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中有画,画中有意,意中有情

楼主
诗中有画,画中有意,意中有情
唐诗的艺术境界,几乎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诗中有画,画中有意,意中有情。唐代诗人通过对手中材料(意象、事象、物象等)的精心组合,使之弥漫出各种各样的情感,从而将境界层层升华,令读者沉浸其中,流连忘返。
例如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通过这首诗,我们就会“看到”:一个初秋的夜晚,扬州城外的青山流水,在明朗澄澈的月光下,呈现出一片朦胧的景象。而那二十四桥上,空气里传来了隐隐约约的箫声。
又如《秋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同样是秋天,同样的夜晚,但我们所“看到”的却是另一幅画面:闭锁的皇宫大院内,银色蜡烛的微光映射在室内的屏风上,透出一丝丝凄冷。镜头转向一个宫女,她正在用扇子去扑逐飞舞的萤火虫。这时夜已深了,月光幽幽地铺洒在宫中空荡荡的台阶上,宫女睡不着,躺在床上在落寞地看着天上牵牛和织女星。
读罢这两首诗,大家是否觉得像是在看一个个电影的画面呢?但这只是对意(事、物)象的描写所产生的直观印象。除此之外,我们还能很清楚地感觉到,有一种情绪在弥漫、在充溢、在流动。这是因为作者特意的选择安排组合,各种相对独立的事物彼此产生了联系,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空间。在这个完整的空间里,这些场景使读者产生了相关联想。
例如,在第一首诗中,尽管没有写到具体的人(玉人是画面外的想象而已),但是通过对箫声的描写,读者马上就会联想到人的行为。第二首诗中的一扑一卧也是如此(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读者的二次创作)。
正是通过对特定事物的描写,作者将自己的情绪融入到了景物中。比如,“玉人何处教吹箫”就烘托出了诗人的一种孤独感,怀念友人的情绪也随之散发了出来。而“卧看牵牛织女星”则隐含着宫女们青春寂寞的惆怅。再回过头来看那“冷”,“凉”,就更耐人寻味了。
这就是司空图所说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前一个“象”、“景”指的是诗中所直接呈现的具体、生动的意象、情景和场景。而后一个“象”、“景”则是由前者引起想象而产生的一大片广阔、完整的虚幻空间。
换句话说,不管是“青山”、“明月”还是“银烛”、“画屏”当它们被描绘出来的最初时刻,它们原来是什么那一刻就是什么。可当这些事(景)物一起组成了一个完整画面时,它就会产生一种新的空间。就像水泥、砂石、钢筋、砖头一样,当它们还相对独立的时候,并不出奇,但它们组合在一起建成楼房后,就会带给我们一种全新的感觉。水泥、砂石等是第一重空间,成为房子之后则为第二重空间。好的诗人就像是好的工匠一样,善于选择材料,加工材料,使之变成一幢幢风格不一的“房子”。
有了这些“房子”,读者才得以融入到诗人所创造的艺术世界中,触及诗人的灵魂,从而产生共鸣。
1楼
學習了。
2楼
【好的诗人就像是好的工匠一样,善于选择材料,加工材料,使之变成一幢幢风格不一的“房子”。】讓人不斷從各方面品味而餘味無窮。【房子】的比喻很好。
謝謝!
3楼
诗中有画,画中有意,意中有情——确是最好的概括。
4楼
好文章,提赏!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0938 seconds width 4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