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载体是犹豫(评论) --------------读诗人刘豫州几首古诗
齐凤池
今年入秋后,我在《古典诗社》论坛上陆续读了诗人刘豫州的许多古体诗。由于自己水平有限,对古体诗认识浅薄,实在不敢枉言。特别是在古诗的韵律,对仗,平仄,我认知甚少。再说,我不是研究古汉语的,搞那么考究我觉得没有必要。我认为:欣赏七律和七绝只要句子漂亮,能打动人,就是好诗。没必要那样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平的嚼,就这样嚼,又能嚼出五香瓜子味来?对古体诗,我不甚研究。但唐诗、宋词、古文观止,我背了不少。俗话说,会背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诌。但我那也只是毛皮而已。古体诗我最欣赏的是"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岸何年初照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唐诗三百首》就选了张若虚的一首诗,但堪成是经典之作。但要是写到这种程度,只有大师才能做到。
这首诗,不论是从哪个角度分析都是无可挑剔的。江天一色,连一丝细小的尘埃也没有,浩瀚的苍穹只有一轮皎皎明月在天空镶嵌着.诗人问道:江岸谁是第一个看到天上的那轮月亮的人呢?江岸的月亮又是第一个照见的人又谁的呢?这个问题只有诗人才能回答.。而我认为,在这首诗里还有许多更美的东西。当然,对于一首诗的理解,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审美和欣赏趋向。然而,对于一个用汉语说话的民族来说,老祖宗留给我们的那点东西早已成为了历史和今天一些人的时尚了。但是,今天还有谁来去传承呢?我不能再说传承了,就是人们用母语说话也是词不达意,甚至是语无伦次 。因此,我说,甭说是写古诗了,就是看古体诗的人又有多少?能看懂的人恐怕就更少了。
我感觉诗人刘豫州对古体诗的感悟是很深刻的,而且他的悟性也是很深的。诗人刘豫州在把握古体诗语境和语感的同时表现得非常得体到位,“ 长空镜月透帘栊,天际星光度碧空”。在用字上,他用了"透""度",是形容词,是形容词动用.这两句给我的感觉是,在月光皎洁穿透的不仅仅是帘栊还有人的心事。而“天际星光度碧空”是上句的展开。“天际星光度碧空”的度,和“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度”是有用字的同感。后面的“别墅更深人寂寂,虹桥春浅雾蒙蒙。鬟高月照颜如玉,肌润花熏指似葱。不识耕耘劳累苦,平湖水内玉芙蓉。”使我想到了“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秋光一院愁。行道宫廷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的深宅里寂寞的女子。因此,诗人才写出了“鬟高月照颜如玉,肌润花熏指似葱”。“不识耕耘劳累苦,平湖水内玉芙蓉”。
看了此诗后,我感觉诗人心中的豪门女是凄凉的、寂寞的、哀怨的。诗人在把握情感上达到了情真意切娓娓道来,不热不温,有张有迟,张迟有度。可见诗人的文字功力甚厚和对情感的把握分寸是何等的到位。
我认为:诗写作有很多的技巧.俄罗斯著名女诗人茨维塔耶娃说:“我知道维纳斯是手的产物,我是手艺人,我懂手艺。诗人从职业和手艺转向科学,从已知世界转向尚待认知的世界……诗歌中加入手工的味道,才有柔和力。”这里我没有夸张和奉承他和吹捧他的意思。我是读了他的两首七律古诗后有了一点个人感受。我知道现代新诗歌不好写,写诗不仅需要激情,还要具备很高的技术。所以说,光有很高的文化修养是不行的,诗歌的素质是最关键的。因为,诗歌需要很多的技法。比如:想象、跳跃、韵律、节奏、张力、断裂、意象、语感、语境等等。然而,古体诗的要求就更高了。能够简单地驾御平仄,做到不出问题就相当不易了。如果再把古体诗写得语言很俏,每首诗都出现一两行警句就棒了。我读诗人刘豫州的古体诗就发现了他在这方面有很多的长处。他在处理一些细小的环节上把握得就很得当。如“菊蕊凌寒陶令赏,杏花沾雨管郎怜。”,叫我找到了诗的警句感觉。“人间百事糊涂好,莫用青铜照玉鬟。”这句使我想到了“梅须逊雪三分白,雪确输梅一段香”的佳句。有了这两句,一下就把诗歌的身子站起来了。诗歌中不仅有典故,还有令人深思的意象。而且他还用了换象的手法.。作者用了“鬟高月照颜如玉,肌润花熏指似葱。不识耕耘劳累苦,平湖水内玉芙蓉”。一个“玉”一个“葱”这种换象的运用,在对仗上也很讲究。一个是颜色,一个是物质,正好相对。另外“玉”、“葱”和“芙蓉”也产生了鲜明的对比。这首诗一环扣一环,把诗人的心绪,淋漓尽致的抒发出来。
这首诗在用词上也是非常考究的。"颜如玉"“玉芙蓉”“指似葱”等等,这些词汇很有想象力,也很有质感。读到这里,使我的眼睛亮了很多 。我记得西班牙诗人马查多说:“诗是忧郁的载体。”刘豫州的几首律诗和绝句表现的都是诗的忧郁,和诗人对当今社会的忧虑。读后给我的感受是很深的。他的诗仿佛把我带到了忧郁的意境中去了。另外,诗人的作品里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他的忧患意识太强烈。每首诗里都有很深的忧患,这是诗人的天性,也是诗的目的。
如果说到不足的地方,我感觉诗人在诗中用典故太多了,古体诗不一定都用典。句句都是典故就使诗在词句上显得直白了。诗人奥登也说:“诗人就是语言赖以生存的人。”诗人是通过语言进入诗歌的,最后又通过语言离开诗歌的。诗人韩东说:“诗到语言为止。”我感觉每个时代都有它独特的语言流行方式,诗人在不断翻新人类说话的方式同时,用新鲜的词汇不断地洗刷人类陈旧的舌头。
我对刘豫州说:诗的语言直白了就降低了你诗歌的高贵了。因此,我们要铭记古人说的那句话:语不惊人死不休。尤其是古诗,就简单的四八句。如果语言的平淡了就失去了诗的意境和美感。我曾经说过,短诗能杀人,三五行,四八句就要达到目的,如果做不到,那就是自杀。所以说,练字不如练句,练句不如练意!由此可见,诗的语言在古诗中是多么的重要呵。譬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东风吹绿三千顷,白鹭飞来无处停”。还是个"绿"字.等等等等,这就叫诗眼吧。因此在咬文嚼字上下功夫是必要的.
今读老诗人刘豫州的几首古体诗,给的感受很多,想说的也很多,但由于本人才学识浅,水平有限,只能写下只言片语.供诗诗人参考。如果不妥,请多批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