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华文学主页
在线情况
733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财富6
    • 积分183450
    • 经验84836
    • 文章3098
    • 注册2005-11-15
    祝大家圣诞节快乐!!
    美华文学论坛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734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财富6
      • 积分183450
      • 经验84836
      • 文章3098
      • 注册2005-11-15
      《红楼梦研究》之后(十二)
      一一关于刀不见刀的《谈谈杨兴让红学的问题》简单回复与刀不见刀先生商榷

      刀不见刀先生,应该说先生发表此文己经有很长时间了,我一直未作答复。我觉得学术研究,都是各发表自己看法。至于各人的观点能不能得到大家的认可,能不能经得时间的检验,那就让时间和大家说话了。

      你提出的问题不外乎两条,即脂砚斋不是张宜泉。第二条是脂砚斋即张宜泉不是后四十四的作者。

      我们先来谈第一个问题。

      你认为脂砚斋不是张宜泉的原因是脂砚斋十三岁丧父的脂批证据不能成立,而脂批反而证明脂砚斋十三岁其父尚在。并且这一条脂批“倒足一说明脂砚斋必不是张宜泉了”。

      我们的看法和结论都来源于这条脂批,这条脂批全文下:

      “多大力量写句,余亦警骇,况宝乎?回思十二三时,亦曾有是病来,想时不再至,不禁泪下”。此批批在第二十三回"忽见Y环来说:‘老爷叫宝玉',宝玉听了,好似打了个焦雷″之旁。

      对于这一条脂批,我请刀不见刀先生弄清两概念。一是“十二三”岁这个年龄段,二是一个老人回忆往事或青少年往事时,在什么情况下才会不由得老泪纵横呢?

      “十二三时”就是指十二岁到十三岁这个年龄段,或者确切地说,当指十二岁零几个月,比如说十二岁零几个月或十二岁半,都可称十二三岁。这只能说明或证明脂砚斋的这个年龄段其父尚且活着,但并不能证明脂砚斋十三岁时脂砚斋的父亲尚且活着。曹雪芹不是还死在大年除夕吗?因为脂砚斋批的是"十二三时 ″曾有是病,并没有批余十三岁时曾有是病。十二三时和十三岁时不属同一概念。所以刀不见刀先生的不仅证明脂砚斋的父亲在脂砚斋十三岁时其父尚且活着和还可证明脂砚斋不是张宜泉了的观点不能成立。

      还有二,脂批还有最后一句文字说明:“想时不再至,不尽泪下。”

      我们都是人,也都是活在社会人群中的人,我们想一想,一个正常的老人(神经患者除外),在什么情况下回忆往昔特别是童年往事时才会老泪纵横呢?可以说童年凄惨最莫过于孤儿寡母了,脂砚斋若不是如同张宜泉的童年丧父,他会在看宝玉惧父之病时想到幼童丧父之凄凉以及对严父的思念吗?因为对于一个童年孩子来说,就是有一个再严厉甚至极为苛刻不尽人情的父亲总比没有父亲好。

      所以我认为我的脂砚斋是张宜泉的第四条证据“过来人”“严父”“慈母”“先姊”的说法能够成立。

      我们再来筒单地说说后四十的作者。

      高鹗不可能是后四十的作者,他除了在那个时间段不能补后四十四外,他根本就不懂红楼梦,也根本写不出第八十六回林黛玉“淑女解琴书”这一段文字。还有你不是说的“至于所谓的‘以矛盾見长′属于主观上的诡辩术,也根本违背文学创作的起码规律。优秀的文学作品,从来都是力求自身逻辑的统一完美的。没有所说过的那个作者故意自打耳光,还洋洋得意的。

      你的这些话说对了。可以说古今中外,没有一个作者把自己的作品写得矛盾百出,前言不搭后语,这显然是创作之大忌。但红楼梦却是一个例外。比如说薛姨妈生日一会儿写在五月初三之后的炎夏,一会儿又写在清明之前的春天。比如说薛蟠说明儿五月初三是我的生日,但到第二天却是四月二十六日。又比如后四十回第八十六回“淑女解琴书”中,有早晨送一盆双朵的兰花,并有“草木当春,花鲜叶茂”文字说明,但到了当天的下午,却是秋风扫落叶。同在一天里,早晨是春天,下午是秋天。谁见过这样的作品?我想就是就是一个小学生,都不会作出这样的作文,何况曹雪芹,难道曹雪芹的智商就低到这种程度?当然一些文章中的误笔和疏忽除外。在这里,只能说这些文字是人为的故意造成的,也可以叫它为一种写作手法,若在公安办案里,也可叫做做案手段吧。而且这一种惯用手段只出现在红楼梦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里,任何作品也没见过也不会出现。

      所以我由此得出,红楼梦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创作手法之雷同,只能说明后四十回和前八十回的笔墨若不出自同一人之手,也当出自同伙的笔下。

      刀不见刀先生,我想你不会连这一点逻辑思维也没有吧?

      关于你认高鹗续书说仍坚不可摧我就不想说什么了。

      至于程乙本修改后的文字完全雷同梦稿本的文字和梦稿本的脱文部分而程乙本和程甲本完全一样,我手中没有梦稿本,我只能简略谈一下我的看法。

      我的看法是程乙本在重新定稿改稿时,手中有两个版本,一个是梦稿本,一个是程甲本。在依据梦稿本在校对恢复原貌时出现了一些程乙本与梦稿本文字上的相同,不管对与错是另一回了。如第八十六回程乙本将原来程甲本的“又添五个字”更改为“又添个五字”,不管懂不懂,只是依样画葫芦。对一些无关紧要的程甲本文字则作了保留。如你所列举的几个案例。这就出现了一些更改文字与梦稿本完全相同而梦稿中脱文文字,则程乙本与程甲本相同的现象。

      当然这也只是我的看法。我手中没有梦稿本,原来的研究也只有几页复印件。

      就此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仅供参考。

      杨兴让
      美华文学论坛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735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财富6
        • 积分183450
        • 经验84836
        • 文章3098
        • 注册2005-11-15
        《红楼梦研究》之后(十三)
        一一也来简略说说程甲本丶程乙本和梦稿本
        杨兴让
        二零一九年元月七日

        程甲本中第八十六回淑女解琴书中有这么三处文字,我们不妨先抄录一下:.

        第一处是:
        (宝玉)一面瞧着黛玉看的那本书,书上的字一个也不认得。有的像“芍”字,有的像“茫”字;也有一个“大”字旁边“九”字上加一勾,中间又添五个字;上头“五”字“六”字又添一个“木”字,底下又是一个“五”字:宝玉看着又奇怪,又纳闷。

        第二处是宝玉看了这些“天书”,在“奇怪”“纳闷”之余,只好问黛玉道:
        “好妹妹,……只是我才见上头的字,都不认得,你教我几个……我是个糊涂人,得教我那个‘大′字加一勾,中间一个‘五'字的。”

        第三处是在此之后,作者借林黛玉之口答道:
        “这‘大'字‘九'字是左手大拇指按琴上的‘九徽',这一勾加‘五'是右手钩‘五弦′,并不是一个字,乃是一声。”

        从第一处文字看,这里面有“又添五个字”。这一句话与前边几句话和后面几句话,从句子结构和文字的运用上很不一致,也很不协调。还有“又添五个字”,又添了五个什么字呢?也没有文字说明。而且与第二处的文字中的“得教我那个‘大'字上加一勾中间一个‘五’字的也无法前后照应。
        这“又添五个字”给我的感觉是,它不是原创。如果说第一处和第二处以及第三处文字是作者(不论作者是谁)原创的话,那么这中间“又添五个字”则有编辑整理者捉笔的嫌疑。
        再者我们发现程甲本中的“又添五个字”在程乙本里改成“又添个五字”。
        这“又添个五字”它不仅与前边句子和后边句子的语法结构运用上极为一致,而且与下边第二处文字内容相互照应。更为林黛玉解琴书的第三处文字起了铺垫作用。

        当然林黛玉解琴书就是解的红楼梦第五十一回曹雪芹借薛宝琴之手编写的《十首怀古诗》这部琴书了。即林黛玉说的
        “这‘大'字‘九'字是左手大拇指按琴上的‘九徽',这一勾加‘五'是右手钩‘五弦′,并不是一个字,乃是一声。”

        这里“五弦”乃是指十首怀古诗第五首怀古诗“广陵怀古”诗的谜底柳絮,这里的“九徽”乃是第九首怀古诗“蒲东寺怀古”的谜底思贤操。

        这是没有脂批的脂批。这个我在我的《红楼梦研究》一书中早已讨论过了。

        我在此所要说的是,从程甲本中出现的“又添五个字”当出于编辑整理者高鹗之手,若果说后四十回和包括第八十六回林黛玉淑女解琴书的所有文字出于同一人之手,那就绝不会出现“又添五个字”这一处毫不着边际的文字,它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啊!不论后四十回的原创作者是谁。这“又添五个字”的出现将只能证明高鹗只是程甲本后四十回的整理者。

        由于编辑不是研究人员,研究人员可能为一句话或一个字研究纠结好常时间甚至一年半载,而编辑在整理修改文章过程中只凭感觉求其句子的大概不是病句而已,所以就出现了高鹗或高鹗一伙中的某个人在觉得"又添个五字″可能有语病而又粗心地将“又添个五字”更改为“又添五个字”。

        这不仅说明高鹗不是后四十回的作者,也说明程伟元和高鹗这两个文人在序言中说了大实话。

        也即是说,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作者不是高鹗,高鹗只是后四十回的整理者。

        那么后四十回的作者又是谁呢?程甲本的底稿又是谁呢?

        不过正好程高二人又对程高本进行了第二次整理修改。这次整理修改,可以说有些地方愈改愈讹,但有一个地方却改对了,这就是将“又添五个字”复原为“又添个五字”。尽管程高二人并不知道“又添个五字”的确切含义,只不过是依样画葫芦而已。

        除了程乙本提供的这个线索外,我们不妨再顺藤摸瓜的查下去,然而凑巧的是,程乙本上对程甲本的更改文字不论是错还是对,但这些更改文字除了脱文外竟然完全与梦稿本相同。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迹。

        对于这一现象,有人认为是程乙本在整理过程中是抄录了程甲本,然后梦稿本又抄录了程乙本,即其版本产生的顺序应当是程甲本→程乙本→梦稿本。当然含义之下也包括程甲本后四十回乃为高鹗所续补。

        但这里同样也出现一个问题,那程乙本将“又添五个字”更改为“又添个五字”又来源于何版本呢?“又添五个字”毕竟不是原创。当然这里自然也包括后四十回第八十六回淑女解琴书一章节文字又来源于何版本呢?还有若是梦稿本全系抄自程乙本,那梦稿本为何不从程乙本中抄录梦稿本中的脱文部分呢?

        写作文章有缺文断句的,甚至意思不那么完美完整的,这是常有的。但抄写别人文字一般不会有脱文断句的,一大本书都能抄录得下来,还会因为懒而少抄十句八句吗?脱文难道仅仅用疏忽和懒于抄写能了结得了的吗?

        红楼梦后四十回,这系高鹗所续?还是另有版本,高鹗只是整理编辑而己?

        在这里,程甲本后四十回除了与程乙本后四十回上错別字和梦稿本上的脱文外,其它大部分文字都与梦稿本完全相同。这能不能说明程甲本的底本就是梦稿本?应该说,完全可能。
        也即就是说程甲本在整理出版后四十回时仅更正了梦稿本上的一些错别字(自然也包括程高认为的错误一一如因不明白“又添个五字”的含义将“又添个五字”更改编辑为“又添五个字")和又添加增补了梦稿中一些脱文文字。程乙本在第二次出版时觉得这样做不妥,还是力图恢复版本原貌,于是就出现了一些错别字的原字复原。当然同时也就保留了一个难得可贵的原创资料,这就是将“又添五个字”恢复为“又添个五字”。

        就此而言,应该说程高二个文人是诚实的,二人的序言中说的话是可信的。

        就以上研究,大体可得出梦稿本后四十回应早于程甲本,程高二人在整理出版程甲本时,其后四十回是以梦稿本为底本的。而程高二人后又觉得这样更改文字不妥,于是又第二次依据梦稿本进行了文字复原,这样就出现了程乙本上的错别字文字完全相同于梦稿本而梦稿本上的脱文文字又完全相同于程甲本的奇怪现象。

        我这里说的是后四十回梦稿本与程高本的关系问题,至于梦稿本与其它脂本的关系问题,它不在此讨论的范围之内。

        就此粗浅地谈一点自己的看法,以供大家参考。


        美华文学论坛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736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财富6
          • 积分183450
          • 经验84836
          • 文章3098
          • 注册2005-11-15
          祝福伴美华长大的李炤君!!

          https://mp.weixin.qq.com/s/Ax9eNpEiyqddu-pscVeYPA

          5·魅力中国城-湛江

           

          作词 : 李炤君

          作曲 : 李炤君

          所属专辑:魅力中国城-湛江

          (发行时间:2017-08-07)

           

          每一天的天空都如此蔚蓝

          行走在这片金灿灿的沙滩

          我不需要像童话般的伪装

          我所拥有的一切都纯粹自然

          我用我的天生来给你舒缓

          用最清新的面孔来挑战辉煌

          心跳的触碰源自大海呼唤

          在人们心中化成一道光

          No matter how big the world is

          it's will always be your home

          No matter how far the road

          I will be back here

          我内心里的每一处风光

          都需要你无限力量的陪伴

          我永远年轻永远都会浪漫

          是你的爱让我学会去成长

          心跳的触碰源自大海呼唤

          在人们心中化成一道光

          现在请聆听我的世界

          擦亮双眼看我不会把你欺骗

          就在这个祖国大陆的最南端

          养育着我们这群美丽的花

          就在这片风土人情的土地上

          我们开怀快乐地高声唱

          把所有的烦心事都抛进海滩

          让我牵着你手在海边吃西瓜

          (方言)

          湛江滴海鲜就顶呱呱

          最中意阿妈滴白灼虾

          撒两手香菜配白切鸡

          色香味俱全真系好鬼威

          星期六日就冇使返工

          去水井头食完早餐就走去吹风

          湛江滴悠闲我就写唔晒

          需要到本地体验距嘅姿态

          Welcome to Zhanjiang

          (方言)

          欢迎来到湛江

          人民幸福安康

          舞狮子舞到金沙湾

          我在这读书在这生活在这培养才华

          几十年来看到家乡逐渐繁华

          现在湛江终于登上魅力中国城

          你们快投票把胜利赢
          [ 这个贴子最后由寒章在2019-1-20 2:53:07编辑过 ]
          美华文学论坛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737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财富6
            • 积分183450
            • 经验84836
            • 文章3098
            • 注册2005-11-15
             《红楼梦研究》之后(十四)
            一一《红楼梦研究》“后记″杨兴让
            先说明一下,我的红楼梦研究“后记”不是现在才写的,而是1992年12月连同“红楼梦研究”文稿一块写的,并连同文稿在三秦出版社一块在2002年12月出版发行的。但别人在网络上发我的《红楼梦研究》全文时,却没有发表我的“后记”,电子版制作人自然也把它没有制在电子版内,所以在各大网络发表我的《红楼梦研究》时看不到的“后记”。我觉得有必要予以发表,现发表如下:
            后记
            在写完这本书之后,我想再说明一些问题。
            一,由于本人文化水平有限,本来在知识界就是一个“贫民”,而且此书除第三章《遗物一一书箱》为原作因未见刊而略加修改而录用外,其它各部分均自1991年7月份才开始写作,到此时才一年多时间,时间也甚为仓促,为此,书中自然难免有各处失误之处。对于书中各种错误,谨请诸红学家和各位读者原谅。
            二,在研究《红楼梦》的问题上,我们也应该提倡一点逆向思维,提倡从相反角度进行质疑,也即是说,凡是径不起推敲与质疑的东西都是谬论。因此,我也希望诸红学家用一些相反的观点对我的研究结果进行推敲。当然我们提倡的逆向思维并不等于标新立异,而应该是一些系统的学术研究。
            三,我的此本书仅仅是为了研究曹雪芹的社会思想和《红楼梦》的写作思想而作的,可以说并沒有从艺术方面进行研究。但我觉得一些红学家在艺术构思的研究上和书中人物的批评上是失实的。比如说对书中林黛玉的看法就过于偶像化了,这就丧失了曹雪芹笔下一个活生生少女的本来面目。还有对于后四十回作者笔下的艺术构思也未免贬诋失实,应该说后四十回作者除“宝玉中举”.“兰桂齐芳,家道复初”等别有寓意的文字引起读者的厌恶外,对于林黛玉的悲剧结局丶其他各人物的塑型以及各种情节安排还是相当成功的。我觉得,我们在对待《红楼梦》前八十回与后四十回作品鉴赏上,我们应该以文论文,不应该以人论文。
            四,此书既然是学术研究,由于研究,难免涉及到一直研究《红楼梦》的诸学者;对于此书中由于学术研究不得不涉及并无意中触及的胡适、俞平伯丶周汝昌、吴恩裕等,敬请其本人并其已故者的家属们原谅。
            五,此书是为了探讨曹雪芹的社会思想和《红楼梦》的写作思想而作,但《红楼梦》毕竟是一部小说,是一部文学艺术作品;因此上,我希望广大读者在理解《红楼梦》本来面目的同时,还是把《红楼梦》当作一部文学艺术作品来欣赏。除了研究,如果整天像猜谜语一样来读《红楼梦》,这样,虽然不至于如同胡适所说的“假使一部《红楼梦》真是一连串这样的笨谜,那就真不值得猜了”那样,但这样用破谜的方法来欣赏《红楼梦》中各种艺术人物和故事情节,有时也是不足取的。
            就此敬献读者。
              杨兴让
            1992年12月
            [ 这个贴子最后由寒章在2019-1-14 13:33:22编辑过 ]
            美华文学论坛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738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财富6
              • 积分183450
              • 经验84836
              • 文章3098
              • 注册2005-11-15

              《步韵陆炳文总会长亲历昆仑关有感》吕繁玲(新疆)
              官兵舍命护川巒,
              百战雄关碧血寒。
              千万英魂家国梦,
              情融两岸少波瀾。
              附:台湾陆炳文会长原玉《親歷昆侖關有感》
              昆侖關上望層巒,
              浴血當年敵膽寒。
              民族精神鑄忠烈,
              情牽社稷自安瀾。
              美华文学论坛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739
              • 头像
              • 级别
                • 职务总版主
                • 财富3
                • 积分317378
                • 经验30899
                • 文章5766
                • 注册2009-02-11
                情融两岸,四海诗情。
                [ 这个贴子最后由寒章在2019-1-19 21:51:01编辑过 ]
                美华文学论坛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740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财富6
                  • 积分183450
                  • 经验84836
                  • 文章3098
                  • 注册2005-11-15
                  [QUOTE][b]下面引用由[u]蕭振[/u]发表的内容:[/b]

                  情融两岸,四海诗情。[/QUOTE]
                   祝福您!
                  美华文学论坛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741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财富6
                    • 积分183450
                    • 经验84836
                    • 文章3098
                    • 注册2005-11-15
                    朱买臣,激流勇进与激流勇退

                    1、挑战命运盼明天

                    西汉“大一统”时代可谓人才济济,作为砍柴的朱买臣考上了“茂才”纯碎是政策的受益者,这是不争的事实。
                    大家知道,一个腹不鼓食的砍柴者,又是生活在“地广人稀”的吴国,想在封建等级森严的社会中夺取茂才,犹如“杨梅树下等杨梅吃”一样不实际。
                    不能从表面看人,当官的就是高贵者,砍柴的就是低贱者,这纯碎是对人的最大的误解。
                    你不要以为朱买臣在深山里跟动物为伍,其实他是有讲究的。他懂“科学”呢,比如在森林里砍柴空气特好,氧气能促进脑细胞活络起来。
                    又如比方砍柴,其妙处是既有强壮筋骨,又不多冤枉花脑筋:可以边砍柴边学习。
                    再比如:当他把优质的柴挑到县城挨家挨户卖出去的途中听听新闻,长长知识,不至于成为井底之蛙。
                    高贵者恐怕未必知道这些细微的事吧!
                    读者如知道这位大臣以前是樵夫,而忽视掉这些鲜为人知的细节,那对他的认识就打折扣了。
                    固然,朱买臣的科举成功的秘诀是对《春秋》大义、《楚辞》人品深入解读至关重要。
                    除此之外,他的成功也归于对妻子彼此卓有成效的处理上深见功底。
                    妻子崔氏是一位为家的目不识丁的“现实主义者”。
                    她对丈夫的所作所为早就有疑问,曾经试探的问丈夫为什么这样有味的死啃书。
                    “夫君,奴家问你一下,《春秋》,《楚词》说的是什么?”
                    朱买臣回答说:“《春秋》是儒家的经书,记载了鲁国的历史,《楚词》是屈原的作品,重视人品,这些都是国家需要的。”
                    崔氏说:“这些国家大事跟你个人有什么关系呀?”
                    买臣说:“有关系:屈原是‘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典范,我要向他学习。”
                    崔氏说:“咱们自己家的温饱也解决不了,还管国家大事?”
                    他俩的话总是合不拢,钉头对铁头似的。
                    其实朱买臣管宏观,立志做一个“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理想的君子;而妻子一起砍柴维持物质,做一个“内贤助”。
                    他们的确是双壁和伴侣。
                    樵夫是被人看不起,夫妻俩正在酝酿着一场怎样在科举(辟征)应运夺魁的精心策划。

                    2、誓为理想而坚持

                    读书丰富了精神的,砍柴满足了物质,朱买臣乐在其中,只不过暂时苦了妻子和子女。
                    为了抓紧科举时间,他在砍柴、挑柴途中旁若无人的大声朗诵着课本。
                    妻子屡次阻止都没作用,这次是用激将法挑动他的神经。
                    她说:“夫君!这么疯子似唱着,大家不知道你是樵夫?我已经说了一百次了,你怎么不领会人家的感受!”
                    买臣说:“你不知道,我这‘唱’是在为中举‘投资’。”
                    妻子嘲笑说:“你读了十年的书了,连一文都没赚到,还说有什么‘投资’,鬼才相信你!”
                    买臣说:“你说我不务实,但我追求理想。”
                    妻子哭泣了,说:“深山里动物都养儿育女,而你一心钻在毫无用处的书上!你真狠心!我已经忍无可忍了!”
                    买臣却莞然一笑说:“算命人说我‘五十岁该荣华富贵’现在已经四十多了,你再等下去就有福享,何必分开!”
                    崔氏嘲笑道:“嘿,还说享受?告诉你,我就这样跟你不饿死在山沟才怪呢,咱们从此就摊牌!”
                    听到妻子摊牌,朱买臣也许被骂醒了,他知道“这个家将来的命运也渺茫,已经无法挽留了”就说:“那你愿意走就走吧。”
                    “当真?”
                    “当真!”崔氏迟疑一下,说:“这样分开你好我也好。”
                    从此夫妻俩分道扬镳,各奔前程。

                    3、有心磨棒棒成针

                    离婚了,对买臣来说至少读书没有人打扰,头脑清醒得多,并且有充分的时间为一心一意地攻读科举课程创造了条件。
                    对崔氏来说,她找到了‘靠背’,为朱买臣减轻了负担。
                    当然两人其中的甜酸苦辣,普通的人是体验不到的。
                    该年冬天京城迎来了全国征聘社会知名人士的热潮,对于朱买臣来说是决定成败的“生死时间”,非去不可。
                    从吴国奔赴京城征聘,路程至少要三个月。只是仅仅保住肚子不饿,把老婆都读丢了的朱买臣,哪里有这么多钱进京应聘(犹如考试)。
                    他想出了一个无懈可击的办法:原来地方上有上计官,每年必须有一次把该年地方的财政上报朝廷的任务。
                    到京城有一辆装有衣食用具的运输车,装卸车上的重物必须有装卸工。
                    朱买臣愿意干推车之类的累活跟着去京城。
                    上计吏发现这个思维缜密黝黑强壮的乡巴佬实在在比奴仆有干劲,就乐此不疲的答应让去京城了。
                    有志者事竟成。由于他的勤奋付出,在长安考卷终于递上去了。
                    在此期间上计吏一直配合着他。等着他的考卷揭榜,同时提供他吃穿。
                    由于科举部迟迟没回音,车上的粮食吃完了,这些伙计们仍支持他“辟征”(科举),轮流在朋友间做宣传,并借食物给他。
                    得到热心的吴国老乡严助中大夫向皇帝的推荐,算是圆了朱买臣“辟征”的宏愿。
                    朱买臣这位乡巴佬岂止是俊才?连皇上都跟他促膝而谈。
                    武帝从来爱人才,就他把他安置在自己身边等待重用。
                    由于有功,朱买臣很快被武帝任命他为中大夫。
                    几年后后又任命为会稽太守指挥平乱东瓯(温州区域)
                    谁想到昔日砍柴人竟然是超级俊才?这归功于朱买臣和崔氏完美的“默契”。

                    4、一脚不慎遭陷阱

                    汉武帝曾对他说:“富贵之后不回家乡,就好比穿着锦绣衣裳在暗处行走。爱卿现在可以去会稽风光风光了!”
                    朱买臣叩拜,奉命。
                    朱买臣向来厌恶欺贫贪富,他故意隐瞒太守的身份,穿着老百姓的麻布衣不声不响地步行回到郡邸,试探着人们的反应。
                    果然,有些人对他表示出懈怠,朱买臣就教训了他们。
                    太守巡视开始了。朱买臣坐着庄严的四匹马拉的太守专车巡视郡城,队伍浩浩荡荡,好不威风!
                    车队到了老家大街时,升为太守的朱买臣看见他的前妻及丈夫在清理道路。
                    于是他赶紧让车夫停下车,吩咐手下用专车子把崔氏夫妇接到到太守府。
                    现在朱买臣成为了不起的太守。
                    离婚后崔氏和丈夫曾招待自己饭吃的诸多好事都在脑海里涌现出来。
                    他对帮助崔氏这一着棋子感到自豪!崔氏一家生活也平静地过了个把月。
                    朱太守想:“当初崔氏那句‘如果我靠你,最终会饿死在山沟中’,这句话不太现实吧!她对照当初砍柴时的苦生活,现在应当是牙都笑掉了无疑!”
                    正在他得意洋洋之时,最意想不到的出现了,才过了一个月,崔氏就上吊了!
                    她的死对朱买臣打击好大,好不容易走到这一步。“这样不仅死不值得,甚至对我也构成了危险啊!真是好事变坏事!”
                    说句公道话:朱买臣和崔氏双方都曾经各自为家庭想方设法,奋力拼搏,都是有血气的人,只是价值观不同而已。
                    崔氏可能是乐极生悲导致自吊,掉进了陷阱。
                    接着朱买臣也掉进了陷阱。
                    后来大臣张汤掉也进了陷阱。
                    也许朱买臣不离婚,或者离婚了不把崔氏接到自己的府中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
                    官场到处有陷阱。
                    原来:张汤由于矛盾面扩大,使自己处于矛盾的漩涡之中不能自拔,想拉丞相青瞿作替死鬼。
                    作为丞相长史和另一个长史叫王朝的联手丞相怨恨酷吏张汤“害死”自己的恩师严助,现在又向自己的上司开刀,
                    他抓住机会告发张汤“按摩脚掌”不放,事件发酵。
                    张汤的隐秘事被揭发,畏罪自杀。
                    张汤终于掉进自己设置的陷阱中。
                    因为朱买臣诬告张汤,被武帝杀害,他是第三个掉进陷阱的人。
                    固然把大臣和公民相提并论有欠公平。
                    但有一点可以证明:无论百姓、大臣,其价值观固然不同,但都是为生活而活着。
                    笔者认为:“虽然百姓的生命只有一次,大臣的生命也只有一次。借此告诫大家一下:只有知足,更新思想,人生才远离陷阱。”


                                  黄兴荣
                    ?
                    2018年10月21日写于温州
                    ?
                    美华文学论坛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742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财富6
                      • 积分183450
                      • 经验84836
                      • 文章3098
                      • 注册2005-11-15
                      恭祝邓治老师的佳作面世!!


                      http://www.meihuawenxue.net/meihua/bbs/leadbbs/announce/announce.asp?BoardID=106&ID=359222&Aupflag=1&Anum=1


                      [img]../images/fileType/jpg.gif[/img]此主题相关图片
                      [imga]../images/upload/2019/01/24/052240.jpg[/imga]

                      [img]../images/fileType/jpg.gif[/img]此主题相关图片
                      [imga]../images/upload/2019/01/24/052259.jpg[/imga]

                      [img]../images/fileType/jpg.gif[/img]此主题相关图片
                      [imga]../images/upload/2019/01/24/052310.jpg[/imga]
                      美华文学论坛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743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财富6
                        • 积分183450
                        • 经验84836
                        • 文章3098
                        • 注册2005-11-15

                        [img]../images/fileType/jpg.gif[/img]此主题相关图片
                        [imga]../images/upload/2019/01/24/052524.jpg[/imga]

                        [img]../images/fileType/jpg.gif[/img]此主题相关图片
                        [imga]../images/upload/2019/01/24/052608.jpg[/imga]

                        [img]../images/fileType/jpg.gif[/img]此主题相关图片
                        [imga]../images/upload/2019/01/24/052620.jpg[/imga]
                        美华文学论坛感谢您的参与
                        在线情况
                        744
                        • 头像
                        • 级别
                          • 职务论坛版主
                          • 财富6
                          • 积分183450
                          • 经验84836
                          • 文章3098
                          • 注册2005-11-15
                          吴震寰、张希、李炤君合作的梦幻交响诗《浪淘沙·石柱寨》

                              李炤君最新音乐作品《浪淘沙·石柱寨》。
                              《浪淘沙·石柱寨》是当代中国抽象艺术家、中国流艺术家、作家、诗人吴震寰所撰写的一首词,由李炤君和古琴演奏家张希合作而成的一部梦幻交响诗。
                              作词:吴震寰
                              吟唱:张希
                              古琴:张希
                              作曲:李炤君 张希
                              编曲:李炤君
                              配器:李炤君
                              国庆节期间,李炤君赴京拜谒老师吴震寰。多年未见的师生二人促膝长谈。在交谈中,震寰老师得知李炤君有做音乐的爱好,便让李炤君在自己的作品中选一首喜欢的词,将其谱成音乐。遵照师嘱,李炤君选取其中一首进行创作。并由震寰老师引荐,得与古琴演奏家张希先生共同合作,最终玉成此曲。创作耗时2天

                             《浪淘沙·石柱寨》(吴震寰)
                             男儿许痴狂,意气飞扬,醉里不辨剑光寒,消息天风侵青发,一念衷肠。
                             天高白云藏,楚地铿锵,潇湘不见渔父忙,明湖此刻水潺潺,不说沧桑。
                          美华文学论坛感谢您的参与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内容(最大25K)




                          其它选项 Alt+S快速提交
                           


                          Powered by LeadBBS 9.2 .
                          Page created in 0.2969 seconds with 6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