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华文学主页
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财富2
    • 积分187210
    • 经验38775
    • 文章1071
    • 注册2005-05-27
    [随笔](投稿)美術隨筆四章
    美術隨筆四章

    (美術隨筆)

    齊鳳池

                        欣賞希施金的油畫《在公園裏》

    2006年的春天,我在中國美術館觀看了俄羅斯藝術三百年畫展。在展出的一百一十幅作品中,我最喜歡的就是希施金的風景油畫。他那幅《在公園裏》,不論是色調、光線、構圖以及選景的角度都令我心醉。畫家筆下的樹林、小河、綠草是那麼的清新、恬靜、愜意而富有詩意。我在欣賞《在公園裏》的時候,心想,畫家的筆上好象沾上了靈氣和仙氣。他筆下的自然風景,好象不是人間的,像是在天堂裏。

    從北京回來,我的腦海裏一直抹不去希施金那幅仙境般的畫面。然而,當我佇立在九寨溝天鵝海的岸邊時,我的腦海又浮現出希施金《在公園裏》的意境了。不過,看了天鵝海在和《在公園裏》那幅畫一比,希施金的畫就顯得蒼白而遜色了。有人說風景如畫,這種說法我不贊成。對九寨溝來說,再好的畫也比不上九寨溝的風景。因為九寨溝的風景比畫更逼真,更優美,更有靈氣和仙氣。因此,我說《在公園裏》是天鵝海的翻版或是臨摹品一點也不過分。我這樣說沒有要貶低畫家的意思。我只是看了天鵝海想到了希施金的畫。好象它們之間有某種內在的聯繫。



    天鵝海蜿蜒在茂密的原始森林中,一條碧綠彎曲的林間小河在樹的腳下不動聲色地緩慢地流動著。兩岸高大的千年松樹蓊綠蓊綠的,河邊的水草是淡黃的,一層淺綠一層黃,河中的花樹,葉子綠得冒光,花紅的耀眼。這種天造的人間仙境是任何畫家無法臨摹的。



    我記得畫家林風眠說過:“西方藝術是摹倣自然為中心,結果傾于寫真一面,而東方藝術是以描寫想像為主,結果傾于寫意一面。”根據畫家的說法,希施金的《在公園裏》似乎有摹倣天鵝海的成分。這是我的想像。然而,從現實審美的角度說,水準再高的畫家面對天鵝海的景致都是無法著色潤筆的。因為上帝為人類造化的天鵝海美景,只能用來觀賞,不能臨摹。所以說《在公園裏》絕對不是臨摹的天鵝海。

    然而,在天鵝海我感到唯一不足的是,我沒有看到一隻天鵝在海裏戲水,也沒看到一隻白天鵝從海中起飛。但是我卻看到了天空有一朵朵潔白的雲在天空飄,好象有點象白天鵝的模樣。




    戈雅的《賣水的少女》



    愛爾蘭流行音樂家恩雅,聆聽她的《樹的回憶》和《牧羊人之月》,使我對現代西方音樂有了點認識。這種借助於電子樂聲的音樂,使得音樂變得更神秘曠遠。聆聽這種音樂可以把天堂拉到地上,再把音樂回歸到神聖的位置。恩雅的音樂就有這種神氣的魅力。聽恩雅,歌詞並不重要,歌詞再美妙,在音樂中也會慢慢淡去。因為音樂不屬於歌詞.

    恩雅說:“音樂本來不屬於歌詞,它只屬於旋律。”
    恩雅的音樂不屬於古典,但她的音樂把古典與現代像西方油畫的色彩過度,使兩者很和諧很細膩地連接在一起。

    用心靈去聽恩雅的音樂,使人仿佛站在愛爾蘭寂靜的海邊,面對微微海風,面對海浪滾滾,水霧的瀰漫,清澈的濕潤,讓人感到海風的私語,親切而綿長。

    聽恩雅的音樂,最好一個人坐在書房,泡上一杯龍井或滿上一杯紅葡萄酒,在柔和的燈光下,細細品味,那種滋味,那種感覺,仿佛真有步入音樂天堂的感覺。

    我認識戈雅是從一幅《賣水的少女》油畫開始的。
    西方美術史學家認為:“近代歐洲的繪畫是從戈雅開始的。”從思想和藝術兩個方面看,戈雅都稱得上“先驅者。”他是一位愛國者,反對封建制度,同情勞動人民。在藝術上創造出自己獨特風格。

    戈雅這位西班牙宮廷畫家,他的生活不僅豐富多彩,他的軼事奇聞,也成了人們喜歡爭論和探討的話題。
     

    他的兩幅技巧非常精彩的畫,一幅《裸體的馬哈》和一幅《穿衣的馬哈》,這兩個姿態和面容完全相同的少婦,就是戈雅心目中的情人,阿爾巴女公爵。



    至於畫上的少婦是不是阿爾巴女公爵,這個話題我不去研究由史學家們去考證。
    但戈雅的“躺在席上的一個裸體女人”確被帶到宗教裁判所質詢。在封建思想統治下的西班牙,象《裸體的馬哈》這樣一幅女人裸體像是禁止的。戈雅畫此畫就是向封建統治的挑戰。戈雅的大半生是在西班牙宮廷度過的。他擔任查理四世的“首席宮廷畫師”,他與封建勢力的衝突是激烈的,在他的大部分作品中尖銳的表現出來。當然,也或多或少受外部的影響。法國著名作家伏爾泰,美學家狄德羅,早在數十年前就對天主教的專制腐朽展開了猛烈的抨擊。在歐洲美術史上戈雅是敢於用自己的作品向宗教專制挑戰的最突出的一位畫家。有人否認戈雅是受到了法國啟蒙主義和理性主義的影響,不管是受伏爾泰,盧梭,狄德羅等人影響,還是受封建專制的擠壓,戈雅是以一個藝術家的眼睛來審視這個世界的,而不是以哲學家的抽象思辨闡釋這個腐朽的封建專制社會的。

    戈雅在創作銅版畫《狂想曲》時,在宮廷裏多年,足不出畫室。在一場重病之後,戈雅失去了聽覺。他象貝多芬一樣,在孤獨寂靜的痛苦中創作他的《狂想曲》。這是一組惡夢式的幻想性的作品。
    “一個醜陋而衰志的貴婦人對鏡梳粧打扮,搔頭弄姿……”
    “一個受審的婦女裸著上身,綁著雙手,被士兵押著遊街……”
    “一個人俯桌沉睡,背後有許多怪鳥飛舞……”

    《狂想曲》剛剛陳列出去,立刻受到了宗教裁判所的干預和禁止。因為《狂想曲》的內容反映了人民的痛苦和災難,所以遭到了禁止。畫被禁止了,但畫家的創作是禁止不了的。戈雅是一位創造性的油畫大師。一八零八年五月法國侵略到了馬德里,在西班牙人民慘遭殺害的時候,年邁的戈雅憤怒了。他帶學生到街上尋找死去的熟人。憤怒痛苦在戈雅的心理積蓄了六年。終於,在法軍撤走後,他創作了《五月二日馬德里巷戰》和《五月三日槍殺》。

    畫家不僅親身經歷了戰爭的殘酷,而且用滿懷的憤怒激情創作了“生活的寫真。” 《五月三日槍殺》就是控訴侵略者的殘暴,反映被壓迫民族反抗精神的大作。



    戈雅的晚年畫的那幅《賣水的少女》,是他所有油畫中最細膩最動人的一幅。這個懷抱瓦罐,衣衫破舊的少女,以其純樸無華和青春生命力,壓倒了戈雅《裸體的馬哈》和《穿衣的馬哈》。


    戈雅在八十二歲時又畫了一幅《擠奶的少女》有人稱是《賣水的少女》的姐妹篇。可惜這幅畫,我至今還沒看到。

    音樂和繪畫是相互滲透的,恩雅的音樂有一種虛幻空靈的畫面感覺,聽恩雅仿佛就在仙境之中。而欣賞戈雅的油畫仿佛在音樂中進入畫面的神聖。

    恩雅與戈雅相差了幾百年,但神聖的藝術又把他們緊密地聯繫在一起了。
    聆聽恩雅是品嘗精神的美酒,欣賞戈雅是咀嚼生活的大餐。



     波濤與《孟特芳丹的回憶》
                                     
                           
               
    青年油畫家波濤送我的那幅柯羅的《孟特芳丹的回憶》臨摩畫,一直挂在我的書房。我每次寫作前,都要看上一會,直到思緒進入畫面。

    《孟特芳丹的回憶》以前我沒看過。最近,在一本美術雜誌上看到了這幅畫。同時還看到了《林妖之舞》、《杜艾的鐘樓》。我把雜誌拿到家裏,將柯羅的《孟特芳丹的回憶》與波濤的臨摩畫對比。我發現波濤的筆上的功夫真不一般,他那雙拿焊槍的手,能臨得如此逼真,說明他對色彩和繪畫語言的敏感度是極強的。在大體上看不出波濤臨的與大師的原作有多大的區別。只感覺波濤在色調的過度上略有痕跡。他臨的《孟特芳丹的回憶》和懷斯的《克利斯蒂娜的世界》在北京的一家豪華別墅陳列著,我不知那些有錢人是什麼看波濤水準的。


    《孟特芳丹的回憶》畫面象張開巨手的大樹,雄壯的枝幹好象在舞動;陽光從枝葉透過來,光線迷離;明凈的湖水和遠方的景物,象隔在一層紗幕後面,使人感到意境深邃而清幽;這種朦朧的效果給人以幻想的感覺。左邊是一位穿紅裙的婦女和兩個孩子正採摘樹上的蘑菇。她們艷麗的服裝和輕曼的姿態,仿佛仙境裏的人生活再現。《孟特芳丹的回憶》的意境,很象中國山水畫的風格,黑色中含綠或含棕,銀灰中帶黃或帶藍,跟中國寫意水墨畫是一樣的味道。
       

    我記得柯羅說:“藝術中的美就是我們從大自然感受到的美,我唯一的愛人是大自然,我終生對他忠貞不二。”
         

    柯羅象他所說的那樣,他把大自然當做唯一的愛人,他終生未婚。在他七十九歲臨終彌留之際,嘴裏還在默默地念叨:“我衷心地希望,在天堂裏也有繪畫。”
       

    柯羅是一位把生命的全部都奉獻在繪畫事業上的世界級大師。並形成了自己的“柯羅風格”。柯羅的作品偏重於幽靜溫柔的境界。他獨創了一種在未幹的油彩底上描繪物象的新技巧,就象中國的寫意山水畫,在宣紙上運用筆墨一樣,使物形的邊線和遠景融合在一起,產生一種詩意的朦朧美。
       

    波濤的作品受柯羅的影響最深,有專家評論他的畫說:波濤的技法有柯羅的痕跡,選材喜歡意境深邃的畫面,跟柯羅也很相似,色調一般不用大紅大綠,儘量讓色調厚重一些。這話好象給波濤的定位高了。其實波濤的水準應該高出專家的定位。
       

    波濤的身世是坎坷的,三歲時隨母親改嫁,一直到結婚,始終在繼父冷淡的目光中小心而膽怯地成長。在這种家境的壓抑下,使他過早地走向了成熟。他的老師曾一針見血地指責他不安心學畫:“第三節課挽著高二的女生腰,到晚自習又挽著初三女生的脖子”。波濤的氣質和繪畫的天才,不只誘惑了這兩個女生,就連外校的女生都偷偷地給他寫情書。
       
    老師說的是直白了點,波濤知道是老師是沒有惡意的,老師是恨鐵不成鋼。
       

    波濤結婚後,母親又離異了。他和母親,妻子,女兒過著平靜而清貧的日子。他按時上班,工作兢兢業業,用每月千元的工資養活著四口人的生活。為了使家裏的日子過得滋潤點,讓多次經歷婚姻坎坷的母親臉上出現笑容,他把精力用在了繪畫事業上。他手頭有了點積蓄,就購買畫框,畫布,畫色。晚上吃了飯就沉浸在畫室裏,一直到畫到淩晨一兩點,睡不上三四個小時就又趕六點的班車去了。就這樣匆匆忙忙十幾年,使波濤顯得蒼老了。他的頭髮,鬍鬚留得很長,衣服又邋遢又前衛。挺好的牛仔裝非抹上點油畫色,好端端的褲腿非得整出個窟窿。內行人說這叫乞丐服,文化休閒裝,我始終覺得他另類,他邊緣,他怪異。
       
    但波濤的心地是善良的,人品是高貴的。他有許多地方象柯羅。對貧困的學生,朋友,他慷慨幫助,雖然錢物不多,但更能體現出他的人格。

    雙休日他出去畫廣告牌子或刷墻體,沒活時他就到美術培訓班指導高考復課生,他手把手地教,分文不取。在學生心目中的形像是高大。
       

    在他的指導下有幾個學生,考上了中央美院,西安美院和浙江美院。當美院的老師問他們的指導老師是誰時,學生們說,我們的指導老師就是一位煤礦的電氣焊工。

    其實,當焊工又有什麼,白石老人當年還是個木匠呢,有很多大師都說,功夫在詩外。波濤的功夫也在畫外。他畫裏的顏色,光線,亮點,畫面的意境都來自弧光裏的幻象和他對生命,事業,愛情,繪畫所產生的強烈火花。


    賞析米勒的《拾穗》和《晚鐘》                                                       
        我的書房裏挂著朋友臨摹的《拾穗》,每次端詳我都能看出點新的東西。《拾穗》描寫的是農村最普通的情景:秋天的田野看上去一望無際,麥收後的土地上,有三個農婦正彎著身子細心地拾取遺落的麥穗。在她們身後是堆得像小山似的麥垛,這似乎和她們毫不相關。我雖然看不清這三個農婦的相貌及臉部的表情,但她們的身姿卻彰顯出古典雕刻一般莊重的美。三個農婦的動作,雖然角度的不同,但動作的連接好像是一個農婦拾穗動作的分解圖。那個扎紅色頭巾的農婦正快速的拾著麥穗,另一隻手握著麥穗的袋子裏那一大束,看得出她已經撿了一會了,袋子裏已經有了收穫;還有那個扎蘭頭巾的婦女已經被不斷重復的一上一下彎腰動作累壞了,她顯得疲憊不堪,將左手撐在腰後,來支撐身體的力量;畫右邊的那個婦女,側臉半彎著腰,手裏捏著一束麥子,正仔細巡視已經拾過一遍的麥地,看是否有漏撿的麥穗。三個農婦如此地往復地勞動,是為了全家的溫飽,她們懷著對每粒糧食的感情,耐心而不辭辛苦地拾著麥穗。我想她們可能是祖孫三代,或是母親和兩個女兒,或是兩個媳婦和婆婆。總之,三個婦女給我的聯想太多了。這說明米勒的畫空間很大了,給讀者的想像空間更大。


    拾穗》是米勒最重要的代表作,這是一幅十分真實、親切、美麗而又給人以豐富聯想的農村勞動生活的圖畫。從這幅畫上我看出畫家米勒對勞動人民甘苦的深刻理解,似乎理解了白居易的“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的意義。

    米勒的其他作品內容通俗易懂,簡明單純,但又絕不是平庸淺薄,而是寓意深長,發人深思的。米勒是十九世紀法國現實主義大師,他的大量的以農民題材為主的油畫、素描、版畫,給了我深刻的啟示和感悟。

    米勒是地地道道的農民的兒子,他出生在諾曼底的一個農民家庭,青年時代種過田。 23歲時到巴黎師從於畫家德拉羅什,這位從鄉下來的年輕人,當他走進盧浮宮的大廳時驚喜地說道:“我好像不知不覺地來到一個藝術王國 ......”

    《晚鐘》畫面上是一對在田間默默祈禱的農民伕婦,他們仿佛聽到了遠方教堂傳來的鐘聲,這“鐘聲”好象越來越大,傳得越來越遠…… 從而,拉近了農夫、教堂與觀賞者的距離並強化了教堂鐘樓的“音響”感應。也許是由於日暮余輝的籠罩、屏息靜思的農夫和靜穆沉寂的大地的反襯;也許是由於畫家刻意把人物、景物恰如其分地虛化,不但人物、景物、教堂以及教堂裏傳出的“鐘聲”可以融為一體,好象觀賞者為畫中人、畫中景、教堂及教堂鐘樓裏傳出的鐘聲也融成了一體…… 也許是這對佇立在農田裏剪影一般的農夫與地平線交叉的形式使人聯想到了莊嚴、神聖的“十字架”。在繪畫語言上米勒使用了迷人的暖黃色調,他將紅、藍的頭巾和濃郁色彩完全融化在黃色中,使整個畫面顯得安靜而又莊重,同時表達了米勒對農民艱難生活的深刻同情,和他對農村生活的特別的摯愛。

    米勒的《晚鐘》都帶著濃郁強烈的宗教情感,這種凝重聖潔的宗教氣氛,這種莊嚴、肅穆、令人敬畏的宿命色彩和安貧樂道的基督徒形象,這種深沉、悠遠、悲壯的詩歌意境。如果米勒不是一個虔誠的基督教徒,沒有在宗教境界修煉到一定程度和深厚的文學藝術修養,很難畫出這樣高超出眾的繪畫傑作。


    《晚鐘》畫面的人物顯得粗陋、樸實,甚至木納、癡呆,而內心卻是純凈虔誠、溫順善良的農民形象,這不僅體現了米勒對農民的深深理解和深厚的感情,也體現了19世紀後半葉藝術家強烈的民主意識以及現實主義的求實精神。
     
    米勒是法國近代繪畫史上最受人民愛戴的畫家。他那純樸親切的藝術語言,不僅被廣大法國農民所喜愛,也被世界人們所喜愛。



    米勒筆下的農夫是疲憊、窮苦、終日操勞的貧困者。畫中人物是衣衫檻樓,肌膚黝黑,佝樓的身軀,粗大的手掌,這是米勒的美學,也是米勒要為之嘔心瀝血地讚美歌頌的農民的形象。小說家羅曼·羅蘭說:“他們日復一日地勞動,來養育這偉大的民族,他們日復一日地勞動,來締造這美麗的國家。”


    通過上面兩幅畫,我感覺到米勒對大自然和農村生活有一種特殊的深厚感情。青年時代,他早起晚歸,上午在田間勞動,下午就在小屋子裏作畫,他的生活異常困苦,但這並沒有減弱他對藝術的酷愛和追求,他常常由於沒錢買畫色就自己製造木炭條畫素描。他愛生活、愛勞動、愛農民,他曾說過:“無論如何農民這個題材對於我是最合適的。”他在巴比松的第一幅代表作品是《播種者》。以後相繼創作了《拾穗》和《晚鐘》等名作。

    這就是我喜歡米勒的原因。


    美华文学论坛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级别
      • 职务区版主
      • 财富4
      • 积分171593
      • 经验102181
      • 文章2873
      • 注册2009-01-03
      "我記得畫家林風眠說過:“西方藝術是摹倣自然為中心,結果傾于寫真一面,而東方藝術是以描寫想像為主,結果傾于寫意一面。"”

      许许多多的意会和不言传或不愿言传不能言传成为我们中国画中国文化的传统成色。不知这种成色现在是在光大还是在改变。

      在美国呆久了,我变得喜欢或讨厌明明白白地说出。
      当然艺术得用艺术的方式表现和说出艺术家的情感和追求。说得对吗?
      美国的草民爱说:假如不懂,那就是艺术。听着有些幽默,但是真的。

      齐先生说画,真让人受益,有感,联想,想去看画。谢谢。
      人生南北如梦,但卧金山高处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级别
        • 财富2
        • 积分67610
        • 经验22606
        • 文章932
        • 注册2008-05-20
        [随笔](投稿)美术随笔四章
        您文中的不少副名画我都十分喜欢,不过我不太懂,只是觉得十分真切,人物的表情或者情绪,刻画得十分立体,感染力很强,有时候和一幅画面对面很久,不舍得离开,因为总是被其中的氛围所深深吸引!一直都说不出喜欢的缘由,如今读齐老师的文章,才恍然,非常感谢您,跟着您走进艺术殿堂,饱览艺术精华!
        祝您周末快乐!
        平心静气,随遇而安。
        在线情况
        4
        • 头像
        • 级别
          • 财富2
          • 积分187210
          • 经验38775
          • 文章1071
          • 注册2005-05-27
          谢谢依琳。
          美华文学论坛感谢您的参与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25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
          Page created in 0.2812 seconds with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