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碑帖并举
当改革开放的大潮奔涌向前之际,不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随着国门的洞开,西风的渐进,外国的各种文艺思潮贴着五花八门的标签登陆中国,华夏的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向来引领潮流的北京,自然首当其冲,处在风口浪尖之上。一批先锋派书家应运而生,向传统的书法艺术发起了挑战,一种故弄玄虚、张牙舞爪、荒诞不经、俗浅骇怪的书法作品,进入了人们的视野。而类似江湖杂耍的“倒书、反书、左右两手正反书、画书、脚书”,引为时髦,被称为“现代书法艺术”。
此时,正国的楷书虽然已经初具规模,但无非是临摹古人、重复前辈而已。如何脱胎换骨、推陈出新是他面临的首要课题。
是离经叛道,标新立异,追风赶潮?还是遵循传统,继承发展,锐意创新?这是他必须考虑的问题。在这股风潮面前,正国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他认为书法艺术必须追随时代,与时俱进。书法艺术必须创新,不断发展,但应该是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脱离传统,创新就是一句空话。由此,他把既崇传统、又融时代,作为自己的创作原则;把作品定位在“雅格”之中,丰富和强化自己的个性化语言,作为自己的追求。
正国把目光投向了碑版。那历经风雨剥蚀的断碣残碑所袒露的浩然之气,四射魅力,使他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
在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道路上,经历了帖学和碑学两大阶段。自魏晋到隋唐,再到宋、元、明,及至前清,历朝历代的书家均崇尚法帖,尤以“二王”和颜柳欧赵的经典法帖作为审美标准和审美理论。到了清朝中期,随着古代碑版的大量出土,碑学由此而兴,由刘庸和邓石如首开碑学先河,到咸丰以后碑学尤为兴盛,蔚然成风。先后有包世臣、康有为、何绍基、赵之谦、吴昌硕等大师名家完成了变革创新,其影响深远,绵延至今。
碑学之所以风生水起,备受人们青睐,在相当程度上是经济发展的需要。帖学的楷书虽然秀丽典雅,但像小家碧玉,不够大气,阴柔有余,阳刚不足。由碑学衍化而来的字,则大气磅礴,仪态万千,刚劲苍勃,古拙沉雄,用以题写亭台馆阁、茶楼酒肆、名胜古迹、商家牌匾,慑人眼目,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清末民初京城许多著名商家的牌匾,几乎都从碑学而来。现代碑学有大成者,首推一代风流郭沫若,其题写的“故宫博物院”、“荣宝斋”、“鸿宾楼”等匾额享誉京华,名动华夏。当代书家中当推李铎先生,其题写的“北海公园”、“朝阳剧场”、“蓝岛大厦”,以及为许多名胜古迹题写的牌匾,堪称经典。
今人学字,或崇尚帖学,或崇尚碑学。 对正国而言,他既喜欢帖学的阴柔之美,和谐之美,又喜欢碑学的阳刚之美,崇高之美。正国认为,帖学和碑学都是华夏文化的宝贵遗产,各有千秋,各有风采,各有魅力,各领风骚。两者同宗,水乳交融,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所以既不能抑碑扬帖,也不能抑帖扬碑,而应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广集博采,兼收并蓄。
在拜师李铎之前,正国一直走的是帖学之路。《黄自元间架结构摘要92法》、《黄自元临九成宫醴泉铭》是帖学的经典范本,它犹如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使正国获益匪浅,奠定了坚实的楷书基础。但另一方面又给他带来了“后患无穷”。这是因为《黄自元间架结构摘要92法》,法度极为森严,严到不能越雷池半步,其产生的负面效应就是刻板呆滞。
学习了十几年的《92法》,使正国形成了一种“惯性”和“定势”,严重地禁锢了思想,捆绑了手脚。很长一段时间,正国深陷于这种“惯性”和“定势”而不能自拔。
按照李铎老师“临立变创”的学字四字诀,正国在“变”字上苦下功夫。然而“有心栽花花不发”,刻意求变,却是效果甚微。写来写去,又回到帖学的老路。这使正国认识到,必须摆脱黄自元的影响。师法传统,走出传统,才能跳出框框,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天地。
刘熙载云:凡书笔画要坚而浑,体势要奇而稳,章法要变而贯。
一句“变而贯”,使正国豁然开朗:以碑入楷,碑帖并举。
于是他在保持原有的“楷风”基础上,把碑体植入楷书。他广泛研读各种碑版,拓本,利用节假日穿梭于北京的名胜古迹、旅游景点、大街小巷,观摩各种牌匾、楹联、匾额、题词。有时看到一副好联,一块好匾,一块好碑,他就坐下来,一边观赏,一边用手指头在膝盖上反复临摹,直到熟记在心。晚上回来,再用毛笔反复临摹练习。
有量的积累才会有质的突破。
正国不断地从前人的法帖和碑刻中吸取营养,他吸收了颜真卿的方严正大,柳公权的骨力遒劲,欧阳询的气势森严,卫夫人的方笔凝重,王羲之的势巧形密。南碑的遒劲苍勃,北碑的气象雄浑。他的字逐渐形成方笔切入,中锋运笔,使转圆润,转承跌宕,提按清晰,顿挫分明,侧露兼具,八面出锋的楷书风貌。
两年以后,正国的父亲来到北京探亲,看到他的字惊叫起来:伢子,你的字跟以前不一样了,好像比原来写的要活多了?
父亲虽然不谙书法,但他看出了正国的字跟以前已经截然不同。 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这一句话提醒了正国,他拿出以前的作品对照比较,可不是,自己的字变了,也就是说他在不知不觉中跳出了框框。这大概就是水到渠成吧。
时下的书家众多,但是碑帖两栖的书家不多。 正国是名副其实的碑帖两栖书家。既能书写蝇头小楷,又能驾驭升斗大字。今天我们观赏他的书法作品,既有鲜明的书卷气,又有浓郁的金石味。
他书写的《岳阳楼记》、《桃花源记》、唐诗宋词,以及用寸楷书写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等作品,是帖学的经典产物,清朗奇趣,萧散静雅,含蓄凝练,飘逸秀美,气韵流畅,精能古雅。
而高耸在哈尔滨银行大楼上的“哈尔滨银行”五个擘窠大字,以及他个人书展上展示的每个字两米见方的“厚德载物”四个擘窠大字,则是他师法碑学的经典作品,气象森严,雄浑庄重,崩崖截铁,卧鼎悬冰。皇皇庙堂之气,令观者无不啧啧称赞。
[em39][em39][em39][em39][em39][em39][em39][em39][em39][em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