长久的,你我和宇宙的一切都是万古不朽的。人生的物欲,对这外在的东西,不要去执着,是因为物各有主。不是自己的,不要去 强求,是因为你本来就是一无所有。只有江上的清风,山间的明月,才是你我所共享的无穷的宝藏啊! 读了苏轼的“前赤壁赋”,眼前为之一亮,同时,思想深处也得到了净化,它给人们的心灵以巨大的慰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