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欧采风游记

郭明兴

 

 触摸古罗马斗兽场

  米兰大教堂走笔

 摩纳哥,一颗耀眼的钻石

 另类风情威尼斯

 莫扎特故乡行

 梵蒂冈,托起神圣的世界

 

 

触摸古罗马斗兽场

 

在古城罗马的街道上漫步,仿佛就像在时光的隧道中穿行,不见现代都市的繁华,不见流光溢彩的饰物,满大街都是巴洛克式和罗可可式的古典建筑,满大街都是十八、九世纪沧桑的历史,整个罗马古城就像一座露天博物馆,处处都散发着浓厚的文化底蕴。

 历史上,罗马帝国文化最尊崇的是征服和勇猛,兴建于公元64年的古罗马斗兽场,正是为纪念东征占领耶路撒冷的胜利而建,据说,为了修筑这一象征罗马荣耀的标志性建筑,罗马统治者强迫4万犹太战俘耗费了整整8年的时间。斗兽场全称叫“科洛塞奥”,意大利语“科洛塞奥”即为“庞然大物”之意,斗兽场整体建筑呈椭圆形,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看上去颇像一座恢宏无比的超级体育场,呈现出气韵磅礴、风骨凛凛的气势。

落日溶金,夕阳的霞光为这座赭红色的大理石建筑抹上了更加神秘的色彩,我放慢脚步,走到它的面前,透过高高的铁栅栏静静仰观,我豁然察觉到这色调的浓烈、厚重,感受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震撼。

穿过斗兽场的层层拱廊进入场内,站到观众席上俯身下望,偌大的斗兽场景象尽收眼底。随着光阴的流逝,高耸的围墙早已是满目疮痍,四周的坐席也已破败不堪。场内正中布满了纵横交错的坑道,那是人兽狭路相逢而搏斗的场所;四周为看台,看台坐席按等级地位排列,分属帝王、贵族及普通市民等不同区域;底层建有地窖,那是囚禁斗士和野兽的地方。整个场地可容纳5万多观众,全场四周建有80个圆拱形进出口,仅在短短的几分钟内便可疏散所有观众,绝不会出现人群拥塞的现象。斗兽场的建筑设计,倾注了古罗马设计者的智慧与匠心,即使用现代的科技来衡量,也仍然称得上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古罗马斗兽场是角斗士殊死搏斗的舞台,在这里,角斗士成了演绎残忍与死亡的“明星”,他们或手拿刀剑和盾牌自相厮杀,或与狮虎猛兽决一死战,甚至在其杀死野兽之后,又被当众处决,将人绑在柱子上,让饥饿难耐的野兽很快把他们撕碎吞咽。刀光剑影的闪烁,声嘶力竭的惨叫,四处飞溅的血污……那是一种怎样的惊魂慑魄的场面啊! 

野蛮的号角在这里响彻了400年,数十万奴隶战俘在这里活活丧生。那些嗜血成性的所谓高尚者,则以此寻欢作乐,他们的眼睛里布满了血丝,他们在歇斯底里地呐喊,这分明是对生命的蔑视和蹂躏,是人性中兽性的张扬和宣泄。
   
在人类血腥的历史上,可以说没有任何建筑可与斗兽场相提并论,它的命运与罗马帝国的命运紧密相连,随着罗马的陷落,斗兽场的把戏也才灰飞烟灭。在今天,残酷的杀戮虽已远离而去,但亡灵之魂却噩梦般的存在,静寂无声间,我似乎听到当年场内金属的碰击,绝望的嘶喊,眼前依稀浮现影片《斯巴达克思》里一幕幕惨烈的画面。不管怎样,重提角斗、暴力和血拼,总是会令人不寒而栗。

斗兽场面西,有一座名叫君士旦丁的凯旋门,它兴建于公元三世纪初,是为庆祝君士旦丁皇帝最后战胜马森齐奥而建。离凯旋门不远,便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古罗马遗迹,昔日座座雄伟的殿堂、气派的神庙,如今已化成一片苍茫的瓦砾,倾圮在斜阳蔓草丛中。残壁、断柱、地基、乱石,它直通历史的主脉,让人不难想象当初罗马帝国的鼎盛繁荣,勃然涌起一种强烈的兴亡之叹。

垒垒巨石,风剥雨蚀,百孔千疮,沉重苍老,斗兽场作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古代建筑,至今仍年复一年地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为此我想,这巍巍建筑又多么象是一个布满老年斑的慈父,每天都将不同肤色、不同年龄的孩子拥抱在怀。

时近黄昏,进场的参观者仍是“长龙”列阵,游人如潮,但全然没有那种熙熙攘攘的喧闹;一群金发碧眼的模特女郎有说有笑,亭亭玉立在草坪前合影;两三个头戴鱼盔、身着戎甲的“角斗士”装扮者与游人热情招呼,并肩拍照;一对青年男女倚着铁栏拥抱热吻,无意间把罗曼蒂克的倩影投映在斑驳的石墙上……

假如我没用感官去触摸,恐怕很难读懂古罗马斗兽场的沧桑、沉雄、深邃与神秘,心中对它会永远存有遗恨与戒心。此刻,在我的视野里,历史与现实、野蛮与文明、恐惧与欢爱、死亡与活力是如此真实地交织在一起,我恍然顿悟,岁月已踉跄而去,时间又匆匆的来,现代文明的分娩也有阵痛,这就像没有废墟就没有高楼,没有残缺就没有完整,没有昨天就没有今天和明天一样。
   
于是,面对古罗马的遗迹废墟,我不禁惊叹和钦佩起罗马人来。两千年了,罗马人仍独具匠心地保护着这些残垣断壁,他们没有用推土机去把它们铲平,也没有去恢复和重塑它们的原貌,而只是原封不动地将其保存起来,让它们顽强地延续残存的生命。因为罗马人懂得,所有古代建筑遗迹和废墟,都是古罗马历史和文明的见证,也是当今名城罗马最值得向世人炫耀的巍峨和辉煌。

 

米兰大教堂走笔

 

 

米兰是意大利最摩登的城市,城市就像它的名字一样散发着幽香,洋溢着阴柔之美。一排排精致优雅的商店橱窗,世界颇具声誉的流行服饰,风姿绰约的模特女郎,五彩缤纷的四季鲜花,临街摆设的咖啡长廊……几乎城市的观光精华,都集中在米兰市中心的大教堂周围,使人目不暇接。赫然呈现在我们眼前的这一座白色大理石教堂建筑,更是巍然瑰丽,显示出夺人的魅力,它凝聚着永恒的圣洁、妩媚和华贵,当之无愧成为了米兰最具代表性的景观。   

巧夺天工的米兰大教堂,又名多摩大教堂,是世界上最恢宏最气派的哥特式教堂,其规模仅次于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排名世界第二。大教堂始建于1386年,一直到1897年才正式宣告竣工,工程前后历时5个世纪。整个教堂建筑呈四方形,结构奇特典雅,装饰富有层次,从正面看,巨大墙面呈三角形状,很像澳门的“大三巴牌坊”,但墙体面积却大得多;教堂两侧由众多的垂直线条和扶壁组成,墙柱上布满了艺术雕像,皆似鬼斧神工之作。

有人称誉米兰大教堂是一座锦绣的森林,我看确是一点不假。大教堂最美丽的部分在屋顶,顶部的135个大理石尖塔直刺苍穹,气势凌人,每一个塔尖上都耸立着一尊先圣雕像,最高尖塔为108米,塔尖上塑有镀金圣母玛利亚石雕。远远望去,尖塔之林伸向湛蓝的天空,金光闪闪,仿佛塔尖顶端的圣人们正在与上天对话。

整个教堂面积为11700平方米,可同时容纳4万人。相传1805年,拿破仑曾在这里加冕并宣任意大利国王,壮丽的教堂正面墙便是拿破仑下令完成的。森然罗列的高大石柱,精致的拱廊式殿顶,鲜艳缤纷的彩色玻璃窗,以及精美绚丽的雕刻壁画,皆庄严肃穆,气势傲然。殿堂内烛光摇曳,圣歌唱诵,众多信徒在这里虔诚地祈祷、忏悔,宏亮的管风琴音乐在大厅内久久回荡,这一切,构成了一种深邃致远的意境,似乎也把我们带到了中世纪的梦幻之中。

米兰大教堂是一个浩大而漫长的工程,一幢建筑竟然耗时五个世纪,这恐怕在世界建筑史上也是罕见的。五百年的风云变幻,将有多少人世的沧桑和王朝的更迭?然而为了信仰的追求,为了维护和保持这座哥特式建筑的风格,先后几朝君主和无数建筑设计者们代代相承,一如既往地艰苦努力,为此而倾注了毕生的心血。仅此一点,不得不让人油然而生敬意。

一百多年来,米兰大教堂的大规模维修进行了好几次,教堂曾在二战空袭中遭到破坏,在战后的几年内又完好修复。如今每隔一段时间,意大利政府都要拨出专款对它实施维修和清洗,这好像是一种责任,一种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我们所见到的大教堂,正值旅游淡季的日常维修,部分正面墙体被建筑防护网遮掩,仿佛世纪老人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在我隐约的记忆里,教堂是令人悚惧的。在国内一说起礼拜天之类的词语,很容易让我回想起当年“洋葱头”穹隆顶的所谓“幽灵”,它曾经鹤立于一片密集的瓦屋之中,悠扬的钟声回荡在我们城市的上空……一场“砸烂旧世界”的风暴迅猛刮来,这种欧式的“另类”景观自然被扫地出门,几乎所有的洋教堂被毁于一旦。教堂建筑作为半殖民地的历史遗迹,只能拾到一些碎片,在我们的百年历史上也只剩下一些断简残章。

我不是天主教徒,自然不会把教堂作为理念上的神灵膜拜,初识米兰大教堂,只能对西方教堂文化和建筑艺术作一番领悟。

阳光下的米兰大教堂熠熠生辉,显得分外眩目,他折射出奇异的光彩,闪烁着诱人的魅力,表现出人类的浪漫柔情和迷蒙幻想。我不得不叹服那些卓越的建筑艺术家,百思不解他们如何能捕捉到这种奇妙的神韵。光洁大理石砌筑的大教堂,它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它又崇尚于大自然,爱默生形象地把哥特式大教堂比作“石头里开出的花”,赋予了它艺术美学的生命,我真欣赏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对伟大的教堂建筑艺术的礼赞。

站在米兰大教堂前,我可以贸然断言,不管是谁,谁见到它都会动心动情,都将不可避免地被它的神奇美丽所迷恋,被它登峰造极的歌特式建筑艺术所感染。

 

摩纳哥,一颗耀眼的钻石

 

 

晨风拂面,微寒袭身,我们乘车从热那亚出发,在开往摩纳哥的高速公路上奔驰。一路钻山越岭,穿峡过桥,忽然间眼前一片开阔,左前方出现了地中海,水茫茫蔚蓝一片,一股清新潮润的海风吹来,我们明显感觉到暖意,乘车的疲惫也顿时消逝得无影无踪。

不多时,前方海岸凸现一道嶙峋巍峨的山脊,在大山前面宽阔的斜坡上,由低渐高地遍布着一座座典雅精致的楼房。导游拿起话筒说,摩纳哥到了,接着开始了常规性的全景扫描式讲解。

摩纳哥公国堪称“袖珍王国”,领土几乎被法国包围,面积不足两平方公里,人口仅有三万人。摩纳哥老城街道石阶蜿蜒,红顶房舍分列两旁,错落有致;新城道路宽阔,高楼别墅林林总总;港湾海浪平缓,水波拍岸,月牙形海湾里停满了豪华游艇,有的大游艇上还停放着银色的私家小飞机。整个摩纳哥依山傍海,景色宜人,洋溢着浓郁的海滨风情和现代化气息,我刚一接触便生发了好感。

旅游车沿滨海路前行,来到闻名世界的蒙特卡洛赌城。蒙特卡洛大赌场真像是一座宫殿,有钟楼、塔厅和拱形亭阁等建筑,光滑的廊柱上刻满了浮雕,晶亮的门庭彩画装饰,富丽堂皇。照摩纳哥法律,本国人是不准入内赌博的,只有外来客才予欢迎。我们出于好奇,都想进去感受一下赌场不同凡响的气氛,也有人跃跃欲试,准备到场内下点小赌注碰碰手气。然而当我们登上台阶,却被门卫婉言阻挡,原因是时逢旅游淡季,赌场上午一般未开,下午也只开放老虎机等电子赌具,要玩“轮盘赌”,那还得等到晚上。这也好,我们总算还是与赌无缘了。 

据导游介绍:在19世纪时,摩纳哥还是一个不起眼的小穷国,为摆脱困境,拯新经济,摩纳哥国王才决定引进赌博。蒙特卡洛赌场由国家经营,随着大轮盘不停飞转, 大把大把的银子滚滚而来,到上世纪末,摩纳哥的赌博业收入占国民经济总收入的70%。说到这里,导游戛然而止:“不多说了,赌博对于我们,那是意味着冒险和堕落的呀!”

走下赌场的阶梯,步入前面一片花圃式的大广场,我们立即感受到一种浓郁的休闲气氛。蔚蓝的天空,碧绿的海洋,苍翠的山峦,婆娑的棕榈,美丽的喷泉,奇趣的雕塑,入时的客商,豪华的轿车,四周坐落着舒适的咖啡厅、娱乐馆和星级酒店,这一切,把时尚、富有与享受交织在一起,似乎体现出一种生活消费上的地位。这里是总统的假日,是富人的天堂,是赌徒的刺激,是情侣的浪漫,只有纯粹来这里感受阳光风情的旅游者,才是无所谓身分和等级的。        

时间不待,我们不敢在蒙特卡洛久留,立即乘车而去,奔向山崖上的摩纳哥王宫。淡黄色的摩纳哥王宫建筑,高墙尖塔,庄严肃穆,它在13世纪时还是热那亚人修筑的军事要塞,广场周围的防卫堡和炮台遗址,便是当年城防的见证。

王宫广场上,早已聚集了许许多多的游人,据说是在等待观看摩纳哥皇家卫队的换岗仪式,我们运气还好,正点赶上。中午1155分,广场上鼓乐锵锵,号角声声,在行进军乐的伴奏下,一队卫兵迈着整齐的步伐从兵营走来,他们头戴红徽蓝盔,身穿黑蓝色制服,肩扛长枪、腰佩短刀,个个帅气十足,精神抖擞。从卫兵整队入场、换岗交接到收队撤离,估计不过15分钟时间,尽管仪式简短,但卫兵的一举一动都很严肃认真,令围观者一饱眼福,肃然起敬。如今,卫兵换岗仪式已成为摩纳哥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不少旅游团都把它作为一个重要的旅游项目,游人不仅能为一睹皇宫的风采而高兴,更为亲临这庄严的时刻而深感不虚此行。

天空碧蓝如洗,太阳柔和明媚,站在王宫前的平台上眺望,摩纳哥公国尽受眼底。地中海万顷碧波,蔚蓝如黛,山城建筑层层叠叠,连片壮观,港湾里风帆点点,山崖旁海鸥盘旋……美丽的城市与迷人的港湾互为织锦,给人留下无尽的韵味
   
摩纳哥很小,但小得精致,小得气派。据我所知,他不仅风光如诗如画,而且文化艺术独领风骚。摩纳哥国际马戏节历史悠久,风靡全球;年轻的蒙特卡洛芭蕾舞团曾巡演世界各地,让多少舞迷为之疯狂和倾倒;每年传统的F1方程式车赛令人瞩目,众多世界级车手云集此地在这盘旋上下的山道上一展风采。

有人打过比方:“如果说瑞士是一块华贵的手表,那么摩纳哥无疑是一颗耀眼的钻石”。誉称“旅游王国”的摩纳哥确是名不虚传,他仿佛是一个梦幻之地,凝聚着强大的磁力,每年都将数百万游客招至这小小的版图。

一个弹丸小国能有如此大的能耐,我真的不可思议!

                                   

 

另类风情威尼斯

 

威尼斯,一个多么亲切的名字,且不必说大文豪莎士比亚的名剧《威尼斯商人》,也不必说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的故乡,就是在画册、影视上所见到的威尼斯,无论如何也称上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城市。

我们到了意大利不去威尼斯是怎么也说不过去的。

汽车离开意大利半岛,穿越了一座长约5公里的海上大桥,来到一个码头,接着我们又搭乘封闭式汽艇前往。“水上巴士”一路乘风破浪,奔驰在湛蓝色的亚德里亚海上,大约十五分钟后,透过船窗眺望,在苍茫的烟水雾霭中,威尼斯城就像海市蜃楼般在海面上突然出现,更是令人心驰神往。

   

温馨的水城

  

汽艇停靠在威尼斯码头,游人上岸后便像潮水一样涌向市区。站在几乎与水平等高的堤岸,四顾茫茫,海湾环绕,水道阡陌,舟楫穿行,碧波荡漾,呼吸着威尼斯特有的湿润水气,我仿佛依然漂浮在海面上。

威尼斯是名副其实的“海上之城”。据说早在公元5世纪,沿海居民为逃避战乱,纷纷渡海到附近的礁湖岛屿上聚居,于是才有了这座水城。威尼斯城的街道、房舍都建造在118个弹丸小岛上,岛与岛之间则由众多的桥梁连接,在这里,威尼斯人世世代代以河为街,以船代步,自古无车马之喧。到15世纪,威尼斯进入全盛时期,扩大了对外贸易,积累了大量财富,发展成为意大利最繁忙的港口城市。

威尼斯是一个神话。我怎么也无法想象,仅靠从远方运来的石头、砖头和木头,便在沙岛和海水上构筑起一座宫殿式的城市,在世人心中永远留下一种近乎神圣近乎崇拜的温馨。水是威尼斯的灵魂,水似柔情,柔情似水,千百年来,水城威尼斯总是以一种风韵不减的从容和豁达,微笑地包容着来自世界各地的目光,没有无奈,没有叹息。

然而,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水可爱,又可畏。长年淹没在水中的威尼斯,正面临海水侵蚀,地面下沉和环境污染的威胁,我们所见城内不少房屋明显陈旧,一些浸在水中的老房墙体剥落,地基受损。有消息说,威尼斯正以每百年25厘米的速度延缓下沉,难免存在溃塌的危机。水城的负载是沉重的,可以说,拯救世界遗产威尼斯的呼吁,会让所有的惊喜和赞叹都显得轻浮无力,微不足道。

威尼斯怎么哪?它将走向怎样的遥遥未来?我们眼中的世界名城似乎多了几分凄美,我们的浪漫之旅似乎也添了一些隐痛和忧虑。

令人神往的威尼斯,一座从莎翁笔下流淌出来的水城,它是一个遥远的记忆?还是一个美丽的梦幻?

 

叹息桥

 

威尼斯有着桥梁“博物馆”之称,大小桥梁约有400座,分布水巷深处,连接两岸。桥的造型各异,无论是石桥或木桥,平桥或拱桥,座座设计精巧美观,与威尼斯的建筑风格十分协调。桥是骨架,水是血液,桥与水的结合,才支撑起威尼斯恒久的生命。

威尼斯最有名的桥为“叹息桥”,从码头上岸左行不远便能看到。“叹息桥”建于1600年,是一座全封闭的巴洛克式石桥,长不过5米,宽不到2米,架在总督府和监狱之间的一条运河上,看上去并不起眼,但却是威尼斯的一个古迹。当初,被押解的判刑囚犯必经这座小桥,透过桥上的雕花窗口看到美丽的水都风光,都会情不自禁地深深叹息,这也就是此桥名称的由来。

一边是象征着威尼斯权力的总督府,另一边则是阴暗的铁窗牢房,外面是蓝天白云,千顷碧波,海鸥翔集,帆影绰绰,可以想象囚犯在走过此桥时的无奈,有对往事的追悔,有对自由的眷恋。桥下河水依然静静地流淌着,倾听着,“叹息桥”仍在诉说着当年一个个生离死别的故事。
   
如今,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都挤在另一座桥上,
观赏 叹息桥”,并以石桥为背景疯狂拍照。古典的廊桥、美丽的水巷、恢宏的建筑、飞驰的游艇,总是给人带来新鲜,新鲜让人快乐,使人激动,灿烂阳光下的瞬间“定格”,竟然把天堂与地狱摄进同一个画面,让叹息与欢乐溶入同一个空间。

 

圣马可广场

 

闻名遐迩的圣马可广场是城市的中心,走近广场入口处,迎面挺立着两根古老的石柱,一石柱顶部塑有威风凛凛的展翼雄狮,这是威尼斯的象征。向南望去是一片碧海,沿海岸线停靠着一排排游艇小舟,随拍岸的海浪轻轻地摇摆着。

诺大的圣马可广场上,矗立着象征宗教的圣马可大教堂,代表政治权威的总督府、司法官邸和文化机构国立图书馆等建筑,四周拱廊分布着商店和咖啡馆。其中,那一座典型拜占庭风格的洋葱形圆顶教堂最为精美,它建于9世纪,融合了东西方建筑艺术的特色,雄伟壮观,这也正体现了早年威尼斯面向世界的开放意识。教堂内外装饰独特,并辅以无数壁画和雕像,真实展示出威尼斯历来的征战和辉煌。

漫步圣马可广场,心情特别舒畅。广场上,数以千万计的鸽子与游人和谐相处,喧哗的人声与群鸽的扑翅声交织,好不热闹。鸽子悠然自得地走着跳着,咕咕叫着;或三五成群地聚集在钟楼上,碑塔上;或飞到游人的头上、肩上和手臂上觅食。蓝天白云间,飞鸽盘旋,鸽哨声声,仿佛不断地在传递一种信息,意大利鸽子最是热情好客,她们是水城的精灵,是广场的“主人”,她们忠实地守护着威尼斯最繁华最荣耀的地方。 

 

“贡多拉”小舟

 

要说到威尼斯逛街,实际上是逛河,搭乘当地人称之的“贡多拉”小舟去水上游览,才可能看到比较真实的威尼斯。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在一座石桥下上船,船夫一撑篙,“贡多拉”即离岸而出,沿着弯弯曲曲的运河缓缓驶去。

贡多拉形如弯月,首尾尖翘,中间瘦长,很有特色;漆黑的船身上嵌有金色花纹,实是美观大方。据说“贡多拉”算得上是威尼斯船家祖传的“古董”,它由上百块木板拼成,纯手工制作,小木船设计科学,完全适合在狭窄的水巷里穿行,但价格十分昂贵,据说购一只船相当于买一辆“奔驰”豪华车。

“贡多拉”小船只能坐六人,船夫是黑发碧眼的意大利人,他身穿全黑色传统服饰,头戴缀有红飘带的圆边帽,他单浆划船,动作熟练,沿途还悠悠地哼着小调,显得十分的英武潇洒。

纵横交织的水巷就像城市的街道,两旁房屋高墙把小河夹在中间,承载游客的“贡多拉”缓缓而过,平静的水面晃动起波光,小巷里响起哗哗的划水声。在河道十字路口,我偶然发现,不少船只能安全有序地交叉穿行,全靠转角墙上小小的反光镜“保驾护航”。

小舟驶进宽阔的大运河,好比穿过陋巷来到大街,又是别样风景。河上客轮、摩托艇、各式小舢板和游览船来往穿梭,两岸典雅建筑鳞次栉比,岸上游人熙熙攘攘。江面上,不时飘来手风琴的乐曲声,与欸乃的桨声交汇在了一起,船橹摇摇,琴声悠悠,船只迎面擦过,游人纷纷挥手致意,这实在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亲历水上荡舟,让我真正触摸到威尼斯水城的历史与风情。

 

玻璃器皿·假面具

   

穿过迂回曲折的街巷,导游引领我们走进一个玻璃制品作坊参观,亲眼目睹了人工吹制玻璃的过程。工匠从火炉中取出一块烧化的玻璃熔料,用嘴对着空心长管一吹,玻璃一下变成椭圆体,接着经工匠手中的铁钳三拉两拽,瞬间工夫,一匹灵巧的玻璃奔马便呈现眼前,工匠的精湛技艺赢来我们一阵掌声。

看完表演,再到内设的玻璃工艺品店观览,真有如走进水晶宫般的感觉。老实说,威尼斯传统玻璃工艺品世界驰名,确实漂亮,它色泽鲜艳、玲珑剔透,精巧美观,令人赏心悦目。看来它的艺术价值已远远超过商品的本身,价格也实在不菲,以人民币计,一个小花瓶都是几百、上千元,再说玻璃制品也不易携带,为此我们只过了“眼瘾”,谁也没有轻易掏腰包。

人说威尼斯充满魔力,每年2月的狂欢节更是游人如潮,妖美诡异的面具让人忘掉身份,纵情狂舞,遍街流光溢彩,满城欢乐至极。尽管我们时隔一月姗姗而来,没能感受威尼斯这一道别样风情,但所见街巷面具店无处不在,面谱琳琅满目,千媚百态,也叫人眼花缭乱。威尼斯面具手工绘制,奇异多采,和我国的京剧脸谱很相似,有些面具上还配有羽毛、铃铛之类的装饰物。几乎每家面具店都有画师坐镇,现场绘制,面对我们,店主总是投与随和自然的微笑,语言不通,他会用手势交流,好像生意做不做都不要紧。个别商店还打出可用人民币购货的汉字招牌,表示出对中国人的友好和热情。

 

魅力水城威尼斯,处处弥漫着浓郁的艺术氛围,上千年的历史、文化传统使得这座古城更加鲜活,更加灿烂。我迷恋亚德里亚海的风光,感叹浮在海上的华丽建筑;我陶醉水上飘渺的音乐之声,更欣赏今天的“威尼斯商人”对艺术的追求和亲近……再怎样不舍的流连,也不得不与威尼斯道别,但我相信,也许不经意间这座异域水城还会打开我的心扉,进入我的梦境。

 

 

莫扎特故乡行

                                    

 

我们从德国慕尼黑驱车到萨尔茨堡不足三个小时,萨尔茨堡只不过是奥地利西部的一座边界山城,然而城市之所以驰名,并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则很大原因是由于萨尔斯堡是世界著名音乐家莫扎特的故乡。

萨尔茨堡城市不大,比大都市更显得恬静、舒适。白雪皑皑的阿尔卑斯山下,清澈的萨尔赫察河穿城而过,缓缓西去,我们横穿过新城区的一个公园,约15分钟后便来到河边,站在桥上,看两岸绿草如茵,景色明媚,水面上偶有几只海鸥和水鸟掠过;远处几座红色小屋簇拥着教堂的尖顶;草地上集聚着三三两两休闲的人们。向南望去,一幢幢灰白色房屋连成一片,尖塔,圆顶和钟楼式古老建筑尤为突出,山顶上,高高耸立着一座白色的中世纪古堡,神秘诱人,整个老城留下了一片岁月的痕迹。据说它后来成为了美国好莱坞影片《音乐之声》的外景拍摄地。

游走这座老城,眼睛是不受压力的,因为它没有玻璃幕墙强光反射的刺眼,也没有高楼大厦挤压欲倾的视觉感应,古旧房屋高低错落,街道两旁商铺密集, 我们所见老店屋檐下都挂着亮铮铮的手工铁制招牌,咖啡馆、啤酒家、工艺屋、纪念品店琳琅满目,精致得犹如一条艺术画廊,有些商店的橱窗里还陈列着《音乐之声》电影的剧照。穿行其间,别有一番情趣。

萨尔茨堡老城的魅力,还在于它是音乐家莫扎特诞生的地方。格特莱德街9号的那栋黄色小楼,便是莫扎特的故居,如今,这栋建筑已成为一座博物馆,为老城增添了极其浓厚的文化气息。凡来萨尔茨堡的人,无不以亲眼目睹这位音乐巨人的故居而引以为豪。

博物馆里面珍藏着许多莫氏家族的画像、手稿,陈列着莫扎特用过的小提琴和钢琴,还摊放着他6岁时创作的乐谱。尽管岁月已使这些遗物变得有些陈旧,但从中依然能感受到孩童时代莫扎特淳朴的情感,耳畔仿佛回响起莫扎特音乐的旋律,让我们久久沉浸在对这位音乐大师的景仰之中。在莫扎特卧室里,仍摆着一只普通的摇篮,真没想到在248年前,就是这一只小小摇篮,在轻轻地、轻轻地摇晃,竟然摇晃出一个属于世界的音乐奇才……

参观莫扎特故居,中文导游给我们讲解了很多有关莫扎特的故事。莫扎特生于一个音乐之家,5岁时便开始作曲并演奏小提琴和钢琴;7岁时随父亲在欧洲各地巡回演出;13岁时在意大利公演他的歌剧《装傻》;16岁时成为萨尔茨堡管弦乐队的指挥。小莫扎特自幼便显露出超人的智慧和音乐天赋,被人们称之为“乐坛神童”。

萨尔茨堡虽然哺育了莫扎特,但莫扎特却在萨尔茨堡蒙受了某种宗教的压抑。据说当年他与大主教发生冲突,甚至还遭到大主教狠狠的一脚,以至身心备受摧残,最终愤而离开了故乡。莫扎特寄居维也纳期间,在贫困的处境中,仍继续奋力创作,写出诸如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后宫诱逃》、《魔笛》和《布拉格交响曲》等著名作品。难怪后来有人调侃说:“踢莫扎特的那一脚,竟踢开了维也纳古典音乐的大门”。莫扎特36岁便英年早逝,但作为一代音乐巨人,他留下的作品却是世界乐坛的宝贵财富,至今仍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走出那座小楼,径直穿过老街,我们进入钟楼下的莫扎特广场。站在莫扎特雕像前瞻仰,忆起他的悲剧,多少让人有几分伤感。然而令人感到慰籍的是,萨尔茨堡人并没有忘记莫扎特给这座城市带来的荣誉,几十年后,为了永远纪念这座城市的伟大儿子,他们为莫扎特修复故居,建造广场,塑立铜像,创办音乐大学,莫扎特音乐会在萨尔茨堡经久不衰,每到节庆,整个城市都纵情于这位音乐巨匠的迷人旋律之中。

在旧市政厅广场上,有许多人在唱歌跳舞,下棋娱乐,一辆辆典雅的游览马车穿越而过。不少市民和游人在广场的露天咖啡座品饮闲聊。仰望广场背后的山顶,霍亨萨尔茨古堡壁垒森严,这座中欧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中世纪城堡,虽历经衰荣而丰姿绰约,似在向人们诉说着什么……

离开广场,我们沿着之字形陡坡爬上山顶,进入古老要塞,顿感空旷静寂,寒气袭人。霍亨萨尔茨堡用大石块垒砌,堡内分布有大主教的厅堂、仪式间,以及刑房、暗堡、炮台和狭窄的了望通道,室内陈列着诸如长矛、刑具、火炉、铁炮和风琴等实物,并展示出许多中世纪的文物旧画。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都各自选用多语种录音装置的耳机,一边沿线路参观,一边听播音介绍。如今霍亨萨尔茨堡的防御功能已经消失,但古堡仍笼罩着肃穆、阴森和神秘的气氛,依然给人沉重的历史沧桑感。

登旋转式阶梯上堡顶平台,眼前豁然亮丽明朗,我们斜倚箭墙俯瞰,萨尔茨堡城全景全貌一览无余。远处的阿尔卑斯山脉与天相接,云雾缭绕,老城建筑与河流、草地、树林连成一片,交织成优美的景致。广袤的天空碧蓝如洗,光与影的作用,使整座城市构成了一幅视觉效果绝佳、怀旧色彩浓重的剪影。

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清新的气息教堂里敲响了报时的钟声,这悠扬、清纯的钟声给予我最佳的感觉,使我恍然领悟到莫扎特的音乐,音乐里包容着一个自然,质朴的世界,她犹如萨尔茨堡这座城市永恒的美,经得起光阴的磨洗,凝结着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真诚。享受萨尔茨堡的经典时光,带给我们的,竟如莫扎特奏鸣曲中行云流水般的愉悦和激动!

莫扎特并没有远走,他与萨尔茨堡同在!

 

 

梵蒂冈:托起神圣的世界

         

早就知道世界上有着这么一个国家,它很小很小,说是一颗子弹就可以穿过全国。然而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它同样享有一个独立国家的主权,教皇是国家的最高首脑,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小国一样有自己的银行、邮电、电台、大学等公用事业机构,还有一支100多人的军队,它在世界上很多国家驻有圣使”,还向联合国派有常驻观察员。
   
这个弹丸小国就是梵蒂冈,它是世界上最小的国家,面积仅有044平方公里,公民不足2000人,它坐落在意大利首都罗马城的西北面,是一个典型的城中之国。要进入这个国家非常简单,既不需要你出示护照,也不需通过边防检查,只是一脚跨过大街上的那排相似交通隔栏的白石蹬,就算越过了国境线,进入梵蒂冈了。

不是吗!现在我已踏上了这个粒土寸金的国度,站在梵蒂冈的圣彼得广场上,辉煌壮丽的圣彼得大教堂就呈现在面前。

圣彼得广场是17世纪著名建筑大师贝尔尼尼花去11年时间设计建成的杰作。圣彼得广场呈椭圆形,地面用黑色小石块铺就,四周有大理石柱廊环绕,284根圆柱和88根方柱分列四排,柱廊顶端塑有140尊历史上颇有名望的圣人雕像。看上去两侧弧形柱廊好像也人性化了,犹如圣人伸出的巨大双臂,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徒和游客拥抱。 

广场中央矗立着一座从古埃及运来的方尖石碑,碑尖上是耶稣受刑的十字架造型,它刺进梵蒂冈湛蓝的天空,成为全国所有眼睛仰望的焦点。在碑的左右两侧,各有一座气势磅礴的喷泉,美丽的喷泉水雾飘飞,给庄严肃穆的广场增添了一份灵动。

可容纳50万人的广场是罗马天主教会举行大型活动的地方,广场前面整齐地安放着近万张铁制座椅,每逢庆典日,信徒在这里聚集,聆听教宗的训诫,圣歌响起,万人祈祷,不难想象场面的宏大壮观。

进入圣彼得教堂大殿,顿感气势恢弘。教堂总面积2万多平方米,可同时容纳5万人,教堂历经200余年修建,于1626年建成,米开朗基罗、贝尔尼尼、拉斐尔等艺术家都先后参与了设计和建造。整个大厅富丽堂皇,极尽华美,地面均用名贵的云冈斑岩铺就,花纹别致,光滑明亮,屋顶和四壁分布着许多雕像、壁画和嵌镶画,画像饰物大都以《圣经》故事为题材。

殿堂内雕像精致,名作荟萃,每一件都值得停下脚步,细细品味。其中最著名最感人的是米开朗基罗25岁时的名作《母爱》,圣母玛利亚紧紧搂着受难后遍体鳞伤的耶稣,垂首凝目,悲痛欲绝,她怜悯的面部神情和内心的伤子之痛,都让这座白色大理石雕像表现得淋漓尽致。贝尔尼尼的名作《圣水钵》为云母石雕像,钵盂呈贝壳状,两个稚嫩漂亮的小天使各捧一边,人物传神,形象逼真。殿堂尽头一尊圣彼得的青铜像,也是贝尔尼尼的不朽杰作,由于长期以来被信徒们频繁的抚摸和亲吻,铜像彼得的右脚已被磨得锃亮发光。

大厅中央有一座由四根螺旋形金色铜柱支撑的华盖,华盖下是圣彼得的陵墓和祭坛,四周石栏上数十盏长明灯昼夜不灭,耀人眼目。那笼罩在圣彼得陵墓和华盖上的穹隆大圆顶,百米之高,圆顶内壁是色泽鲜艳的玻璃嵌镶画,抬头仰望,日光从天顶的彩色玻璃窗透进,在穹隆中形成七色光环,伴着烟云缓缓移动,似在昭示着神明,真是如梦似幻,仿佛人们伸手便可以触摸到天堂的门扉。

教堂大圆顶由艺术大师米开朗基罗设计,在蓝天白云下更是显得神圣而卓越,它其实是圣彼得教堂的灵魂和核心,也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不朽的纪念碑。站在绚丽典雅的雕像建筑前面,静静地用心灵去聆听,去感受,不信教的我也豁然感到有一种极大的震颤。

依我看,圣彼得大殿简直就是一部石头的交响乐,每一块石头都有色彩,每一块石头都有声音,坚硬的大理石凝固成一个个不朽的造型,虽年长历久,仍光泽闪闪,给人晶莹透明、细滑柔媚的感觉。面对这许多精美绝伦的稀世珍品,以至于除了感叹,用上任何华丽的词藻都无法描绘。

正是借助了大师们艺术天才与灵感的体现,圣彼得教堂才托起了这一片神圣和伟岸,成为今天堪称世界一流的圣殿;假如没有这些艺术瑰宝作为载体,天主教徒怎么能如此虔诚膜拜?梵蒂冈的这座大教堂又怎么可能成为全球八亿教徒的灵魂归依地?

在教堂外侧的皇宫入口处,站立着4名手持古代长戈的执岗卫兵,他们头戴宽边黑绒帽,身着红、黄、蓝三色相间的服装,看样子就像扑克牌上的大鬼。执岗卫队现已成为一道景观,游人可随意与卫兵合影拍照,卫兵仍纹丝不动,无时无刻都显示出护卫教皇的忠诚。据说梵蒂冈这支警卫队始建已有半个世纪,按教会约定,卫队士兵应是瑞士青年,而且必须是天主教徒。入伍时教会严格挑选,平日管教苛刻,而付给薪金却十分微薄。尽管如此,仍有不少瑞士的贵族青年趋之若鹜,以服务于教会为荣,借机接近心中的偶像,恐怕这才是他们追求服役之理想的真实缘由。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