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华文学主页
在线情况
13
  • 头像
  • 级别
    • 财富4
    • 积分382750
    • 经验39447
    • 文章5772
    • 注册2007-02-18
    ……………………………………………………隐藏内容…
    该用户发言已经被屏蔽[说明]
    …………………………………………………………………
    在线情况
    14
    • 头像
    • 级别
      • 积分57360
      • 经验12201
      • 文章335
      • 注册2006-07-20
      空泛的评语谁都会说,但系统写出来才有说服力。愿闻其详。
      LiaoKang
      在线情况
      15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总版主
        • 财富7
        • 积分689005
        • 经验148181
        • 文章9466
        • 注册2005-07-12
        康王爷好文章.
        中国人一向以”文以载道”为己任, 诗人亦不例外. 这是否纯功利, 很难说. 对纯文学的轻视是确实存在的. (甚至有说: 诗言志, 词抒情, 因此, “诗”一般会比”词”享有更高的地位)
        至于长诗或史诗, 在汉语的范畴下, 确是非常罕见, 在这一方面, 古体诗歌的局限性应负上很大的责任. 五、七言诗、词, 因受平仄及押韵的限制, 都不是史诗理想的载体. 即使是乐府体, 也难以超越『长恨歌』, 『木兰辞』的长度. (这种由平仄, 韵与每句限定单音字数目的诗体是中国传统诗歌的独特之处, 亦同时是使它难以跨进长诗领域的深沟.)
        至于长至数十万言的评弹, 一直都受到”正统”诗人的轻视, 认为只是闺阁消遣或甚至俚俗之作. 这是十分可惜的.
        汉语文外的中国文学是有长诗的. 西藏和蒙古都有洋洋大观的史诗, 最近, 有一本以汉文为体的西夏史诗面世了, 用的是新诗体. 希望这会打开一个新的局面, 以后我们会有更多的诗人发表更广泛题材的作品.
        美华文学论坛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16
        • 头像
        • 级别
          • 积分57360
          • 经验12201
          • 文章335
          • 注册2006-07-20
          谢楼上诸位关注。小土豆谈到诗的体例问题,从语言本身找原因,这也很重要。对评弹我毫无了解,倒是有个朋友在学,以后向她请教。西藏的《格萨尔王》据说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但我只读过20年前出的那个简本,不知现在译出全本来没有?
          LiaoKang
          在线情况
          17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总版主
            • 财富7
            • 积分689005
            • 经验148181
            • 文章9466
            • 注册2005-07-12
            康王爷,

            根据百度资料: 经过各民族《格萨尔》工作者的艰苦努力,《格萨尔》工作已取得巨大成绩。到目前为止,共搜集到藏文手抄本、木刻本近300部,除去异文本,约有100部。己正式出版的藏文本70余部,总印数达300多万册,按藏族总人口计算,成年人平均每人一本,同时还出版了20多部汉译本。这是藏族出版史上前所未有的重大成绩。

            小土豆
            美华文学论坛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18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总版主
              • 财富7
              • 积分689005
              • 经验148181
              • 文章9466
              • 注册2005-07-12

              除了语言及诗体先天性的特质外, 还不看一个民族是喜拥护诗歌. 没有爱诗的读者, 很难出现伟大的诗人. 近代中国人(特别是汉民族)太务实了, 看书也大多选择有实用性的, 对每一件亦要问: 有什么用? 这样很难培育诗的情怀. 诗, 成了一种工具, 甚至玩意, 而失去了洗涤心灵的功能.
              近体诗五、七言大多不超过五十六字, 肯多看多读的依然不多, 更何况是长篇的史诗? 没有读者, 何来诗人? 像『格萨尔王』这样的巨著, 除了在藏族人之间外, 大多数是以历史文物研究, 而非以文学角度去欣赏. 写一部如此的巨著需要多代人的毕生精力, 在现代中, 又有谁愿意穷一生的光阴去做这个? 即使在古代, 这也不容易的, 只有生活在大自然中, 去了繁重俗事的诗人才可以如此. 游牧民族中有专职的诗人, 西方王朝中亦有吟游诗人, 可是这传统与中国的御用诗人不可同日而语.,
              美华文学论坛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19
              • 头像
              • 级别
                • 积分57360
                • 经验12201
                • 文章335
                • 注册2006-07-20
                有道理。以前几乎没有中国人把写诗作为天职。人人写诗,没人是职业诗人。

                我曾有个观点,认为中国的评书、评话的社会功能,甚至在内容、题材和形式上都堪与史诗相比。99年在一次会议上作了个发言,后来没有再研究下去。
                LiaoKa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25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
                Page created in 0.2656 seconds with 9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