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玉树两孤儿咏<诉衷情情>之四

楼主
为玉树两孤儿咏<诉衷情情>之四
[COLOR=blue][B]帐篷一顶暂安居,虽忙未忘书。好言安抚小妹,好读加减乘除。
心欲静,路崎岖,去唏嘘。将来岁月,还需文化,不做新愚。[/B][/COLOR]

地震两兄妹孤儿:找到了他妈妈的花
5
看妹妹索南求措终于不哭了,吾金旦周就拿出书本:“索南求措,听我的话不要再闹了好不好?我也好几天没上学了,这些书地震以后就没有看过,我怕以后上学了跟不上,我还是先看会书,看完了就陪你出去玩好不好?”

 

 
1楼
祈盼能得到关爱多些!

南塔好词!充满大爱的词作!感动!
2楼
……………………………………………………隐藏内容…
该用户发言已经被屏蔽
…………………………………………………………………

3楼
诉衷情 按律填词


⊙平⊙仄仄 平平(韵)
⊙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仄(句)
⊙仄仄(豆)
仄平平(韵)

平仄仄(句)
仄平平(韵)
仄平平(韵)
仄平平仄(句)
⊙仄平平(句)
⊙仄平平(韵)
宋-欧阳修
清晨帘幕卷轻霜,
呵手试梅妆。
都缘自有离恨,
故画作、
远山长。

思往事,
惜流芳,
易成伤。
拟歌先敛,
欲笑还颦,
最断人肠!
当年万里觅封候,
匹马戍梁洲。
关河梦断何处,
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
鬓先秋,
泪空流。
此生谁料,
心在天山,
身老沧洲。
--陆游
(1)此调变体极多,唐五代温、韦所填均为三十三字,后逐渐演为八句,四十五字,前后片各三平韵。(2)前片第四句三字之后有逗,亦有改为平起平韵之五言句者(见例二)。换头首三句为三字对句,句法均为上一下二,第三句也可不对。结处三个四言句,有前两句对仗者(例一),亦有后两句对仗者,格式均较灵活。(3)例一是表现歌女精神上苦闷的一首词。开头两句借用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下,梅花落于公主额上,宫女争相仿效,名梅花妆的故事,来形容歌女的妆粉。三、四两句直言歌女有意画出长长的眉毛,完全是因为心里怀着离愁别恨的缘故(古人常借远山表示别情,又用远山来形容女子眉毛)。后片承接上文,句句不离歌女的苦闷。想到流光飞逝,红颜易老,怎不感伤!所以歌未引吭而神色已变,将欲笑而先皱眉头,此情此景,令人心酸。“拟歌”两句,含而不露,写得切合歌女的身份。例二是陆游的一首豪放词。作者早年从军南郑(陕西南部),很想干一番恢复中原的大业。可是因为南宋朝廷是主和派掌权,他这个雄心壮志始终未能实现,而抱憾终生。作者晚年回忆此事,异常悲愤,写了许多充满豪气的诗词,迷是其中之一。开头两句写当年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可是好景不长,很快象梦一般消失了;貂裘上积满了灰尘,颜色也变了。后片着重抒情,“胡未灭”三句,慨叹自己两鬓已斑,却一事无成。结处故意用设问形式:我本来一心想去边塞杀敌立功,又谁料到老死在家乡呢?(天山、沧州都是借用的)这一对比,语气和感情都非常强烈,是作者至老不衰的爱国热情的自然吐露,同光在文字上下功夫的词句大不一样。
--------------------------------------------------------------------------------
诉衷情近 按律填词


仄平仄仄,
⊙仄⊙平⊙仄(韵)。
⊙平⊙仄⊙仄,
⊙仄⊙平⊙仄(韵)。
⊙仄⊙平⊙仄,
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韵)。

平平仄(韵)。
⊙仄⊙平⊙仄(韵)。
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韵)。
平平仄(韵)。
⊙平仄仄,
⊙平仄仄,
⊙平平仄(韵)。
仄仄平平仄(韵)。
宋-柳 永
雨晴气爽,
伫立江楼望处。
澄明远水生光,
重叠暮山耸翠。
遥认断桥幽径,
隐隐渔村,
向晚孤烟起。

残阳里。
脉脉朱阑静倚。
黯然情绪,
未饮先如醉。
愁无际。
暮云过了,
秋光老尽,
故人千里。
竟日空凝睇。

诉衷情近━━双调 七十五字 仄韵
4楼
[QUOTE][b]下面引用由[u]红缨枪[/u]发表的内容:[/b]

红缨未读过词“谱”(棋谱则读过不少,亦藏有许多),愿闻南先生的几首《诉衷情》上阕末句作“六字句”所本何“谱”?[/QUOTE]
此谱于<白香词谱笺>中,所引为欧阳修公之词,增一字!
5楼
……………………………………………………隐藏内容…
该用户发言已经被屏蔽
…………………………………………………………………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1094 seconds width 4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