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人郑板桥有一句举世皆知的名言:“难得糊涂”。谶语般地费解,是为“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众人会意各有不同。有人说他超脱,有人说他嘲讽,有人说他消极。我琢磨着,这跟“大智若愚”的意思相仿。清醒警悟,看清世故人情,着实不易。进一步做到对荣辱得失,大事小节不惊不见,不为世事左右,浑然如糊涂者,更加不易。本来聪明之人,能做到糊涂状态,实际上是更高意义上的聪明,是一种否定之否定的境界,一种智慧的境界。
可惜有人正相反,本来糊涂、却硬要扮聪明——由糊涂转入聪明。
常见到有的人,似乎天生就比别人聪明,夸夸其谈,生拍人家看不出他们很聪明。他们喜欢出语惊人,喜欢抬杠,似乎永远跟你意见相左。仔细听下去,上一句的逻辑,往往跟下一句的逻辑冲突,今天的话,往往跟昨天的话相反。嘴里说的是东,做的是西。一边不容忍普通的缺点,一边却赞美更突出的谬误。往往把道听途说,标新立异的东西拿来大加宣扬,带着一种宣扬真理的热情。事实上,这种人往往是没有一个完整的世界观和处事原则的。他们对真理没有丝毫的热情和兴趣,有的只是虚荣和自我欣赏。他们对世界知之甚少,往往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知其表不知其里,只知其结果不知其原因。这种人,糊涂在先,聪明在后。由糊涂转入聪明,貌似聪明,实则糊涂而已。
多年前我遇到一个女生,当时也是和我一样的留学生。据说她父亲就是国内某某名人,写理论文章的高手(文革时期的理论文章)。她口齿伶俐,谈锋甚健。中国的一切她都看不起,话里话外全都是讽刺中国人,特别是对周围的留学生。另一面,又无条件地赞美西方的生活和西方人。她的高谈阔论总是随意性的、跳跃性的、杂乱无章的,自相矛盾处很多。也许出于留学生活的苦闷,但不停的讽刺和谩骂成了她发泄的方式。她把我当成了倾诉的对象和演说的听众,没事时就找我侃,还打马拉松电话给我。刚开始时我还客气地应对,但心里不胜其烦。后来我想出了一个办法,只做支吾之声,却不发一言。直到她意识到自己其实没有听众,就不再向我倒垃圾。而很快又跟我的另一个朋友走到一起,抓到了另一个听众和追随者。
我们需要朋友。因为如此,少不了对周围人的不同观点予以包容。还有一个经常来往的朋友,刚开始给人一个很有见地的印象,后来发现她信口开河的时候居多。她说话经常自相矛盾,喜欢发议论,又从来不听取别人意见。最近一件事让我有些懊恼。
那天我们四个平时要好的朋友,坐在我家聊天。我偶然谈到抗战八年,到最后战败的日本人也没有对中国进行战争赔款,而忙着打内战的政府也不跟他们争。这个朋友马上抢过话题,于是就有了这样一段争执。
她说:不是中国不争,是人家日本人有很强硬的理由。日本人提出十二条不陪的理由。有些历史内幕我们不知道,当时是东北军把他们请来的。
我说:这我还是第一次听说。难道卢沟桥我们请他们进来的?当时不是还抵抗了吗?只是日本人太凶猛,我们节节败退。难道我们请他们来杀我们中国人了吗?南京大屠杀杀了三十万。
她说:这都是历史,是过去的事了。我们要把它放下,现在还不是要跟人家做朋友。
我说:因为是历史,就可以不提了吗?这才多少年,我们能忘了吗?
她说:那是过去的历史,你总放在嘴边。一边说日本人如何如何,一边还不是要买人家的车,还不是百分之百地接受人家?
我说:这是两回事嘛,买他生产的车就是百分之百地接受他吗?难道我们不应该分析历史,分析一个民族的性格吗?中国很难和日本做真正的朋友。
她说:本来世界上就没有真正的朋友。
我说:朋友和朋友是不一样的。
她说:我丈夫也说什么恨日本人,让女儿不理日本人。我说不要这么幼稚。那些都是历史,是过去的事了。我就喜欢他们。
我说:(哑口无言,半晌)人家喜欢你吗?
当初她告诉我说,她是国内一个名牌大学历史系毕业的,我还高兴自己认识了一个学历史的人。但几乎没有听她谈过历史。原来她是这样学历史的,我感到泄气。
2009-11-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