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于天乐黜仁义

楼主
安于天乐黜仁义
    同您老先生交谈,我感到非常亲切,而读您的书却不时感到困惑。那《庄子》中有好多地方好像不是您本来的意思,您对此如何解释?

    庄老先生说,两千年来,有些人自认为理解我讲的道理,就把他们的一些想法塞到了我的书里,时过境迁,连我自己也难辨真假了。道,非体悟不可知,语言不过是一堆垃圾而已。再说,很多人读我的书并不是为了认识道,而是为了认证他们自己的思想。大道运行,无所积滞,我又何必生出你我之分呢?一个人如果能明天道之无为,洞圣情之绝虑,通六合以生化,顺四时以施为,晦迹韬光,任物自然,其心没有不静的。当然,这种心静并非刻意追求而得,只是万物不足以挠其心而已。老子说上善若水。水静下来的时候可以清晰地照见人的毛发,它那均平的特性连高明的工匠都用它来做水准。水静尚且如此,圣人之心静,则可以鉴天地之精微,镜万物之玄赜。虚静、恬淡、寂漠、无为,就是圣人心静的状态呀,这是“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万物之本也”。只有休心息虑,才能与虚空合其德,才能接近于真实的道,通达自然之理。明白天地以无为为本,就会成为与自然和谐的人,用此来均平万物,顺应民情,便是同众人和谐的人,就是人乐。而我的宗师是天乐呀,——“赍万物而不为戾,泽及万世而不为仁,长于上古而不为寿,覆载天地、刻雕众形而不为巧。”既然知道天乐非悲哀,即知生死无生死。“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动静虽殊,其心一也。既不会受到天的抱怨,也不会受到人的非难,更不会受到外物的牵累和鬼神的责备。既无鬼债,有何祸祟?动而常寂,身不疲劳。定于一心,故能万物归附而王于万国。所以说,“天乐者,圣人之心以畜天下也”。

    哇!您的道理确实玄妙高深,但作为国家来说,总该有一个共同的价值标准吧?否则,岂不是乱了套吗?庄老先生哈哈大笑。当年孔子因要把一些书保藏到西边的周王室,而去拜见老子。老子不同意收藏。孔子就翻检出很多经书反复解释。老子问都是些什么书呀?孔子说都是关于仁义的。老子问什么是仁义呀?孔子说仁义就是中正而和乐于万物,兼爱而无偏私。老子说,兼爱天下岂不是太迂腐了吗?对人无私正是企图别人对自己的偏爱呀。天地有常,日月朗照,星辰陈列,禽兽有其群,树木固有立矣。你只管放心而行,因缘而作,这已经是很好了,又何必如此急切地标榜仁义呀?这岂不是就像敲着鼓去追捕逃亡的人,鼓声越大,那逃亡的人跑得就越远吗?所以,“通乎道,合乎德,退仁义,宾礼乐,至人之心有所定矣!”

    噢?原来如此呀!我看现在的舆论宣传莫不如是。用语言去演说大道,不是也把道杀死了吗?怪不得“刘项原来不读书”呀。

1楼
刻意追求的反倒丧失了质朴。有道理!
2楼
本来现成,一切俱足,自吃自饭呀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0938 seconds width 4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