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华文学主页
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积分26870
    • 经验5048
    • 文章145
    • 注册2005-03-18
    【抗震诗篇】 [原创]抗震诗歌:呼唤厚重的经典之作
    抗震诗歌:呼唤厚重的经典之作

    ——关于抗震诗歌热的再思考

    陕西/寒山石

     

    这场突如其来的汶川大地震,足以让任何冷漠和麻木的心灵为之震撼、为之触动、为之情不自禁。几乎所有的人,都在这场巨大灾难面前还原成一个简单的情感人、一个充满人性关照和反思的情感人、一个如鲠在喉渴望宣泄的情感人。由此而引发、激发、迸发的抗震诗歌热潮,作为抚慰疼痛的“创可贴”、照亮心灵的“火把”、激励精神的“小号”和凝集力量的“粘合剂”,自然呈现出明显的情感化特征。在那一刻,诗歌的技艺变得不再重要,如何发出真挚的心声,表达炽热的情感,鼓舞国人的斗志,凝聚同胞的力量,才是抗震诗歌的核心使命。可以说,这既是抗震诗歌席卷而来、形成大众参与并感染大众的原因,也导致大多抗震诗歌缺少深度、大气与厚重,甚至出现大量分行的“非诗”现象。但随着这场灾难的日渐远去,人们更期待创作出情感与诗艺并重的经典之作。这也是诗人的责任。为此,需要诗人做到“五少五多”:

    少一些激情的宣泄,多一份理性的反思。诗歌在语言上短小精悍、节奏明朗,在情感上可以有感而发、直抒胸臆,正好为国人提供了一个情感出口,导致抗震诗歌成为国人情感的集体宣泄,成为“中华民族集体悲情的仪式化表达”,最终演为充满人性悲情的诗歌潮流, 导致感性的冲动湮没了理性的审视,因而从总体上讲缺乏一种反思的精神和力量,激情有余而理性不足,悲愤有余而思考不足。但灾难总会结束,生活还要继续。毫不否认,灾难已经教育了国人,也深刻地影响了国人的思想和观念。但过多地宣讲“地震改变了中国、改变了国人”,是不切实际的。比如,我们捐了款、献了血之后,会不会重新回到坚硬的内心和油滑的世俗?会不会也有一些人因此感叹生命的脆弱而醉生梦死地生活?那些在灾难中同样受到心灵震撼的贪官们,会良心发现、立地成佛,从此不再贪吗?我们这个民族是缺乏反思质量的、是极易“好了伤疤忘了痛”的。如果每一次灾难过后,我们只歌颂不反思,只表彰不惩罚,悲剧还会重演。所以,我们必须反思:发生这样的灾难,我们做错了什么?若要避免发生类似的灾难,我们还能做什么?如何将灾难中呈现出的社会效率和人的质量保持下去?而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和反思,恰恰是国人(当然也包括我们的诗人)所匮乏的。

    少一些名利的欲望,多一份担当的责任。任何创作一旦注入名利的动机,就如同在鸟的翅膀上系上黄金,注定不会飞得更高。在“奉献爱心”名义下纷纷出笼的一本本抗震诗集或专刊中,究竟有多少是作者的“发表欲”、有多少是编者的“金钱观”呢?恐怕需要我们每个人扪心自问。“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去天堂的路/太黑了/妈妈怕你/碰了头……”这首名为《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的短诗,赢得了无数人的热泪,但该诗的作者之争愈演愈烈,又表明什么呢?这种名利之争,实在是抗震诗歌的一大耻辱!我想那可怜的孩子如果天堂有知,或许会写出一首《诗人,快抓紧名利的手》!诗人,首先是一种担当。尽管在物欲横流的当今世界,名利成为人们追逐的最大公约数,但诗人必须在浮华与浮躁之外,保持特有的敏感和良知,保持应有的责任感。如果想借泥沙俱下的“抗震诗潮”而趁机收获名利,是不可能创作出厚重诗作的。

    少一些肤浅的呻吟,多一份刻骨的体验。如果说文学真如先哲所说是“人学”,那就要描写人对世界的真实感受。同样,写诗要有激情,必须要有感而发。但一些诗人缺乏生活体验,但却在不愿“离场”参与心态下,写出了一些不痛不痒、甚至人们伤害的东西。比如余秋雨先生的《自语》:“我没有想到/这些日子会流下平生最多的眼泪/我没有想到/几亿人会同时守护生命的高贵//我没有想到/深深牵动中国千家万户的/是废墟下几丝微弱的呼吸/我没有想到/最终驱除外界种种误会的/是中华民族自然本性的透明呈现”,就让人十分震惊。四个“没有想到”简直触目惊心!真没有想到经历了“文化苦旅”的余秋雨先生在这场“灵魂苦旅”中竟会“没有想到”。再接着看他“在全民悼念的汽笛声中我暗暗自语/如果能有十个轮回/即使再有地震海啸/我选择投生的土地/一定不会改变”,我们也只能无语了。“在全民悼念的汽笛声中”,我们除了静默的致哀,有谁还会像余秋雨先生一样心游万仞地“暗暗自语”呢?连一个文化名人,竟然制造出这种缺少起码的对生活真实感受的“次品”来吸引眼球,可想而知,有多少人在附庸风雅!所以,诗人不能为了写诗而写诗,必须与灾区的受难者们休戚攸关、感同身受,并把自己对生活的痛切感悟、对人生的深刻认知、对灵魂的严厉拷问艺术地表达。一个诗人如果缺乏刻骨铭心的生命体验,那倒不如干脆“封笔”,免得制造一些乌七八糟的垃圾。

    少一些肉麻的歌咏,多一份真情的关注。不错,我们的诗人应当以生命和激情来讴歌在这场大灾难中所展现出来的百折不挠、无坚不摧的精神,众志成城、坚忍不拔的斗志,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气概,讴歌人性的光芒、党性的坚强、爱心的温暖和组织的力量。但这种讴歌应该是真情的关注,而不是令人倒胃口的肉麻歌咏。比如,可以和《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创作权”之争并称为“抗震诗歌”两大耻辱的“王兆山现象”,便是如此。山东省作协副主席、《山东文学》主编王兆山发表在6月6日《齐鲁晚报》A26版“青未了”副刊上的《江城子——废墟下的自述》,以地震遇难者的口吻发出如是感慨:“天灾难避死何诉,主席唤,总理呼,党疼国爱,声声入废墟。十三亿人共一哭,纵做鬼,也幸福。银鹰战车救雏犊,左军叔,右警姑,民族大爱,亲历死也足。只盼坟前有屏幕,看奥运,同欢呼。”难道一个人死于地震后还真能感觉到幸福?真会盼着在坟头看奥运?对此,有人称之为“盛世雄文,旷代奇葩,绝世马屁”,“大家一致认为这首古体诗拍马屁到了肉麻的程度。矫情到了恶心的程度。信口开河到了胡说八道的程度。歌功颂德到了无耻的程度。摇尾乞怜的哈巴狗相到了惨不忍睹的程度。”如是创作,竟得以堂而皇之地发表,足见我们的一些诗人“贱”到了何种地步!

    少一些个体的书写,多一份现实的关注。抗震诗歌热潮涌动,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或许莫过于:诗人必须关注现实,诗歌必须反映现实。这些年,不少诗人只关注个人内心,只抒写一己之情,只注重个人身世感的表达,脱离了时代,疏远了社会,使诗歌成了个体的喃喃自语、胡言乱语,甚至连作者自己也未必懂得的疯言疯语,因此失去了读者,失去了精神的支撑与引导价值。所以,诗人一定要跳出狭小的自我圈子,关心社会,关心民生,真正扑下身去感受这场灾难对生命的洗礼、对精神的磨砺,唯有如此,才可能创作出记录这场人类大灾难的经典之作。

     

                 2008-6-25

     

    这是笔者继《关于抗震诗歌热潮激荡的冷思考》后撰写的又一篇文章。《冷思考》一文指出:第一,抗震诗歌是民族精神的交响,它不只是诗人的激情吟唱;第二,抗震诗歌是人性复苏的自然奔放,是情感共鸣重于艺术表现的精神符号;第三,抗震诗歌是对国人进行“灾难教育”的一部教科书,绝不仅仅是“心灵重建”的力量;第四,抗震诗歌是特殊环境的瞬时景象,并不意味着诗坛由此走向繁荣。该文于6月6在人民网(文化批评)首页发表,相继被新浪网、凤凰网等转载,并先后发表于6月9日《华商报》、6月10日《安庆晚报》、6月15日《苍梧晚报》等,海外《风笛诗社•南加专页》6月13日第25期、6月20日第26期连载。文章链接;

    关于抗震诗歌热潮激荡的冷思考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8dfb7a01009hr6.html

    [ 这个贴子最后由沧海一笑在6/25/2008 6:03:12 AM编辑过 ]
    美华文学论坛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级别
      • 职务区版主
      • 财富11
      • 积分595900
      • 经验100174
      • 文章9808
      • 注册2007-05-14
      支持!
      诗有风花雪夜,
      也有铁马冰河。
      以阳光的生活态度收获金色的命运!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级别
        • 财富2
        • 积分105650
        • 经验25201
        • 文章1724
        • 注册2007-02-27
        石本家兄弟,你看我这两首诗史属于哪一类?

        《梦》 2008.5.20

        石竹花写给地震中失去孩子的母亲们


        你怎可闭上眼睛
        你怎可停止呼吸
        我的孩子,我的宝贝
        我的天,我的命
        这不是真的,这是在做恶梦
        孩子,你早晨还说你爱我,晚上见
        你怎可以就这样和妈
        决别

        我的孩子,我的宝贝
        让妈再给你洗洗脸
        让妈再给你梳梳头
        妈知道
        你的梦
        镶在花丛中,嵌在海洋里
        那花丛有牡丹,有玫瑰
        那海洋有海鸥,有蜃楼

        妈知道
        你的梦
        沁在欢乐中
        洒在歌声里
        那欢乐有霞光,有彩虹
        那歌声有奋斗,有成功

        孩子
        放心吧孩子
        妈会和你
        在一个梦里
        那梦和从前一样绚丽
        那梦和从前一样甜美
        那梦
        会作到地老天荒
        那梦
        会永生不死



        《别问我为何不哭》看北川县民政局长王洪发震后采访视频有感

        别问我为何不哭
        别问我为何无泣
        我愿泪如泉涌流淌不息
        我愿悲嚎哭喊震天动地

        眼泪,让我埋下头
        独子,亲人十五个亡灵浮脑际
        悲痛,使我仰起脸
        不忍看家园满苍痍
        颤抖,令我难捏住笔
        同事名瞬间成记忆
        沉重,压我恨不能扑倒地
        可良心责任岂能由自己

        苦,和我乡亲百姓一样重
        痛,和我乡亲百姓一样深
        泪已干涸心流血
        哭泣也无声无息
        剩下的只有一副脊梁
        和一颗牵挂不止的心
        擦干泪救乡亲争分夺秒
        忍住哭慰百姓千方百计

        别问我为何不哭
        别问我为何无泣
        我的哭泣正声声划破天宇
        我的泪水已滴滴融入大地
        美华文学论坛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4
        • 头像
        • 级别
          • 职务区版主
          • 财富11
          • 积分595900
          • 经验100174
          • 文章9808
          • 注册2007-05-14
          如此虚心求教,定得长足进步!
          以阳光的生活态度收获金色的命运!
          在线情况
          5
          • 头像
          • 级别
            • 财富4
            • 积分382750
            • 经验39447
            • 文章5772
            • 注册2007-02-18
            ……………………………………………………隐藏内容…
            该用户发言已经被屏蔽[说明]
            …………………………………………………………………
            在线情况
            6
            • 头像
            • 级别
              • 职务区版主
              • 财富11
              • 积分595900
              • 经验100174
              • 文章9808
              • 注册2007-05-14
              附庸风雅狗屁不通的文人多了,我们也管不了,只求大家在这里交流的欢畅。
              以阳光的生活态度收获金色的命运!
              在线情况
              7
              • 头像
              • 级别
                • 积分26870
                • 经验5048
                • 文章145
                • 注册2005-03-18
                关于抗震诗歌热潮激荡的冷思考



                文/寒山石




                 


                五月的中国,痛断肝肠、悲情飞扬;五月的诗坛,激情四射、热潮激荡。“5•12”汶川大地震以来,诗歌的热潮再一次席卷并感染着这个诗歌几乎淡出人们视野的国度,网站、报刊、电视、手机短信无处无诗,一本本官办或民办的抗震诗歌专辑或诗集也以最快的速度纷纷推出,造就了沉寂多年后最为盎然的诗坛景象。或许,面对这一热潮,我们需要激情的关注和参与,但更需要冷静的审视和思考。笔者以为:



                第一,抗震诗歌是民族精神的交响,它不只是诗人的激情吟唱。当大灾难来临时,人们最需要的是表达感情,而在所有的文学体裁中,诗歌因其形式短小、表达直接、节奏强烈、传播快捷而成为最适宜表达感情的载体。所以,面对灾难,诗歌既是温情抚慰并激励人们精神高扬灵魂向上的“心灵鸡汤”,也是人们抒发内心情感的一个共同引爆点和一种大众参与方式,正如著名诗人钱明锵所说:“这次的地震不仅造成物质上毁灭性的摧残,也给人们的心灵造成打击,情境是非常惨烈的,有许多状态是用语言难以描述的,尤其是失去亲人的哀痛,造成心灵的创伤更是久久难以敷平。于是‘悲情出诗人',以诗摹景,以诗抒怀,以诗言情,以诗铭志,这就是大灾后为何出现大量诗歌的原因。”正基于此,才形成了当下大众参与、且类似于“天安门诗抄”那种群情激昂、感天动地的“地震诗抄”景象。两者的区别或许仅仅在于,“天安门诗抄”是“政治地震”引爆的群体涌动,而“地震诗抄”则是无情的自然劫难引发的生命悲歌!可以说,不仅绝大多数诗人或者诗歌爱好者写了,更有亿万网友和读者也情不自禁,用喷薄而出的激情表达了对灾情的震惊与关注、对死难者的哀悼与痛惜、对救援者的崇敬和礼赞、对未来的期盼和信心以及对生命价值的深度思考。诗歌成为大众表达感情的最好、也最为普遍的方式,那无数首源于国人被震惊、震撼和震动的灵魂深处迸发出来的壮歌,汇成了一曲民族精神的交响。所以,尽管我们的诗人站在了大灾难的精神前沿,但这绝不仅仅是诗人的激情吟唱,而是中华民族在大灾难面前一曲既悲壮又雄壮的集体大合唱。



                第二,抗震诗歌是人性复苏的自然奔放,是情感共鸣重于艺术表现的精神符号。抗震诗歌作为“快速反应”的精神产品,无论是表达关注、讴歌英雄、礼赞生命、思考生活、抒写希望,还是捕捉人性的光辉、谱写人间大爱的力量,绝大多数是直舒胸臆、语言朴素,但却荡人魂魄、催人泪下。比如《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宝贝啊,不要沉睡》、《孩子,天堂路上别走太急》、《妈妈!对不起我来不及了》、《最近我常常含着泪水》、《挺住吧兄弟挺住吧汶川》等等之所以广为流传,并不是因为它们有着多么高的诗艺,而是因为他们有最朴素、最真挚、最浓烈的感情,诗作的内容与生活实现了震惊人心的对接、作者的感受与读者的体验得到了完整地契合。再比如:“宝贝,如果你活着,记住我爱你!”这句母亲的遗言,虽然只是一条短信,但它本身就饱含着一种生命的诗意和撕心裂肺的情感;温家宝总理那句掷地有声振聋欲聩的:“是人民在养活你们,你们看着办”,更有着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谁又能说,这不是激情饱满的诗句!所以,抗震诗歌是无需雕琢的真情袒露,是生命体验的本真宣泄。当然,因为艺术性的欠缺,这种“快速反应”的诗作大多将只是昙花一现,随着诗人的深入思考,我们期待着记录这场人类大灾难的经典诗作早日问世。



                第三,抗震诗歌是对国人进行“灾难教育”的一部教科书,绝不仅仅是“心灵重建”的力量。灾难是国家和民族的伤痛,绝不仅仅是灾区的。灾难考验着一个民族、国家的意志;灾难中有无数的事例让人热泪盈眶;灾难让我们重新体认人的尊严、生命的价值;灾难中包含着有关社会、民族、国家、生命的一切信息。所以,对待灾难的态度体现的是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和国民素质,而要提高国家的文明程度、提升防灾减灾能力,首先需要从普及灾难教育开始。从这个意义上讲,那些发自内心的抗震诗歌无疑是对国人进行灾难教育的一部教科书。但遗憾的事,那些相继推出的诗集,主编者们几乎无一例外的宣讲大部分将捐献给震区,旨在帮助灾区人民跨越内心恐惧的障碍,重建心灵家园。比如明天出版社推出《中国:震撼5月——2008抗震救灾诗集》,该社社长刘海栖就对记者说:“在大灾大难面前,中国作家不会缺席,中国的出版人同样也不会缺席。我们将共同把这部作品献给汶川大地震中的遇难者和受灾人民,尤其是那里的孩子们!”的确,面对灾难,我们的诗人不会缺席,但如果把我们的诗作仅仅偏狭地作为灾区“心灵重建”的力量,而忽视了对国人包括我们每一个人的灾难教育,毫不客气地讲,在下一次灾难降临时,我们还会回到原点,会成为下一个遇难者。



                第四,抗震诗歌是特殊环境的瞬时景象,并不意味着诗坛由此走向繁荣。曾几何时,诗歌脱离了时代,疏远了社会,远离了生活,对大众失去了精神支撑和引领价值,以致有人因此感叹和惊呼:“诗歌死了!”但今天,诗歌的热潮再一次席卷而来,它记录了这场灾难,温暖或打动了人心,也呈现了诗歌独特的力量。于是,又有人说:“诗人震醒了”,“诗坛复苏了”,“它将震出诗歌的辉煌”。我以为,无论是辉煌还是沉寂、喧嚣还是平静,诗歌永远璀璨地闪烁在人类精神的领空。所以,当有人惊呼“文学死了”的时候,我想,不是文学该死、诗人该死,而是某些糟蹋文学、糟蹋诗歌的文人该死、诗人该死,死有余辜,死不足惜。今天,我同样丝毫不否认这场空前灾难对国人精神凝聚、价值构建和生命审视的强力推动,也丝毫不否认这种“抗震诗抄”对诗人灵魂震撼、观念重估和创作取向的深度影响,我也坚信我们的诗人会藉此反思中国新诗的命运和未来、反思诗人的历史责任和社会担当,我更坚信灾难已经并在继续改变着人心、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也终将改变包括诗歌在内的文学。但是,如果认为诗歌会因此“复活”,因此走向繁荣和辉煌,那不过是良好但却不切实际的愿望。因为,这种特殊环境下的瞬时景象,它背后反映的不是诗歌本身的勃兴,而是脆弱的生命在大灾难中迸发的呐喊。当下的诗歌热潮不过是大灾难掀起的潮汐,虽然会有很多厚重的精神元素和高贵质地沉淀入我们的灵魂,但潮汐过后,一切将复归平静。尽管我们希望在灾难之后还能看到诗歌热情的延续,但肯定地讲,诗歌的振兴与辉煌仍需要一个痛苦的、艰难的、甚至是比较漫长的过程。对此,我们充满期待!




                 


                2008-6-5




                 


                    ●寒山石,本名崔利民,中国诗歌学会会员。著或合著作品多部,其中《当代青年论探》获陕西省首届青少年研究成果专著类二等奖、《滴水藏海——当代微型诗探索与欣赏》被誉为微型诗理论研究“弥补空白”之作。发表《网络诗人的精神缺陷》、《当下诗歌创作的十大流弊》、《精神的低迷与诗坛的低迷》、《拷问灵魂:当代作家的人格禁锢》、《对当下诗坛的集体审判——从“赵丽华现象”说开去》、《当下诗歌的语言困惑:“苦水”与“口水”》、《当下诗歌的欲望困惑:“情色”与“色情”》、《 “口语写作”的节制与滥用》等评论多篇。



                邮箱:clm660523@sohu.com



                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267596154
                美华文学论坛感谢您的参与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25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
                Page created in 0.2031 seconds with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