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的误区
 

 

游记的误区



烟子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游山玩水渐成时尚。
    每逢节假日,大家都直奔名山大川而去,回来后便拿出一堆照片四处招摇。夸山水是假,炫耀自己是真,光从照片上就很容易发现这一点。
    照片上,人在前,风景在后,风景很远,人很近。除了那些专业的摄影家,很少有人舍得拍一张纯粹的山水,大多数游客都是竭力把自己那张脸往山水上镶嵌,以为这样才不辜负一番美景。
    这山与那山,此水与彼水,到底有何分别,在他们那里,常常是经不起追问的。如果见山是山,见水即水,窃以为这一生又何必老奔波在远方呢,守着自家门前的池塘屋后的丘陵,一辈子也就够了。
    人在路上,持一颗慧心,一草一石,皆蔚然有绿意。眼中有物,漫漫长途,才不会流于空乏和无趣。
    一样的景致,又因人各异,表达的方式也迥然不同,画家靠画渲染,作家以字讴歌。高明的画家画瀚海大漠时,会点缀一根枯枝或一匹骆驼,那骆驼的颈下必有一串铃铛,那漂浮的枯枝必萌生新芽。
    如果用眼睛去看,风景大抵都是一样的,只有随心而动,风景才能演绎成作家笔下独一无二的个体,山水之乐,才能得之心而寓之文。所以,欧阳修笔下的琅琊山,重心不在于景,也不在游,而是落脚于一个“醉”字。
    所谓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一幅背景图纵然再绝美,如果没有人气,就如同古墓一样毫无生趣可言。醉翁之意不仅是“泉香而酒冽”,也并非山水,他醉的是徜徉在山水间的百姓,得意的是自己的政通人和,能饮善赋。
    原本静止的风景,于是因个性而流动,而每个人行走的步履,都将在山水间烙下自己的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