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 言
劉荒田
孔夫子說:「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前一句,大概指的是,對能推心置腹的人,不說體己話,於是失去朋友。放到現代社會,似乎越是陌生的越是能「與之言」,如果你光顧過酒吧,星期五晚間,和萍水相逢的恰能說最隱秘的話題,原因有二,一,無利害關係;二,不怕外傳,損及自己。彼此連姓也不曉得,只稱普通不過的名,什麼大衛、約翰,更不必說地址和職業了。越是熟人越不敢亂說,長舌男女的人生樂趣,全在把你對於某友人的評論作過加工,再告訴某友人,讓他恨你一輩子。所以,謹慎的人,寧願「失人」。 第二句卻十分地實用。你和人說話,至少考慮兩方面,再決定該不該說:一,對方聽了感受如何;二,說出來,對問題的解決有沒有幫助。王鼎鈞在一文中稱,向兒子進了監獄的父母誇耀自家兒子在哈佛如何,是殘忍的精神虐待。我以為,如果承認「誰人背後無人說,誰人背後不說人」,乃是人的天性,一如虛榮是人的天性(虛榮是直接自己加砝碼,貶損別人是減掉另一方的砝碼,結果是相同的。)那麼,有關第三者的壞話,是否要讓第三者知道,前提是:是否讓人家心裡不好過。譬如,你對第三者說:「××說你的腳太粗,腰像水桶,難看。」第三者對××的仇恨是被你成功地煽動起來了,挑撥離間的目的是達到了。至於第三者方面,免不了自慚,漸漸地對你也生出不滿。 此外是說病,病誰都會生,生病時鬱悒難免,苦悶難免,急於找人傾訴,乃人情之常。不過,你細說貴恙之初,最好看看對方的反应,如果不時掉過臉去打呵欠,頻頻看天或者手表,你最好打住。即使對方表示出足夠的耐心,那也是出於禮貌,或者同情心,對於你津津有味地渲染的病,人家並非醫生,不能提供任何藥方,但心情被你所描繪的人生陰暗攪壞了。那麼,談病,誰是適宜的對象呢?首選是同病者,不但相憐,而且能切磋病情,交流心得;其次是心理醫生,他領報酬,就是為了聽你的牢騷,然後作開解;最後是親人,義務所繫,他們不能不聽。至於朋友,最好談共同感興趣的話題,哪怕你正生著驚天動地的病。 總的說來,所謂「不可與言」,第一條原則該是:既成之事實,如果誰也無力改變的話,就不要說三道四。不要譏評已成交的房子,不要指摘別人的生理缺陷,不要批評孩子的長相,不要罵開著的花。失言和失人,是「世故」這枚硬幣的兩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