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华文学主页
在线情况
  • 头像
  • 级别
    • 积分10380
    • 经验1639
    • 文章169
    • 注册2007-06-02
    4、形式统一,传播广泛
        近体格律诗迄今依然保持着绝句四句一段(律诗则为八句一段并讲究对仗等形式),五字或七字一句,双句句尾押韵的形式结构的完美性。而且与中国其他各种文艺形式相比较,传播也最为广泛,不受时间地域和文化程度的限制------千百年来,凡是有华人居住的地区就有格律诗广为流传,国人凡赏石者皆知“石不能言最可人”这句诗,但知此诗而能吟的非玩石赏石者却不可胜数。

     二、近体格律诗与传统赏石文化的内在联系及其作用
    1、都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传。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古代赏石格律诗作品中轻功名富贵、重人格操守的价值观念,超凡脱俗、通达人文物理的处世风格,得失随缘、心无增减的养心哲理等辩证思维方式,至今仍然深深印烙在中国赏石文化的发展史上。
    2、都是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二者都适应中华民族生存的特点而形成发展,是在中华民族身上体现出来的民族化的精神依托和力量,凝聚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风格和社会心理意识。
    3、近体格律诗在赏石活动中具有其他文字形式不能代替的渲染功能和艺术魅力。孔子教人,主张兴于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诗-大序》说:“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自古以来著名大家包括赏石名家也大都是诗人,几乎所有赏石典籍都和诗歌息息相关。一言以蔽之,中国古代诗人创作出来的赏石诗歌特别是近体格律诗作品,是中国传统赏石文化的重要基石和母体,对传统乃至今日赏石文化影响力的泛缘性、深刻性和时空性,是古今中外其他任何文学艺术体裁之所概莫能匹的,不仅遍布中国,而且远播海外,成为东方赏石文化的一种特有的形象特征。


                                     近体格律诗在当代赏石文化中的现状及思考


        “五四”期间,国内学校的基础教育盲目地排除了近体格律诗词,产生了民族文化典膺断代现象,许多人陷入了形而上学和民族虚无主义。现今,全国各地诗词组织和诗词刊物如林似雪,民间从事近体格律诗的创作数以千万计,学校也大幅度地增加了传统诗文的普及教育,因此吟咏者更以亿万计。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全球一体化的信息社会里,纵观当今的中国石界,却存在着两大未能辨证调和的现象:一是许多人只倾向于西方赏石观中把观赏石看做与地质学有关的客观实在性,强调其地质结构成分,强调对观赏石的外形状态和石种来源的考究,却忽略了以传统赏石文化去揭示人文历史方面的感知,主观能动性无法获得更深层次的发挥;二是因为赏石艺术的多元化、边缘化和商品化,以及近体格律诗与生俱来的非商品属性,使之在当代赏石活动中的影响日趋没落,在商品和艺术的夹缝中勉强苟延残喘。
        另一方面,近体格律诗对国外赏石界近年来的影响却大有起色。日本水石协会在“93国际水石展”开幕式上致辞的第一句话就是:“有着日本人独特感受的水石艺术,是从古代中国传来的。”《日本爱石史》中国篇就记载了牛僧孺、白居易、李德裕、苏轼、米芾和宋徽宗等古代中国爱石大家及其诗作。欧洲于1992年成立赏石协会,成员由法国、奥地利、意大利、西班牙、比利时、荷兰、德国、瑞士、捷克共和国、斯洛伐克等国的个人和俱乐部组成。步一先生在其《文化的共性》一文中指出,在美、英一些地区,也开始出现了以美国雕塑家理查德•罗森布鲁姆、收藏家伊恩•威尔逊和苏珊夫妇为代表的一批观赏石收藏家,从研究中国古石(称之为文人石、灵石)中发现了中国传统赏石文化的内涵和生命力,意识到中国传统赏石文化是古代东方艺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举办各种形式的观赏石收藏展览和相关学术活动(美国哈佛大学出版的<世界中的世界>一书专门论述了东方的收藏及其文化研究情况),致力于传播华夏文明,得到了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专家的支持与参与,逐渐掀起了东方赏石文化的全球化热潮。
        上述这种以中国传统格律诗为形象特征的东方传统赏石文化外热内冷的违背常理的现象,确实应该引起国内石界、中石协乃至有关政府部门有识之士的关注了。
               

    烟蓑雨笠双溪月, 秋水云桥一草庐。
    浅醉疏篱无倚处,蓦然不识旧时途。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25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
    Page created in 0.2500 seconds with 8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