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札记(一)说不尽的郭沫若

楼主
◆心情札记(一)说不尽的郭沫若
                    心情札记(一)说不尽的郭沫若
                          作者:乐只(老憨)
    陈继礼老先生近日推荐我阅读一本书《一个都不宽恕:鲁迅和他的论敌》(陈漱渝主编),说:你知道吗?郭沫若也是鲁迅的论敌,早在1928年,郭沫若就化名“杜荃”发表《文艺战线上的封建余孽》一文攻击鲁迅,称鲁迅是“封建余孽”、“法西斯蒂”、“二重的反革命”,文章就收录在书里面。我一时想不起这桩公案,饶有兴趣的阅读了“杜荃”檄文。原来,“才子+流氓”的郭沫若,其墙头草形象是有迹可循的;其文革文风,竟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二十年代。
    说起郭沫若,对中国现当代文学颇有研究的陈老滔滔不绝,对郭沫若这个投机文人嗤之以鼻。陈老一语中的:“现在还崇拜郭沫若的文化人,必定是心理阴暗之人”,我不禁想起方舟子曾经断言“捧胡多为伪君子,骂鲁必是真小人”。时下,多事之秋,汉奸一词流行,谁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汉奸?有好事者翻出1950年2月24日《人民日报》一篇神文《外蒙古本来就不属于中国》,作者就是郭沫若,抱了毛爷爷(郭沫若曾经作诗《毛主席赛过我亲爷爷》)大腿还不算,还要拍洋大哥马屁。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叫钱钟书、朱光潜、陈寅恪等大师情何以堪?不错,“御用文人”是个贬义词,却是个肥差,多少文化人趋之若鹜,梦想有朝一日成为“候补汉奸”。
    孔夫子特别强调“德”,上升到治国高度。孔子认为“艺”(即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只不过是“据德、依仁”之余事,“道”、“德”、“仁”先于“艺”,重于“艺”,由此形成“士先器识而后文艺”的光荣传统,读书人首先要有器度有见识,培养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基本信仰和价值观,再谈文学与艺术的创作;中国文学还有个值得研究的现象:以人传文,而不是以文传人,注意!多少人把关系颠倒了!说通俗点,就是先做人再作文,甭管什么“家”,首先是个人,不是畜生,人站不起来,见不得光,再多的识、再好的文也白搭。蔡京、秦桧、和珅、汪精卫……跟郭沫若一样,都是大才子,可有多少人知道他们的书画诗文?谁会当宝贝一样收藏?
    最近,我脑子里经常冒出真、善、美三个字。真善美其实是老生常谈,文学和艺术创作,追求真善美三者的高度统一。真理从来都是简单的,说来容易做来难,不知不觉中,很多人偏向于“美”而忽略“真”和“善”,尤其不注重“善”。其实,在我看来,人性本恶,人本自私,更应该强调“善”,事实也如此,古圣经书从来就诲人不倦。《周易》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儒家、佛教和世界上所有宗教,无不在善字上做功夫,本身就说明人性险恶,需要文化的、法律的、宗教的、道德的的教化。我前几天上普度寺问禅智粱法师,也谈到了“善”的问题,佛教的智慧,正是看透了人性的丑陋和弱点,教人向善,提升境界,所谓常修戒定慧,勤灭贪嗔痴。真善美的反义是假恶丑,跟贪嗔痴一样,是人类的苦源,潜藏在每个人隐秘的角落,伺机而动。
    用真、善、美的标尺来度量郭沫若大量的诗文(包括考究文集《李白与杜甫》),令人遗憾。大学时代,我是郭粉,同寝室的同学认为郭沫若新诗集《女神》不是诗,谈不上艺术质量,我无法认同,至今印象最深,有一晚我跟他们争论到天亮。现在看来,愚痴的是我,他们都比我有艺术鉴赏力。
    2012年10月23日  

1楼
是吗?
2楼
许多事情是可以分开来看待,也应该分开来看。
3楼
認同樂只先生.

郭的學問不錯, 可是人無行, 文無骨, 只能稱之為"御用寵物"耳,, "御用文人"一詞對真的文人是一種侮辱

电脑版 Page created in 0.0938 seconds width 4 queries.