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华文学主页
在线情况
楼主
  • 头像
  • 级别
    • 职务区版主
    • 财富2
    • 积分148750
    • 经验19037
    • 文章595
    • 注册2005-07-11
    [转帖]译制片何去何从
    这个穆阑是我的朋友,大家可以去她的配音网看看:www.peiyin.com
    http://ent.163.com 2005年05月02日 20:01  东方早报
      4月22日著名配音艺术家尚华老师的离去,在大众和媒体视野中再次引发了对于译制片和配音艺术怀旧性的关注,在大众和媒体“可疑”的热情后面,遮蔽了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这样的怀旧是否有助于提升当下对于译制片和配音艺术正确的问题意识?或许这个专题能成为一个楔子。

    林花谢了春红——说走就走的尚华老师

      北方影武者(影视编剧,自由撰稿人,译制片和配音艺术爱好者,以下简称“影武”):你见过尚华老师吗?

      穆阑(中国配音网站长):我去过他家两次。老头非常热情好客,精力旺盛。他很喜欢最近出版的各种译制片碟片,为看这些片子特意购置了DVD机。

      影武:他对自己的角色中哪个最满意,哪个最遗憾?

      穆阑:尚华老师说最遗憾的就是意大利电影《她在黑夜中》,据说是因为对人物理解错了以致毁了一个拷贝推倒重来的。那是40多年的事情了,每次说起他都很激动,要落泪。所以我们跟他对话的时候都尽量绕开这个话题。最满意的毫无悬念就是《虎口脱险》了。

      影武:你喜欢他的哪个角色,除了《虎口脱险》。

      穆阑:《德克萨斯州的巴黎》和《爱德华大夫》

      影武:《爱德华大夫》我很喜欢,尤其是哄爱德华的时候。其实他的声音很容易担当大知识分子,稍微阴阳怪气的那种。我最喜欢尚老配音的《悲惨世界》里的沙威,也喜欢听他给《孤星血泪》后一版本配的青年博格特———“你是到处乱逛的?”

      穆阑:我最早知道尚华是看电视连续剧《血的锁链》,从此好像觉得尚华就该配坏人,不久前重听《德克萨斯州的巴黎》,才意识到他可能是男演员中真正承续邱岳峰风格的第一人。

      影武:我曾经幻想过由上译厂演员给历史名人配音,而尚老师,我希望他配的是爱因斯坦。

      穆阑:尚老师说过,邱岳峰死后陈叙一厂长就是让他和杨成纯一起担当邱岳峰的责任的。

      影武:对对对。他们都是带点厌世的,或者挫败的,或者自嘲的,或者神经质的角色。

      穆阑:尚老师从来不避讳说自己是神经质的性格。

      影武:其实每个人配音的时候都会为自己的角色找同情,只是最后谈创作的时候,也许会有意回避。就像“文革”前后翻译外国文学的那些人,前言后记里面口口声声说自己翻译的是反面教材,可是你能从字里行间感觉他如何被这部书吸引。

      穆阑:为自己的角色找同情正是陈叙一一再强调的,也是尚老师说他的《她在黑夜中》为什么会砸的原因。

    “生活在别处”——曾经的译制片时代

      穆阑:上译厂曾经的辉煌实在是一种奢侈,是计划经济、行政命令、道德自律、文化饥渴,各方面因素综合起来形成的。现在辉煌不再太正常了。

      影武:文化饥渴是一个因素,我觉得还有一种文化发展相对滞后所产生的“真空特征”。

      穆阑:能说具体点吗?

      影武:我的意思是说,我们的琼瑶剧演员会比台湾的更真挚投入,我们的配音演员会比阿兰·德龙更相信世界上有佐罗,我们的观众会比西方观众更能背诵出《简·爱》的台词……我以前说过,上世纪80年代,我们人人生活在别处,那是个独特的时代,我们基本是在阅读与幻想中度过。

      穆阑:当时我们和世界的读书和观影经验的差异差不多是古典主义(17世纪)和现代主义(20世纪)的差异。译制片的“完美”是否也可以置换为古典主义的“完美”?

      影武:天文学上好像有个说法,我们见到的大多数星星在我们看见的一刻早已熄灭、死去。所以当西方名著在西方读者和观众面前被有保留地追忆的时候,我们是无保留的信任和向往。

      穆阑:仅仅属于上世纪80年代的单纯。

      影武:我们不会为自己和父兄当时的单纯而羞愧,其实是可以自豪的。

      穆阑:这个还是和宫廷化的制作和接受模式有关。其要素是:宫廷倡导的,喜闻乐见的,立意高蹈的,材料单纯的。

      影武:立意高蹈是关键。

      穆阑:想想上世纪80年代的印巴电影热其实很可怕,完全是民族原创的通俗文艺无法持续了,去国外找一些更煽情的叙事来填补空缺。

      影武:这说得对,印巴电影真的是有情节无情怀,比南斯拉夫的差。也许是因为没有战争,只是追逐打斗,还不如就是《两亩地》那样老实一点的刻画人生之愁苦。

      穆阑:情节本身也是忸怩作态,戏不够歌来凑,到最后只剩下歌舞了。

      影武:所以我基本上只能记得一些感官刺激,还有“小辣椒”……

      穆阑:不过《人世间》配得真好。我见过一个最夸张的“民族化”实例,《人世间》在我们那儿的一个街道越剧小组被改编成了越剧。

    如果还有明天——需要挽留和需要建设的

      穆阑:尚老师的突然离开对我们是一个提醒,对老电影资源的抢救一刻也不能耽搁了。比怀旧更重要的课题是,怎么保存那些活化石,最大限度地把好东西留下来。

      影武:我目前能做的就只有一件事情,就是买那些电影小人书,我觉得很多好的译制片,电视不播,碟不出,没有录音剪辑。我起码希望能够留住一点画面和台词。

      穆阑:我觉得最伤心的是那么多好东西就那样找不到了,其实当时电影出过很多拷贝的。

      影武:当然,作为译制片迷,我更希望听到声音。

      穆阑:比电影更糟糕的是电视剧,像《鹰冠庄园》那样的东西,连重播的可能性都没有。

      影武:其实广播电台应该是个大宝库,那里的电影录音剪辑一定全。

      穆阑:很多电台都录过很多广播剧、广播小说,甚至可能有邱岳峰等人的访谈,这些资源是完全可以转化为利益的,但是现在看来恐怕仅仅市场需要的理由还是不够。

      影武:是啊,问题是电台、电视台如何能够深怀抢救心态,哪怕就是为了资源再利用,为了效益,也应该开始整理和出版,比如广播剧的CD和MP3就完全可以出。

      穆阑:北京电台已经开始做了,鸿达以太公司出的评书光盘市场也很好。虽然我觉得北京电台自称有版权的很多东西,原始版权是否在他们手里比较可疑,但毕竟他们是把一些珍贵的东西数码化了———时下,数码化相当程度上就意味着有可能保全了。

      影武:对,只有藏在民间才有可能流传。

      穆阑:听说现在在北京电台的网站已经可以买卡听到向隽殊、肖南的《无名英雄》了。这真是一个福音,也是一种召唤。我希望有更多的广播电台、电视台实际动作起来,为收藏和存续我们自己的历史做一些脚踏实地的工作。

      影武:采访就是个复杂的工作了?

      穆阑:采访一定要抓紧,一定要做细,有一个最现成的例子,四川音乐学院的大学生来拍纪录片,说好了要采访尚华老师,结果尚老师突然走了。现在的采访赶热点的太多,表面文章太多,重复劳动太多。重复劳动空耗精力,对采访者和受访者双方都是损失。更可恶的是明目张胆的剽窃和唯恐天下不乱的“星闻”炒作。还有一个信息不知道你是否知道,有个出版社策划过一个采访上译厂老演员的电视系列片,拍了大量的素材,光苏秀老师就拍了整整7个钟头,文字稿都写好了,出版计划也上网了,结果流产了。

      影武:我自己能做的就是尽量回忆,做笔记,直接写感受,希望将来能出书,但是我这只是一个影迷的感受,珍贵的是当初创造过程的记录。


      穆阑:这次苏老师给文汇出版社写书,把很多谈创造本身的、技术性的东西都抽掉了,因为怕曲高和寡没有市场,出版社也有这方面顾虑。


      影武:这些内容都应该让她保存好,最后应该像《先锋戏剧档案》那样编一套横截面的书。

      穆阑:类似的就是原来上海译文出版社那本书里的那些,她不会再写了。她的原始资料上世纪80年代中期都让她卖了,她说卖了19块钱———起因就是1984年那次集体退休,太伤心了,打算从此和配音一刀两断了。我说她这是离婚啊。

      影武:我也会努力收全《大众电影》、《上影画报》,那里面有些照片。《上影画报》经常有上译的人与外国友人的合影。

      穆阑:最重要的其实是《电影故事》,这个已经出光盘了。这些杂志都应该出光盘。还有,你觉得找老电影人做口述实录有可操作性吗?

      影武:那是最好的事情。我其实有兴趣,就是时间不允许我总跑上海,如果在北京,我一周见上一次,就很好啊。

      穆阑:但是如果实际做起来难度会很大。

      影武:现在的问题是等公家做,没信心;咱们自己做,时间、精力如何投入?

      穆阑:现在国家也愿意为文化事业投钱,这里可能需要有关研究机构和影视译制单位一起做一些课题论证。

      影武:我最近看《哈默传》,很羡慕啊,我要是这样一个有钱人,就建中国译制片博物馆。

      穆阑:想想也是好的,人类口头遗产———中国译制片……

      影武:保存是一方面,还有始终在“坐而论道”状态中的未来人才的培养问题,这也有赖于这些硕果仅存的老艺术家的言传身教。

      穆阑:很多孩子想学配音,这个市场还是很大,但是求学的途径很成问题。我曾经说,现在的译制片做不好不是因为译制片市场小了,恰恰是因为译制片市场太大了,钱太好赚了。“严酷”的事实是:一方面是译制片的后备力量薄弱,潜在的人才找不到老师;一方面老一代艺术家、翻译家、录音师日益凋零,他们的经验很难得到完整的传承;一方面是庞大的译制片市场对人才有大量的需求,而配音人才的供需市场完全不成比例;一方面却是非常严重的人才闲置和流失。这些问题能否妥善解决,对于译制片事业是否有可能存续实在是生死攸关的。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php?blogID=15021
    http://blog.sina.com.cn/u/1215054777
    在线情况
    2
    • 头像
    • 级别
      • 会员认证会员
      • 财富4
      • 积分301930
      • 经验50371
      • 文章2295
      • 注册2006-08-13
      顶,冰妹妹好!
      lijiazhen
      在线情况
      3
      • 头像
      • 级别
        • 职务区版主
        • 财富11
        • 积分595900
        • 经验100174
        • 文章9808
        • 注册2007-05-14
        那些译制片儿给了我们多少启迪,多少误导?
        没有人想问这个愚蠢的问题了,都沉浸在回忆中!
        以阳光的生活态度收获金色的命运!
        在线情况
        4
        • 头像
        • 级别
          • 职务区版主
          • 财富2
          • 积分148750
          • 经验19037
          • 文章595
          • 注册2005-07-11
          不管怎么说,译制片也是一笔文化财富,还是应该留资料保存的。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php?blogID=15021
          http://blog.sina.com.cn/u/1215054777
          在线情况
          5
          • 头像
          • 级别
            • 职务区版主
            • 财富11
            • 积分595900
            • 经验100174
            • 文章9808
            • 注册2007-05-14
            冰妹妹睿智!
            以阳光的生活态度收获金色的命运!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25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
            Page created in 0.1406 seconds with 4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